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廿一章 愿染秋衣

鼎定河山 第一百廿一章 愿染秋衣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泰山?还石敢当呢。

仿佛有千匹草泥马在心中呼啸而过,饶是冯过早知道这个位面根本不按套路出牌,也是吐槽不已。好嘛,“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齐唰唰站在面前,是要凑桌麻将发扬国粹?要不要这么……巧?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那个时空的北宋吕氏家族,历经吕蒙正、吕夷简、吕公着,而公着长子吕希哲,有志于学术。先后师从欧阳修的弟子焦千之,以及理学名家、“宋初三先生”孙复、石介、胡瑗。

另外,“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其中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以及“二程”程颢、程颐,都是他的好友。真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吕希哲身为名门之后,早已荫补为官,本来就一心向学,但听了王安石的话后乃绝意科举进取。

后其父吕公着殁,始为兵部员外郎。后遭崇宁党祸,夺职居淮、泗间,日授徒讲学。

其主张为学“不主一门,不私一说”从学子孙及弟子甚众。此派为学,“不主一门,不私一说”,泛读百家之书,但仍以《六经》等儒家经典为主,尤其重视“易学”。集众家议论,确立自家“修身为本”之学说,特别注重个人修养。。谓“人君之学,不在于遍读杂书,多知小事,在于'正心诚意”。认为只有“正心诚意”,才能“天下自化”,如果“身不能修,虽左右之人,且不能喻,况天下乎!”主张个人修养当以“正心诚意”为主,致力于“克己”,“自攻其恶,日夜且自'族检,丝毫不尽,即不谦于心矣”。除主张“克己”自修以外,他们也重视教育,认为“中人以下,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未之有也。”认为经过自我修养和教育,“人皆可以为尧舜”,以为“世人喜言'无好人’三字者,可谓自贼者也”,说“子产言民不可逞、度不可改”,是没有“君子气象”。

此为“荥阳学派”。

吕希哲门下弟子众多,名声在外的有吕好问、吕切问、吕本中、汪革、汪莘、黎确、谢逸、谢薖、赵演、饶节、颜岐、汪大经等。其中,谢逸、谢薖、汪革、饶节四人并称为“临川四才子”。在那个时空,此四人皆为“江西诗派”的代表性人物。

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认为这些诗人都是与黄庭坚一脉相承的。吕氏此图早已失传,现存最早记载见于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吕氏图所列二十五人是: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觥⒑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稍后的《云麓漫钞》等书所记载名单与此稍有出入。这些诗人并不都是江西人,大概吕氏的原意只是因为诗派之祖黄庭坚是江西人,派中诗人又以江西人较多,就取名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的主张与黄庭坚旨趣有相似处,重工力,但更强调循规矩而主变化,倡活法而主悟入,讲“锻炼而归于自然”。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作诗多好用僻典,炼生词,押险韵,制拗句,讲究语言韵律,易于走上形式主义道路。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遍及于整个诗坛,其余波一直延及后来的同光体诗人。

而临川,则可谓是才子之乡,文化之邦。

关于此节,两个时空大同小异。

那个时空,唐代王勃《滕王阁序》就有“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吟颂,“临川之笔”便成了“临川才子”的代称。至宋,又因科举连捷,流光溢彩,被着名学者董震誉为“人才之乡”。到了明朝中叶,随着赣东民谣:临川才子金溪书的广泛传播,“人才之乡”便被人民大众改称为“才子之乡”。

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名儒巨公,如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巩、词坛巨擘晏殊、“百世大儒”陆九渊、“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等。历史上培育出7个宰相、13个副宰相、3000余位进士。着书立传的学者有300多人,着述481种,5580多卷,其中65种770多卷被列入《四库全书》。有资料记载,历史上有科考制度以来,全国进士有10万人,其中江西有1万人,占全国的1/10,而抚州有近3000人,占江西的1/3……

临川,不止在科举时期大放异彩,便是在新教育时代也同样牛叉,“临川一中”了解一下?

这个时空,临川亦无愧于“才子之乡”美誉,自昌以来,不仅进士人数位于前列,更不乏状元乃至宰辅。

那个时空,汪革便是绍圣四年的礼部会试第一,嗯,堂堂状元公。

咦,徐元杰与刘几也都是“状元”哪,莫非自己身上有种神秘能力、成为“状元收割机”?这场邂逅,多年后成为文坛名场面,令无数后辈神往,甚至被拍成影视剧传唱。“信州三子”与“临川四才子”亦被后世誉为“江西七大家”,是为无数士子追随的榜样。

湖畔偶遇,并无多少交流,彼此寒喧一二便各自离去。次日便要下场乡举,那方是重中之重,是无数士子穷其一生的追求。虽然平素耳听对方的“事迹”,却属实谈不上有多惺惺相惜,反倒是彼此存有竞争关系,不横目敌视便算身兼君子之风了。

是夜,不知有多少人辗转反侧、彻夜未眠,亢奋期待者有之,忐忑不定者有之,焦虑惶恐者有之。考前综合征这玩意儿,脉脉相传。

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录取率的问题,那组冰冷的数字着实够“致郁”的。

先拿院试来说,考试分为正试、复试两场,为防止作弊,通常由五百里外较远的书院山长或幕友来评卷,第一场考试的录取人数为最终录取秀才的一倍,第二场考试再筛掉一半考生。通常情况下,秀才录取名额根据各地经济文化不同,各县录取人数从数人到二、三十人不等,由于名额有限,因而在古代,白发苍苍却仍为童生者比比皆是。

平均每个县大致录取十三人,而每个县参加考试的,却多达两百人以上,也就是说录取率还不到十分之一。

考取秀才之后,如果想要接着参加下一级的乡试,那么还要经历一次科考。通常在乡试前举行,考试成绩会被分为六等,其中第一等、第二等和第三等的前三名获取参加乡试资格。后三等非但没有了考试资格,而且第四等还要接受挞责;五等的要降级;第六等的最惨,还会被剥夺生员资格。通过科考获得乡试资格的,大约占生员的百分之十左右。

也就是说,从童生到取得乡试资格的比例为百分之一,就问你信不信?

乡试分为两种,其中“常科”每三年举行一次,通常在八月份举行,因考试时间固定,因而不再提前通知;另一种则是“恩科”,是指在发生重大事件时,由朝廷临时增加的考试,这种则会由朝廷提前通知。

乡试录取的人数,通常由朝廷按照各省人口和文教情况分配,从数十名到一百多名不等,每次乡试全国录取总额约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按照统计,大定太祖至真宗年间,全国乡试录取率维持在4%上下,而仁宗以后的录取率在3.1%左右,就录取率而言,举人可以说是科举中最难的一关,因而也有“金举人、银进士”之说。

绝大部分士人终其一生,难求一第。而得一第者,由童生而生员、举人至进士,也往往是“屡败屡战”,需要花费较长时间。

今科乡试中额,两京皆为155名,浙江、福建、湖广俱为95名,而江西则为100人。

可别看着江西的学额居高,实际上却是录取率最低的——近万士子只录取一百名,百分之一的实际录取率,足见其难度。这也恰恰说明了江西士子的“苦逼”之处,竞争太过激烈啊,甚至可用“惨烈”二字形容。

而对于汪革、刘几乃至于徐元杰这等“壮元”之才而言,同科乡试,俱为潜在的竞争对手,毕竟解元只有一人。

冯过不晓的是,刘、徐二友对“解元”之位并不贪念,各治《春秋》与《尚书》的他们只存了争经魁之心,因为在他们看来,有冯改之在,其他人,都得“死”!

本朝初科举分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真宗后,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名至第五名沿用经魁的称呼,第六名至第十名称乡魁。第六名之外的举人通称文魁。

对于冯过而言,解元也好,经魁也罢,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并不强求。

平和的心态使然,他这夜倒是睡的极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