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四十九章 格己之非

鼎定河山 第二百四十九章 格己之非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那个时空,李清照享有“词国皇后”和“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后人对李清照的才华都赞美有加。一言蔽之,千百年来,李清照的风头一直强盛。估摸大多数现代人士和笔者一样,是先知李清照而后知其老爸李格非的。

但其老爸李格非不是那种“后三十年看子敬父”的角色,他的容貌才气属“高大上”档次哟。

首先简论容貌。据《宋史》载:李格非“俊警异甚”。按现代语释意,是小鲜肉一块、帅哥儿一枚且十分机警。请注意,这史书是正史,而不是野史,正史为啥用上了当时的流行热语呢?只能说明李格非是那种文貌双全的超级美男,绝不是如今称的那种“娘炮”型人物!

其次说说家学渊源,李格非与其父亲(李清照的爷爷),皆为学士韩琦的门下。据《宋史.韩琦传》载:“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论者以忠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三十岁刚到被人尊为公,不是辈份高,是品行学识过人哦。

韩琦弱冠之年考取进士第二名,任职谏官敢于直谏,始终替朝廷着想,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敢当面羞辱狄青,杀狄青的手下都不用找理由。这些鲜明的特质,对李格非影响很大。

李格非是而立之年中的进士,历任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太学录、太学士、校书郎、着作佐郎、监庙、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等职,全是文化类官员,尚文轻武的宋朝,能跻身于这样的文臣班子,并得到不断晋升,充分说明其学识功底深厚。

除了《宋史》外,还有几种史书都说到他俊警。可以推论,李格非的容貌和才学得到了世人的公认。

李格非的人品也是非常高尚的。他在京师为官时,章谆当上宰相,为推行新法拉拢李格非,拟任命他做“检讨”。章谆为人肚量狭小,且和苏轼是政敌,李格非毫不犹豫地谢绝了章谆的“好意”,为此被降职到广信(江西上饶,比辛弃疾更早与上饶结缘哪)做通判也在所不惜。

李格非没有大多数当父亲的那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随大流庸俗认识,是文人中的开明人士。他对女儿从不严加约束和管教。比如不准随意进书房,不准随意外出、不准......只是以身作则进行引导,让其健康快乐地自由发展。因此使李清照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和社交的环境。

或许正因如此,再加上李清照的学习十分自觉刻苦,她常到藏书十分丰富的父亲书房去翻阅书藉,经常夜以继日地练习写作,这才有了“词国皇后”。

这个时空,倒也大抵一致,李府家境一样的清贫。

因为李格非为官清廉,在李清照出生前后的一段时间,家里相对较为清贫。因为大定有兼职兼薪的制度,郡守不忍看他们家的清贫之苦,想让李格非兼任其他职务,以增加俸禄,但是被李格非谢绝——他认为既然当官就不能再去兼任其他职务,他的思想对李清照也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清贫只是相对而言,大定官员的薪酬待遇还是相当优厚的,反正李格非不喜钻营,倒是少了官场诸多迎来送往。

京城大居不易,待他升任京官,虽然贵为一部佐貮官,算是踏入朝廷中枢之列,薪酬也是水涨船高。

此时的官员在年俸之外,还有禄粟、绫绢绵、茶、酒、厨料、薪、蒿、炭、盐,甚至包括喂马的草料等实物补贴。

另外,官员虽然不种田,可朝廷会给他们分配一块田地——职田。从真宗时期开始,宋朝恢复了职田制度,授予地方官员一定面积的职田。两京、大藩府的职田最高,有四十顷,约二万多亩。就连偏远地区的小县县令,都有七顷田地,约四千六百多亩。官员将职田租给佃农耕种,每年坐享其成,也是一笔丰厚的收入。

朝廷对官员很体贴,“爱屋及乌”之下,连他们的家属都照料得无微不至。官员到地方上做官,是不能携带家属的。期间,家属的赡养费和米、面、肉等生活用品,一律由国家财政承担。这样一来,官员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了。

奈何李格非太过清廉,全无雁过拔毛的官场习气,薪水也只是将将够一大家子的用度。

仁宗时期,翰林学士张伯镇就发过牢骚:

“任京两般日月:望月初,请料钱,觉日月长;到月终,供房钱,觉日月短。”

翰林学士,何种身份地位,宋朝做过翰林学士的如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哪一个不是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地位优越。这样的人居然每月初等待发工资的时候感觉日子过得好慢,要交房租时感觉怎么日子过得如此之快。

“小小园林矮矮屋,一日房钱一贯足。”

李府便是李格非租的住所,一个月三十贯。这等租金可见小园林并非真的是小园林,算得上是小别墅了。

李格非的薪水除了购买书籍、家里用度和房屋租金,真心是所剩无几了。之所以狠下心来租了园林,那也是尽力为妻儿创造更舒适的居住条件。这个园林算是不错的了,与冯过住的院子却相去甚远。

话说冯家在小七身上可真的是下了血本,十几万贯的院子说买就买,全款哦。只要是冯过所需,族里必千方百计的满足,其在族里的地位也压过了族长冯礼唐。倒是冯居庸夫好二人并未因而飘飘然,一如往常的对待族老。

“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

春秋战国以后,一个宗族所包含的人口往往可达几千;魏、晋、昌、楚时,个别豪门大姓甚至有上万人。

春秋战国时期,有着血缘关系或者姻亲关系的各个诸侯国不再为此有所顾虑,相互之间不断发生血腥战争,使得作为政治制度的宗法制度破产了。但是宗法制度中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原则和精神,经过儒家的宣扬和努力,竟然奇迹般地维系下来了,渐渐形成“宗族”制。

族长是宗族利益的代表,主管宗族内外事务,调解仲裁族内矛盾,行使着宗族的各项权力,同时协助政府对族民进行教育管理,帮助政府收缴税赋、组织徭役等。那些乡绅都是每个族的族长,往上可以去做朝廷命官,往下做一族之长,协助朝廷官员办理一些事物,因此族长有见官不拜的特权。

而族规与家规原本为家族规约中的一干双枝,并无明显区别,只是前者更为严格。如敦人伦、笃宗教、课子弟、正闺门、慎交游、勤职业、崇节俭、忍小忿、恤贫苦、睦乡邻等内容,常见于族规之中。家族权力的应用,必须以族规宗范为准则。族规的核心是“敬宗”和“收族”两大方面。“敬宗”是强调传统的追溯,旨在建立家族血缘关系的尊卑伦序;“收族”则着眼于现实,寻求家族内部长期和平共处、聚而不散的途径。

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

朝廷对县城之外的广阔乡村,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让当地的宗族士绅们用乡规民约处理日常事务,只要能按时按量的完成官府的赋税徭役之类任务、不发生什么恶性案件,地方官们是不会下基层的。

某种意义上说,族规是比国法更好使的,效果显着,一旦被逐出宗族,那么这人也就成了无根浮萍,从此孑孓无依也。

总而言之,轻易别忤逆族长。

登门拜访,除了三舅置办的随手礼,冯过还带了私人礼物。

文叔先生爱读书,冯七郎投其所好,带了新鲜出炉的《渔樵对答》、《驭人经》及另外两篇奇文。

《渔樵对答》字数少,不够单独出书,他便干脆将《驭人经》等也一并“写”了出来,让六叔找人印了出来。“吉阳书局”已筹建的七七八八,这便算是“试营业”了。书只印了十册,送与诸师长“斧正”。

“吏骄则叱之,吏狂则抑之,吏怠则警之,吏罪则罚之……”李格非随手翻阅了两页,神情有些复杂,问道:“改之,你是准备印刊此书?”

冯过点头:“是的,格非先生。”

在李格非和杨廷和面前,他始终无法自如的称呼“恩师”,在资哲面前却可一口一声“老师”。

李格非叹道:“此书一出,必被官员奉为圭臬。若是皆如书中所为,则普天之下皆是能臣干吏。以你之龄竟能有此领悟,说是高屋建瓴亦不为过。”

冯过道:“心有所感罢了,世上焉有完全顺遂之事,只不过是有所希翼,但求能多几位为人民服务之能吏。”

“为人民服务。”李格非细嚼慢品,点头赞许:“为官者正当如是也。”

驭人之术被认为是艰深的学问,自古以来,欲窥其中之秘者不可胜数,但鲜有人得其精髓。驭人之术不仅是领导者的必备本领,更是普通人走向成功的必备技能,得此亦可掌握人际间平衡。

《驭人经》便是一本讲述如何驾驭他人的奇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