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五十章 郎才女貌

鼎定河山 第五十章 郎才女貌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远在盛昌时期,文人骚客便常与名妓歌女往来,诗酒唱和。诗人常赠诗名妓,赞美或品评其才艺品貌。到了大定就开始出现正式评选青楼名妓的畸形“选美”活动,没落士人以此寻欢作乐,还名美其名曰“评花榜”。

所谓“评花榜”,有的是用各类名花来品评比拟名ji,评选出“花魁”;有的则干脆模仿科举考试的功名头衔来排列名ji等次,也分一、二、三甲,一甲三名自然便是“状元”、“榜眼”、“探花”。

在冯过看来,这恰恰正是那些在科考中失意的士人,借机对科场和官场**的一种挪揄与嘲讽。

“评花榜”前,主持者要选好花场,订立评选章程条例,其内容则是令那个时空的美女们可能望而生畏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但此时尚无正式的公证机构,所以在评选议程中会省略“请公证人员致公证词”这一项。评选之日,当地各青楼中的名ji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赴会,场面非常热闹,围观者往往成千上万。风流才子与名ji汇于一堂,边饮酒行吟,边品题高下,题写诗词或评语。评写完毕,当场唱名公布。青楼女子一旦“中榜”,便会“身价十倍”。评选前后,当地旅馆、酒肆自然暴满,生意空前兴隆。

英宗年间,金陵城曾在侨居水阁举行过一次声势浩大的“评花榜”活动,四方前往观赏的士人富商的车马挤满大街小巷,水阁外排列的船只像一堵墙,梨园子弟则分三班连场演戏助兴。最终被评为第一名的王月封号“状元”,在鼓乐声中坐上百花簇拥的“状元”宝座,用金杯品酒,颇为荣耀。有人还题诗:“月中仙子花中王,第一嫦娥第一香”。

信州虽无金陵繁荣,却亦效仿推出“花魁大会”。

眼瞧着三年期至,信江河畔的秦楼楚馆、客栈酒肆已是宾客盈门,生意火爆。

此事与冯家有关,与冯过有过。

吉阳冯氏崛起于微末,凭借的正是商贾之道。

士农工商,商贾地位不高。

即便是经济繁荣、国风开放的昌朝亦是如此,昌太宗崇观二年,特别发布命令,禁止五品以上的官员从市上经过。

大定初年,基本沿袭了历朝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明令禁止商贾参加科举考试——

“凡命士应举,谓之锁厅试。所属先以名闻,得旨而后解。既集什伍相保。不许有大逆人缌麻以上亲及诸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

又曰:“不用夸雄盖世勋,不须考证六经文。

孰为诗史杜工部?谁是玄经扬子云。

马上牛头高一尺,酒边豪气压三军。

盐钱买得娼栈宿,鸦鹊鸳鸯醉莫归。”

这就是西汉以来抑商传统的一个表现,直到定英宗治平元年,诏令:“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亦听取解。”才给长期以来受社会抑商观念压制、束缚的商贾,提供了机会,让他们有了入仕官场的可能和依据。

譬如通过科举考试,通过贿赂、买官、联姻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但能这么做的,往往都是那些大商大贾,而那些小买小卖的商贩,依旧处于社会底层。

此时的冯氏自然是商贾大家,在信州也算是名门望族。

历经数辈人百年努力,冯家门下产业急剧扩展,涉及行当凡茶、酒、粮、布、漕运、钱庄、酒肆、青楼十余类,几乎涵盖各行各业。族长冯居庸亦是信州商会副会首,即便在整个江西布政司也是头面人物。

信州“花魁大会”的幕后推手便是朝阳常氏、吉阳冯氏、罗桥甘氏这几大家族,也就是“赞助商”。当然,绝非花钱赚吆喝,反倒可藉此赚个盆满钵满。譬如说,客栈住宿费比寻常高个九成九,酒楼餐饮费高个八成八,各大青楼高个七成七,诸如此类,而且还得“限流”——信州富庶,各路豪客蜂涌而至,怎会在意这等“细枝末节”?大会前后十余天便可获取平素三月的盈利,皆大欢喜。

至于冯过,院试案首哩,非止八股文写的花团锦簇且有理有据,更是精擅诗词之道,近期数篇词作广为传唱,虽未至“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高,但也不远矣。

更为要紧的是,冯家七郎年仅十五。啧啧啧,几可本朝初的燕同叔并肩。“方仲永”?绝无可能。可以预见的是,此子前途无量,他日必一飞冲天,可成吉阳冯氏金漆招牌。

至少在信州,冯改之已是名人。

而他与“云想阁”头牌董小宛之间也有了千丝万缕的关联。才子佳人,郎才女貌,自古便为人津津乐道。即便冯过只有十五岁,董小宛十八岁,那亦可成风流韵事嘛。况且,女大三抱金砖,还真是般配呢。

当然,于冯过而言,董小宛并非良配。

事实上,冯过对董小宛并无歧视之意,反而很欣赏这位极其个性的美女……小姐姐。

首先,白青莲(董小宛的本名)出身于颇具书香气息的家庭,家境殷实,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针线女红无有不擅,可谓是寸德具全。只来家道中落方沦落风尘,绝非本意如此。难能可贵的是,不幸坠落风尘,她尚能做到洁身自好——嗯,至少给他的感觉如此,他也并非是因其美貌而蒙蔽心境。当然,风尘女子即便风光无限,最终还是要为自己觅个好归属。在此过程中,清倌难免要成为红倌。身陷囹圄,又岂能顺着自己的心意行事?最无奈的是身不由己,大概率会沦为玩物。

他看得出她眼中的不甘与抗争,也看得出她心里的怨恨与愤懑。是啊,十八岁,放在那个时空,还在念书,正是父母的心头肉,娇贵着呢,哪做得到泰然?

而且,她是真正的才女,才学远胜他这位“文抄公”,他只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而已,而她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譬如她的《绿窗偶成》: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

又譬如,她先习钟繇帖,觉得钟繇的字体稍稍偏瘦,又改临摹曹娥碑,乃尽得其粹,后又习卫夫人簪花小楷,是有大成,书法天赋令人称绝。

再譬如,她擅画,所画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

这些都是他在“云想阁”中“绿柔”二楼所见,着实赞叹。

那日,二人如老朋友一般熟稔亲切,言语寥寥,静静的啜着茶。

茶是芥片茶,煮好后有一股婴儿肉香。

瞧着她素手煮茶,动作轻柔娴熟,无疑是一种享受。

这是个性情淡泊的女子啊,大抵也是厌弃喧闹奢靡的,许会醉心于山水之间。

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三言两语后便会陷入静默,而后又是毫无主题的闲扯。对话之间并无文人之轻,更无刻意的吹捧,主客层次不显,问答时常转换。

期间,她让甄金莲奉上香露。

小金莲献宝似的介绍到,这是董小宛采渍初放的有色有香的花蕊,将花汁渗融到香露中。这样制出的花露入口喷鼻,世上少有。其中最鲜美的是秋海棠露。海棠本无香味,而小宛做的秋海棠露独独是露凝香发。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

小金莲一直暗暗观察“白姐姐”与冯过之间的互动,乌漆的双眸在二人身上转来转去,心下有些焦急。

小丫鬟是知晓白姐姐心思的,冯七郎那些篇词作可是被她反复抚琴弹唱的,什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啊,什么“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啊,什么“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啊,弹的好,唱的更好。

小姑娘对社会并无太深刻的理解,不觉得自己和白姐姐身份有多卑微,打心底里认为没有淮能够配得上白姐姐这般色艺双绝的女子。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直到冯过的出现。

有句诗怎么说来着?哦,“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说的便是冯七郎这般男子吧,有人才,有文采,有家财,完美人设。嗯,年龄稍小了些,却也无妨。

白姐姐与冯七郎,不要太般配哦。

但瞧这二人淡如菊的交流,实在叫人心急,小金莲觉得自己得做些什么。于是,她趁机吧啦吧啦的为白姐姐说着好话。

譬如董小宛腌制的咸菜能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各色野菜一经她手都有一种异香绝味。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风鱼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虾如龙须,油鲳如鲟鱼,烘兔酥鸡如饼饵,一匕一脔,妙不可言。

还有膏糖,以精白面、白糖、芝麻、饴糖为原料,经选料、熬糖、制糖芯、制糖骨、成型等工序而成。制芯系将芝麻焙炒、研磨,先分离皮仁,再焙至浅黄。火候、时间必须恰到好处,方不至生焦,使麻香浓郁。糖骨的熬制过程,要求保证其延展性良好,顺利成型。最后工序为将糖骨展开,均匀配以糖蕊,反复包褶,压切成型。成品为扁长方体,色白微黄,层次分明,剖面为旋状纹理,中心呈丹凤眼状;入口易化,酥松香甜,回味久长。配以绿茶,口感更佳……

一番口干舌燥的说辞后,冯过与董小宛看看小金莲,相视微笑。

有些情绪似乎在酝酿,萌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