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第444章 张启当选院士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第444章 张启当选院士

作者:怀疑探索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21 14:39:16 来源:书海阁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一年就过去了。

如今已然是2015年9月1日,在这一年中,发生了一些小事和大事。这些或大或小的事件,都在时代的脉络上留下了独有的印记。

2015年,诸多事件如奔涌浪潮,深刻影响着转基因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小事情是,张启将父母从京州市接到了燕京。他并未让父母住进所谓的豪华大院,而是选择了一个温馨且普通的小区。为了全身心投入科普事业,张启做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决定。他把留在京州市那座价值上亿的别墅卖掉,父母将卖别墅所得的钱全部给了他,而他毫不犹豫地将这笔巨款投入到了科普工作中。在他心中,科普转基因技术,让更多人了解其真相,远比物质财富重要得多。

那天,饭桌上,饭菜冒着腾腾热气,暖黄的灯光洒在一家人身上。张启的父亲放下手中的筷子,脸上带着质朴的神情,看着张启说道:“张启啊,咱没啥文化,是从农村来的,很多事儿都不懂。但我心里清楚,你现在做的事业,那都是顶天立地的,是为咱们国家和民族好,你尽管放手去干,不管做什么,我都支持你。”

母亲也连忙点头,附和道:“是啊,儿啊,妈虽然不太明白你研究的那些东西,但知道你是在做正事,做对大家有益的事,妈也支持你,你就别操心家里,安心做你的科研。”

张启听着父母的话,心里涌起一阵暖流,眼眶也微微泛红。他放下碗筷,认真地看着父母说:“爸,妈,真的特别感谢你们。我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也知道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想到你们在背后支持我,我就觉得充满了力量。”

“这些日子,我忙着科研和科普,都没怎么好好陪你们。现在把你们接过来,就想多陪陪你们。”张启顿了顿,接着说,“我做的转基因技术研究,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后大家能吃上更多更好的粮食,这背后也有你们的一份功劳。”

父亲摆了摆手,憨厚地笑道:“我们也没做啥,只要你有出息,我们就高兴。”

张启握住父母的手,坚定地说:“有你们这句话,我就更有动力了。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做出更多成果,让更多人了解转基因技术,让它真正造福国家和人民 。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我都不会退缩,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与此同时,神农科技集团展现出了非凡的社会责任感。集团将过去一年高达2000亿元的营业收入全部投入到科普领域。

国家也高度重视科普工作,专门投入300亿,由中国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级科协部门牵头,用于科普专项。一时间,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科普活动的热潮。一场场科普讲座在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展开,科普展板、宣传手册等也走进了千家万户,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转基因技术的科学知识。

在众多院士的积极推动下,教育领域也迎来了重大变革。全国各大中小学纷纷将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科学原理以及相关辟谣内容写进教科书。从娃娃抓起,加强科学教育,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从源头上抵制谣言和伪科学,让这些不实言论越来越难以在社会上站住脚跟。这一举措,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在这一年的8月份,一则重磅消息震惊了整个学术界——张启正式成为大夏国科学院的院士。

年仅20周岁的他获此殊荣,堪称举世罕见。但面对这一破格的荣誉,却没有人质疑他的能力。在过去的科研生涯中,他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期刊上连续发表了38篇一流水准的论文。这样的学术成果,在国内乃至亚洲都绝无仅有,充分证明了他在科研领域的深厚造诣和卓越贡献。

消息传到燕京大学,校园里一片沸腾。学生们纷纷以张启为榜样,对科学研究充满了热情和向往。张启的办公室被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围得水泄不通,大家纷纷向他表达最诚挚的祝福。

饶毅教授也赶来,拍了拍张启的肩膀,满脸欣慰地说道:“张启,恭喜你啊!这是你应得的荣誉,你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科普所做的努力,大家都有目共睹。”

张启谦逊地笑了笑:“饶教授,这都离不开您的指导和帮助,还有这么多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成为院士,对我来说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众人的祝贺声中,张启心中清楚,自己的科研之路和科普使命才刚刚步入新的阶段。未来,他将肩负着更多的期望,继续在农业和生物学技术的领域中探索前行,为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5年9月10日,阳光穿透淡薄云层,洒落在中国科学院的学术会堂。

这座承载着无数科研荣耀的殿堂,今日被装点得格外庄重。会堂外,红旗随风轻轻飘动,仿佛在诉说着科学的荣耀与传承;会堂内,高悬的水晶吊灯散发着柔和而明亮的光,照亮了每一位参会者脸上的期待与喜悦。在热烈的掌声中,张启身着笔挺的深色西装,稳步走进学术会堂。他的眼神中,既有当选院士的激动,又有对未来科研之路的坚定。现场的嘉宾纷纷起身,向这位年轻的科研新星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典礼正式开始,中国科学院院长站在台上,目光扫视全场,声音洪亮而庄重:“今天,我们齐聚于此,见证一位杰出科研工作者的荣耀时刻。张启院士在转基因技术领域的卓越贡献,不仅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随后,吴孔明院士走上台,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

他看着张启,感慨的说:“张启,从你踏入科研领域的那天起,我就看到了你身上对科学的执着与热忱。你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面对无数次的失败也从未放弃。你发表的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论文,为我们打开了转基因技术研究的新视野。当初推荐你参选院士,我就坚信你一定能凭借自身实力获此殊荣 ,如今你做到了,我为你骄傲。”

台下掌声雷动,张启眼眶微微泛红,心中满是感动。

接着,中国科学院的几位领导相继上台,对张启的科研成果和科普贡献进行了详细的表彰。他们提到张启不仅在基础研究上取得了世界级的重大突破,在转基因技术的科普推广方面也不遗余力,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项技术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为改善社会舆论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众人的瞩目中,中国科学院院长亲自将院士证书郑重地递到张启手中,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这是对你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你未来的期许,希望你继续引领转基因技术领域的发展,为国家和人类的福祉创造更多价值。”

张启双手接过证书,声音坚定而有力:“感谢科学院对我的认可,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每一位为科研事业拼搏的同仁。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严谨的态度,深入探索转基因技术,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典礼结束之后,参会的科研工作者们纷纷围上来,与张启交流并表达祝贺。

闪光灯不停闪烁,记录下这一荣耀时刻。张启深知,这是他科研生涯的新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与使命在等待着他。

……

在科普工作成为推动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各大科研院校迅速行动,积极调整相关条例和规定。如今,教授和研究员在科普领域的成绩被高度重视,成为学术职称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各院校还专门制定了详尽的考核体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柳小庆研究员,在这场科普浪潮中大放异彩。身为男性的柳小庆,性格坚毅且充满热忱,自投身转基因科普工作以来,便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深刻意识到,大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误解,是阻碍其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决心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一现状。

柳小庆频繁穿梭于各个偏远乡村,在简陋的农舍、广阔的田间地头,为农民们耐心讲解转基因作物的优势。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转基因技术如何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侵害,帮助农民们切实感受到科技为农业带来的变革与希望。在校园里,他总能巧妙地运用趣味实验和生动的比喻,激发学生们对转基因科学的浓厚兴趣,为培育未来的科研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他积极与各类媒体展开合作,在科普节目中深入浅出地解读转基因知识,撰写的科普文章凭借专业且易懂的内容,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收获了众多读者的认可与好评。

柳小庆的辛勤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的科普工作成效显着,不仅成功扭转了大众对转基因技术的偏见,还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鉴于他在科普领域的卓越贡献,柳小庆被评定为——全国科普模范,荣获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

当得知自己获此殊荣时,柳小庆难掩激动,眼眶微微湿润。在颁奖典礼上,他深情地说:“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它更是对每一位在科普一线默默耕耘的工作者的高度认可。转基因科普之路依然漫长,我将始终坚守初心,为科学发声,让更多人了解转基因技术的真实面貌。”

这一喜讯迅速传回中国农业科学院,整个单位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同事们纷纷围拢过来,向柳小庆表达最真挚的祝贺。年轻的科研人员更是将他视为榜样,在心中立下目标,立志在科研与科普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载誉而归的柳小庆没有丝毫骄傲自满,回到单位后,他第一时间组织了经验分享会。在会上,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在科普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实用技巧,以及遇到困难时的解决办法。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如何进一步创新科普形式,扩大科普覆盖面,让科学知识走进千家万户,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

尽管科普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科研成果也不断涌现,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远超想象。

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过去几十年间,一部分民众反复遭受不实信息的洗脑,即便在如今科学知识大力普及的情况下,对转基因技术依然心存疑虑。

还有一些人,深受玄学信仰的影响,对转基因技术充满偏见与误解,无论怎样的科学解释都难以消除他们内心的不安和对科学技术的排斥。

而境外的绿色基地组织,在正面造谣的行径屡屡受挫后,迅速改变了策略。他们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更加隐蔽地在人群中继续传播谣言。他们通过精心伪装的网络账号,在论坛、贴吧、微信群、社交平台等角落发布看似专业却漏洞百出的“研究报告”,还利用人工智能合成大量的以假乱真的图片和视频,企图混淆视听。

不仅如此,他们还恶意制造舆论,四处宣扬科研工作者和科普人员在打压舆论,宣传“资本的邪恶”,”声称自己的“声音被压制”,试图借此博取不明真相群众的同情,进一步扰乱舆论环境。

这场辟谣者和造谣者之间的持久战,并没有结束,而且还在愈演愈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