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中西医结合,才是中医的明天

中医是伟大的、宝贵的经验科学,有丰富的临床实践。

西医,本义是西方的医术,如今进化为现代医学,传入中国后为中国人民服务,也可以称之为新一代的“中医”。我们要打破心胸眼界,但凡是为我们中国人服务的,都可以称之为“中医”。

为了方便,姑且将现代医学还称之为“西医”,虽然它与“西方”已经没有直接联系。

那么,这个西医有什么特点呢?

我说个小例子吧。我的一个亲戚曾经在医院开刀,他是腰部骨头疏松,掉下来压迫住了神经,所以非常疼痛。在市里面的一个三甲医院进行了手术。医生直接推荐他做了微创手术。而在一年前,这个微创手术还是新名词,市医院医生被派到省城学习这个新概念、新技术,回来后自己就能做。而两年前,这个技术在中国境内还几乎没有。也就是说,一个新式的技术,仅仅用了两年,在我们这个四线的小地方,医院的医生也能掌握它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西医医生都在不断的充电,不断的掌握新的概念、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一个医生一辈子要学习多少新的东西?恐怕难以估量。从他十八岁考入医科大学,二十几岁入职,到六七十岁退休,这一期间发生的医学知识、医学理论的更新,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也不为过。不断有旧力量被淘汰,不断有新理论被发明。

新、更新、再更新,就是西医的特点。

医院还分为很多的科室。比如,内科、外科,等等。外科里面又分为很多子科室,有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烧伤外科、整形科等等。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西医医生终其一生,不可能学懂所有的、庞大无比的医学知识,只能专攻某一个领域,在特定领域内精磨细钻。这也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每一个学科每过几年,由于医生的专注力,它的整体水平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进步,就是西医的另一个特点。

当然,如果你要问我,西医有什么缺点,我会告诉你:西医依然不够先进。对于西医来说,只要人类的身体还是有机体的结构,就足够它研究十万年以上。对比于十万年以后的西医的高度,现在的西医当然是比较落后的。比如,它还解决不了根治慢性病的问题,它还需要攻克众多的疑难杂症,它还无法实现药物的“零毒素”……

只要人类身体还是有机体存在一天,西医就得不断的钻研下去,去弥补自己的短板。它越钻研,就会发现自己的短板越来越多。所以说,每一个西医医生,他们都会认为自己很“无能”。

这是真的。我曾经与几十个西医医生聊过,他们一律都认为自己很无能且无知。

再说说中医。中医也分为三个类型。

一个是内地纯中医,即完全依赖于东汉时期理论的流派。

一个是现代化中医,即在“中西医结合”下进步的新式中医。

还有一个就是东南亚地区的中医,分布在包括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他们比较特殊,虽然历史渊源上传承自内地,但是并不一定采用东汉理论,而是推崇经方,实战性很强。

对于第一个类型,内地纯中医来说,“出道即巅峰”。通常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作为四大经典。华佗太遥远不可考,姑且不论,一般将孙思邈看成是万万古不可逾越的人物。所有的中医医生,都一辈子推崇这四大名着,在这四大名着中穷尽腾挪,所有知识的来源都在里面。当然,后世名家也出过不少,也出过很多有用的中医指导书籍。如《黄元御医学全书》,对《素》《灵》《难经》《伤寒》《金匮》诸书,进行了重新编次、厘定。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中医着作。黄元御被誉为“黄药师”,此人医术极高,曾荣受乾隆帝亲题之“妙悟岐黄”扁额。

但是,黄元御也好,其他历史上出名的中医大师也好,都不敢自称医术已经超越了孙思邈等古人。

当然,也存在一种可能,就是历史上曾经有少数中医大家的医术超越了孙思邈,但是他们谦虚,没有说。这个可能性是有的。但是整体来看,中医医生里面大概率很少有超越孙思邈的。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仅仅看理论知识的话,虽然内地中医发展了很多年,依然没有脱离四大名着的框架,后世的中医典籍,只是四大名着的延伸,并没有彻底的创新内容,相当于“吃老本”。当然,中医还有不断丰富的临床实践,这些宝贵的经验,足以保证中医在某个领域具有一定的疗效,甚至是奇效。

上述,是内地纯中医的情况。

还有现代化中医和东南亚中医两个类型。

这两个类型也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呈现交叉之态。我作为四个中医群的群主,与一些东南亚地区的中医执业医生有过交流,发现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他们对新知识、新理论的接纳程度,要更高。因为不受意识形态的约束,他们敢于跳出四大名着的框架约束,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就我个人而言,认为现代化中医的潜力更大,成就更大。姑且不说屠呦呦女士的青蒿素成就,最近中国内地的研究团队就提炼出千金藤的成分,对新冠病毒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发现的新冠治疗新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说明书显示,10uM(微摩尔/升)的千金藤素抑制冠状病毒复制的倍数为倍,该药物抑制新冠病毒的能力在所有人类发现的新冠病毒抑制剂中排名靠前。

这一项成果,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大突破。

很多人可能会不屑,说这个不是按照东汉理论来的,凭什么是中医的成就?

我认为这个思想狭隘了。中医同样是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研究也要彻底搞清楚中医的本质,了解它为什么会有效,具体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旧理论只是一件外套,是对“它为什么有效”的临时性、阶段性解释。实际上,在东汉理论诞生之前,在中医还没有诞生的时候,中国古人就有了几万年的实践,证明了自然界某些草药具有治疗疾病、缓解痛苦的效果。为了解释实践的功效,古人天才性的发明创造了东汉理论。理论虽然重要,但是有效性才是第一位的。只要证明某一个东西确实是有用的,就不必拘泥于是否与东汉理论严丝合缝。否则,路就越走越狭窄。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内地的中医跳不出四大名着的约束?为什么不敢说超越孙思邈?就是因为太拘泥于东汉理论的框架。倒不如东南亚中医医生的洒脱,直接进行肉搏实战,不太局限于旧有理论的框架,只要证明了有效,怎么弄都可以。实践也证明,注重实践的经方派口碑很好,群众特别欢迎。

张伯礼院士到武汉工作一个月,很短时间内就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这是他采用中西医结合获得的回报。张院士指出,中西医结合往往发挥奇效。张伯礼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强调:救治重症,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非常关键!

他后来因此获得了国家“人民英雄”大勋章,这是我国政府对他中西医结合成就的肯定。张伯礼院士长期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院长,而他是一贯坚持中西医结合路线的中坚人物。中国中医科学院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医界率先开设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班的高等学府。这足以证明,中西医结合的潜力是非常大的,而且已经实实在在的做出了成就。世界针灸第一人张洪林研究员,他就是任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他也是中西医结合的受益者。

所以,坚持那种所谓的纯中医,只能是固步自封,永远在一个小圈圈里面腾挪。西医在不断吸纳新的东西,中医也得有危机意识。走中西医结合路线,是中医界明天的希望,也是最有潜力的。坚持走中西医结合路线,一定会涌现更多的像张伯礼院士这样的“人民英雄”。

(写于2022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