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谢振邦:书法家王晓平容不得半点质疑

我曾经在文章中提到了拉黑女王“书法家王晓平”,我说道:

看看网络上某些反面教材,比如“书法家王晓平”这类人,他们的一个典型的缺陷,就是他们性格太固执,自以为是,只听自己喜欢听的,却听不见任何人的不同意见,客观上造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科技部高级顾问谢振邦教授则写了一篇《从“王晓平现象”看科学精神缺失与极端思维的危害》: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科学研究与科普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我对网络上“王晓平现象”关注已久。早在多年前,我便因与其探讨转基因相关科学问题,被她直接拉黑。

当时,我仅是基于客观的科学事实,以最平和、恭敬的态度提出交流意见,未曾想换来的却是如此决绝的拉黑。

此后,我也留意过她的社交平台动态,发现其留言区充斥着千篇一律的支持与吹捧,但凡有不同声音,哪怕措辞再委婉,也难觅踪迹。这种容不得半点质疑的态度,暴露出的不仅是个人认知的狭隘,更是科学精神的严重缺失。

王晓平这类人最典型的缺陷,在于其性格的极度固执与自以为是。在信息获取上,她只愿接收符合自身预设立场的内容,对于客观的科学解释、权威的研究结论,一概充耳不闻。

以她热衷转载的反转基因文章为例,她竟将这些毫无科学依据的内容称作“科普文章”。殊不知,这些所谓的“科普”,不过是东拼西凑的谣言大杂烩。文章中危言耸听的“致癌结论”,多源自境外毫无公信力的自媒体小报,或是那些只需几十美元便能注册的三无网站。既无严谨的科学实验验证,也找不到任何一篇被科学界认可的SCI论文作为支撑,属于彻头彻尾的“三无”信息。

我曾善意地向她指出这些问题,还诚恳推荐《科技日报》《中国之声》等权威媒体作为信息来源。可我的这番好意,非但没有得到回应,反而招致拉黑的结果。

这一行为充分说明,她的问题根本不在于知识储备不足,而是道德层面的偏差。科学探索需要的是谦逊、开放的态度,尤其是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领域,更应放下身段,虚心向专业人士请教。即便无法认同他人观点,也该保持最基本的包容与尊重。而王晓平之流,却选择像鸵鸟般将头埋进沙子,拒绝正视事实,拒绝理性探讨。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种“一言堂”式的处事风格,对社会风气的危害不容小觑。作为拥有一定粉丝群体的网络人物,她非但没有以身作则传递积极求知的理念,反而用拉黑、拒谏的粗暴方式,向追随者灌输“我即真理”的错误价值观。

历史上,抱有此类极端思想而祸国殃民者不在少数。如“怀疑探索者”所言,隋炀帝杨广刚愎自用,听不进忠言逆耳,执意推行暴政,最终导致民怨沸腾、国破家亡。王晓平虽远不及隋炀帝的影响力,但其行为本质如出一辙——将个人的面子与虚荣心凌驾于科学与真理之上,为了维护错误立场不惜误导公众。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转基因技术已被众多国际权威机构证实安全可控,在解决粮食危机、推动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像王晓平这样的反文明者,却凭借着网络传播的便利,不断散播不实言论,干扰公众对科学的正确认知。他们不仅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正常推广,更可能因误导舆论,对我们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农业科技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与偏执,真理也不会因无端的反对而改变。我希望更多人能从“王晓平现象”中吸取教训,保持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对那些拒绝科学、拒绝交流的极端言论和行为保持警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科学真正造福于社会与人民。

(写于2020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