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每日医案 > 第221章 中医药调理出血性肠炎

每日医案 第221章 中医药调理出血性肠炎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1-24 08:08:30 来源:书海阁

出血性肠炎

[病案]邹某,男,33岁。他在病发初期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同时伴有稀水样的大便,每天多达数十次。第二天,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大便变成肉水样血性,尽管次数依然较多,但病情仍让人担忧。此时的血压值为8.0/5.3kPa(60/40毫米汞柱),已经相当不理想。

1979年11月30日,邹某被紧急送入医院治疗。在经过抗休克、抗菌和补液等治疗手段后,他的发热症状仍然没有得到缓解,体温持续在39~39.5℃之间。同时,他的血压也未见明显改善,维持在8.0~5.3/5.3~2.7kPa(60~40/40~20毫米汞柱)之间。

12月3日晚,邹某突然出现神志错乱、狂燥不安的症状,甚至试图起床攻击他人。经过西医诊断,邹某被确诊为出血性肠炎、感染性休克以及精神症状的合并症状。

此时的邹某症状更加严重,他发热不恶寒,腹部胀满坚硬且拒按。血水样的大便频繁且量少,伴随着谵语烦躁,神志时清时蒙。此外,他的舌苔呈现出黄燥状态,嘴唇和牙齿干燥且有污垢,脉象沉细且急促。

[治则]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为先。

[方药]生大黄10克(后下),生枳实10克,黄芩10克,元明粉15克(冲),生甘草5克。2剂,1日4次服完。并用生地10克,玄参10克,麦冬20克,生甘草5克,煎汤代茶。药后24小时内大便6次,排出大量血水样便及粘液,后热退神清,腹胀大减,苔黄腻转润。此肠胃热毒之邪得出,耗损之阴液渐复,病有转机,继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兼顾阴津之剂:金银花30克,生地30克,生地榆30克,炒枳实10克,生槐米10克,丹皮10克,天花粉10克,麦冬10克,熟大黄15克,生甘草5克。2剂,1日1剂。药后体温、血压正常,腹胀除,大便1日2次,质软色黑,便前略有腹痛,有饥饿感,倦怠无力,舌转润、黄腻苔渐化,脉缓无力。此乃热毒之邪渐清,气阴未复。治宜益气健脾、养阴生津,佐以清肠泻热之剂:北条参10克,生白术10克,金石斛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0克,生苡米10克,陈皮10克,熟大黄10克,生地榆15克,生地15克,茯苓15克,甘草5克。上方加减调理半月,痊愈出院。

[评析]本案为危重病症,病情复杂且严重。根据中医理论,该病症是由热毒蕴蒸胃肠,损伤血络,上扰神明所致。患者经过西医抢救,但未见好转,病情继续恶化。出现了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循衣摸床等症状,尽管每天大便十数次,但腹胀硬拒按等阳明腑实之症依然明显。由于发病已经四天,患者还出现了泻下血水、血压下降、唇齿焦燥而干垢、脉沉细等症状,这是阴液不足、内有燥屎、津不润下的表现。

为了更好地治疗患者,医生决定采用增液承气汤进行治疗。增液承气汤的主要作用是下其肠胃之燥屎,使急下存阴,同时以增其阴液,实现扶正祛邪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热退神清,病情有转机。为了巩固疗效,医生又采用了益气健脾、养阴生津、佐以清理肠胃的治疗方法,最终实现了全功。

该案例表明,中医在治疗危重病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服务。此外,本案例也展示了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独到之处。中医通过对患者的整体观察,发现病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进而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取得显着的疗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