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玄幻 > 幸好遇见神 > 第366章 投奔

幸好遇见神 第366章 投奔

作者:班门弄茶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12 14:27:41 来源:书海阁

魏主拓跋焘,可称之为一代雄主。

他覆灭了北方各民族政权,使北方成为一个统一国家。

这可说是至上武功。

他这武功,与南方皇帝刘义隆的文治,有得一比。

而拓跋焘的文治,虽然没有刘义隆的武功那么明显,却也差相仿佛。

拓跋焘出生于公元408年,刘义隆出生于公元407年。两人年龄只差一岁。

拓跋焘会在公元452年寿终,刘义隆会在公元453年死去。也只差一年。

两人都是被谋杀:拓跋焘被自己最宠信的太监弑杀,刘义隆被自己长子、信任的太子弑杀。

可以说,二人结局非常相似:出乎意料。憋屈。悲催。

二人最大区别就是在文治武功是跷跷板关系:刘义隆文治高而武功低,拓跋焘武功高而文治差点。

若是综合评分的话,两人相差不大。

拓跋焘略高些。刘义隆的武功拖后腿,拉分大点。

凭什么说拓跋焘的文治不行呢?

仅拿近几年的两件事来说即是硬伤:全面灭佛;屠灭崔浩等四大汉人士族。

有意思的是,南方宿命对手刘义隆,似乎是为了与拓跋焘般配,恰恰也有两处硬伤:杀檀道济、自毁长城;杀刘义康、打开骨肉相残魔门,终噬自己。

拓跋焘灭佛,引起魏国境内汉人、鲜卑族人一致反感。

而他屠杀四大汉人门阀,使全体汉人感到了危机。

所以,当宋国辅国将军萧斌进驻碻磝,宁朔将军王玄谟困住滑台,太子左卫臧质反包虎牢,建威将军柳元景剑指长安时,魏国境内的汉人,特别是黄河两岸的汉人,有许多人起了归附南方之心。

王玄谟得到的情报没错,不少义士已在赶来滑台城的路上。

这些人分几种情况。

一是刚刚被拓跋焘屠灭的四大汉人士族的余众、亲朋好友家族。

他们过去在魏国属于上等人,如今受崔浩案子影响,现状、前途都不乐观。

听说南朝大军举国伐魏,他们很容易下决心归附南方。

第二种是不受崔浩事件影响,但在魏国朝廷没什么根基的众多小家族。

他们身为汉人,胡人打来后,只能成为被统治阶级。加上衙门没人,受到的欺压更重。

对胡人、汉人谁坐江山,这些人本来抱无所谓态度。但经过了胡人蹂躏,他们觉得可能还是被本族统治要强些。

现在见到有机会摆脱鲜卑人统治,他们便忍痛低价处理或抛弃田产,带上家当、粮食种子,前来投奔南军。

他们想着:让族中年轻人参加宋军攻打魏军的战斗,算是投名状。以此换来南方官府接纳。

第三种就是帮会、武馆、庄子里的年轻汉族人。

生逢乱世,他们的目标就是混社会、捞世界,哪里有出人头地机会就去哪。

现在宋军伐魏,一个机会摆在面前:参加宋军攻打魏军。也许能建功立业、逆天改命。

……

总之,王玄谟大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围困住滑台城,确实给了魏地汉人许多想象空间。

不久,围住滑台城三面的宋军大营外,就来了许多人。

王玄谟下令接待他们。

这些人,有的一色青壮年,一看就是生力军。

有的是整族几百人一起,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有些是一路吆喝、拼凑起来的,地域、性别、年龄比较混杂。

……

王玄谟命令崔勋之、申坦、罗文昌部,对来人一律热忱接待,做好分类。

最重要的是将有生力量与老弱病残分开来。

老弱病残者,让他们先去附近找空的村镇住下来,编民入户,委任什长、里正、乡老,按照邻、里、乡、县模式管理。

将来上报朝廷,由朝廷统一安置。

有生力量则登记造册,按军队什、屯、曲、部编制整军。

不久之后,三位将军加起来,招募了壮丁3000多人。

他们都有简单兵器。有少数人的兵器是正经的刀枪戟槊。

王玄谟命令刘武之,让他将这3000多人打散,重编为六曲。

编好后,给崔勋之、申坦、罗文昌三军各配两曲新兵。按原定方案使用。

第二天,刘武之回来向王玄谟汇报:3000新兵中,有703人属于一个丁姓为主的大家族群,他们不愿分开。

王玄谟简单问询几句,大怒道:“岂有此理!他们以为自己是谁?如果不将他们分开,700多人,那不得给他们屯长、军侯、司马来做?万一将来他们在战场倒戈,700人是可以把战线撕开口子,影响整个占局的。刘将军,你去对他们讲,愿留下来,就服从调配,接受考验,从头积累战功,咱们有国法、军规,不会亏待他们。若不能接受咱们的规矩,那就趁早离开。如果留在咱们军中而又不能守规矩,那对不起,到时就不是斥责几句完事,而是军法伺候。”

刘武之已经料到这位上司不好说话,但没想到对方逻辑缜密、头头是道、滴水不漏。他一时语塞,也找不出丁点反驳借口。于是立正行个军礼,转身走了。

刘武之离开王玄谟大船,感到非常头疼。

那个丁姓及其姻亲、同乡组成的族群,人口不少,有六千多人。

20岁~40岁的青壮,有700多。他们中多数有从军经历,且都表示愿意在军中效力。

他们既然此时决定来投奔宋军,就做好了年轻人到军中效力的准备。

这点也是没得选择的。

不然,宋军干嘛接纳他们?

他们的条件是战后能分到田地,让几族人可以生存。

这一点也符合朝廷规定。

刘宋立国以来,继承了东晋对北方汉人的政策,土地方面对他们一直敞开着大门。

事实上,这时代的荒地非常充足,许多地方还没开发。

人口是国家的本钱。

只要有人,朝廷稍加扶持,让他们开垦荒地,国家今后就能收税,稳赚不赔。

现在让刘武之为难的是:丁家703人不愿分开,而王玄谟将军坚决不同意这点。

刘武之打算找庞秀之合计合计,看能否想出个两全之策。

自从上次对王玄谟建言火攻,被对方驳回后,庞秀之就基本不再主动发言。

围攻滑台城的军队,把后勤军和协战的楼船军都算上,共有九万。

三万主力围住滑台城三面。

垣护之的一万楼船军监视虎牢关方向,同时全面接手对魏国的情报工作、斥候管理。

滑台城河面的船上,还有五万人。

当然,三万是后勤军,他们乘船在黄河~济水~泗水之间来往穿梭,运送给养物资。

刘武之、庞秀之各领一万人,就驻扎在滑台城北门附近的河面上。

庞秀之除了参加王玄谟召集的会议,其余多数时间就在船上督促士兵训练,饮茶、喝酒。

刘武之找到庞秀之,径直在他对面坐下,拿起一只酒杯,自斟自饮了一杯。

庞秀之笑道:“刘将军,我观老兄今天印堂晦暗,做事必定不顺。听我的,今天放下冗务,专心喝几杯。明天旭日升起、紫气东来,咱们再谈军机。”

说话同时,他为对方续满酒杯。

刘武之摇摇头,叹口气,从庞秀之手中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拿着酒杯晃晃,道:“我的命苦,今天只能喝这两杯。否则被监军太监发现,又是啰嗦事。我只问你:丁家兵勇不愿打散,王将军却坚决不答应。你说如何处理?”

庞秀之定住身子想了想,道:“我猜王将军否决的理由暗含杀机,你要是不遵从的话,出了事情,反噬后果你承担不起?!”

刘武之点头:“然也。”

“那就没得商量了。”庞秀之道:“咱们兄弟们平时论事,除非密友谋局,都会心照,尽量避开敏感话题,省得落下把柄、到时招来后患。王将军则不然,他的话充满玄机,处处埋雷。你要不按他的意思来,没事也就罢了,如果出点事,你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我给你出个主意:这些兵勇不是都分给崔勋之他们吗?你按王将军意思做好名册,交给他们仨就完了。至于丁家人是留是走、崔勋之他们收不收到人…你就别过问了。”

说完,庞秀之也不给对方斟酒,只是自顾自举杯慢慢品着。

刘武之听了,思索几息,站起身,拱拱手,一声不吭离开。

过了两天,庞秀之收到消息:丁家及姻亲、同乡6000多人,离开滑台,向碻磝方向去了。

又隔两天,庞秀之在船上,远远望见刘武之在他那边大船甲板上舞槊,一招一式,不紧不慢。

庞秀之摇摇头:六七十斤的铜铁合金槊,你这么慢腾腾舞着,不累吗?

还是说,刘武之的兵器功夫练到出神入化境界了?

一收一发、收发之际牵动天地大势,隔空伤敌,无需原来那种雷霆万钧速度?

庞秀之观看一会,回自己船舱去。

此后每天,总能见到刘武之练槊。

这位心肠热忱、经常跟着王玄谟、帮他张罗杂务的将军,看来也不打算掺和太多事了。

……

这天一早,庞秀之、刘武之同时接到军令:到中军大帐议事。

现在所谓的“中军大帐”,就是指王玄谟的大船主舱。

只不过王玄谟喜欢这样称呼。

二人同时乘小艇过去,路上遇到崔勋之三位将军乘坐的小艇。

五人先后上了大船,彼此寒暄几句。

大伙心中都有点膈应:几万大军围住滑台城后,一仗都没打,就这么河面—陆地、陆地—河面串串门。

这是来搞宋军野练、滑台大团建吗?

五人进了主舱,向主帅王玄谟、监军太监郭维行礼。

落座后,大家都发现自己面前榻几上摆放着两个大梨。

王玄谟:“各位将军别客气,吃吧。这叫滑台大梨,是附近乡绅送来的。我和郭监军尝过了,味道真不错。请、请…”

边说,他边做手势,示意几人别拘谨,随意吃。

庞秀之拿起一个大梨,咬了一口。皮薄肉厚,酥脆爽甜,水多而味不寡,满嘴生香。

真是好梨。

另外四人也动手试吃。

接着大家互相看看,一致交口称赞。

王玄谟:“今天传诸位过来,一是通报军情。萧帅把中路军、西路军、梁秦军的进展态势传过来了,让大家听听。二是先锋各营军情交流。大家说说近来情况、有没异动。这三嘛,就是尝尝这滑台大梨。据说这是当地特产,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梨树,产量还不小。老百姓吃不完、卖不掉,有些浪费。咱们既然驻军于此地,是否应该搞好军民关系,为百姓排忧解难?百姓最缺布匹,而咱们的军资中颇有剩余。本将军意思是,咱们拿军需布匹同老百姓换大梨,利用船运便利,将之运到彭城、健康,应该大受欢迎吧。哈哈,各位也发表一下看法…”

王玄谟笑眯眯看看大伙,希望有人先开口说说。

郭维尖着嗓子道:“嗯,本监军觉得,这么好的大梨,应该送往建康,让皇上、皇子们、皇后妃嫔、大臣们都尝尝。”

五位将军都不吭声。

王玄谟看着刘武之问:“刘将军,你觉得郭监军的建议如何?”

“非常在理。”刘武之面不改色道:“这梨堪为贡品。咱们都试过了,哪有不送京城的道理。”

崔勋之道:“末将认为,拿军资换大梨可以,却不能白送出去。否则报账那里过不了关。咱们把梨送到京城后,交接之时,与宫中也好,与朝廷也好,都须算清钱账。一码归一码。”

“崔将军意见妥当。”

“同意。”

“按崔将军这意思来可能好些。”

申坦、罗文昌、庞秀之附和。

王玄谟拍手鼓掌,笑道:“诸位意思,本将军明白了。那就这么办。下面,我们继续今天议程…”

……

军事会议开了半天,通报的消息是大伙都已知道的。

最主要的议程,是讨论、通过了关于军资换大梨的决定。

散会时,王玄谟又给五位将军和郭监军每人派了两个大梨,带回去吃。

*****

萧西风负责的辖区,总人口大概也就100万左右。

和平时期,尤其是适逢所谓“盛世”,人口数就会正增长。

而元嘉时代近30年时间,可以称得上“盛世”

这片区域,每年出生婴儿大约3万。

人口能否正增长,就看死亡人数数量了。

他刚到这里时,平均每天收拢50~60道魂魄。

这样算,一年下来,死亡人数是1.9~2.2万。

以出生婴儿数减之,人口每年净增8千~1.1万。

最近死亡人数上升了,平均每天收到60~70道魂魄。

若一直这样,年人口净增数就下降一成多。

萧西风知道,死亡人数变化,与最近发生的战争、抽丁、借债等事件有关。

婴儿出生之事,是由轮回司管理。

轮回司里一定有阴修负责这片区域。但萧西风从未遇到过。

不知现在婴儿出生数量有没变化。萧西风有些好奇。

他一直留意着,想知道轮回司是如何做事的。但还没遇到契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