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诗曰:

世间的风波与繁杂世事难以尽述,行事切莫随意莽撞。

投药救人反而可能招来怨恨,当场排解危难却常遭人嫌弃。

忘恩负义的美人最终会遭受屈辱,诡诈行凶的人独自被歼灭。

众星宿相逢齐聚,广施恩泽惠及百姓。

当时,武行者与那道士斗了十几个回合,武行者故意卖了个破绽,引得那道士两口剑砍了过来。武行者迅速转过身,看准时机,只挥出一戒刀,那道士的头便滚落一旁,尸首倒在石头上。武行者大声喊道:“庵里的婆娘出来!我不杀你,只问你缘由。” 只见庵里走出那个妇人,一见到武行者便倒地跪拜。武行者说:“你别拜我。你先说说这里是什么地方?那道士是你什么人?” 妇人哭着说道:“奴家是这岭下张太公家的女儿。这座庵是我家祖上的坟庵。这个道士不知从哪里来,到我家投宿,说他精通阴阳之术,能看风水。我爹娘一时糊涂,留他在庄上,还请他到这里的坟上看风水,结果被他花言巧语迷惑,又留他住了几天。那家伙有一天见到我,就不肯走了。住了三两个月,他把我爹娘、哥嫂都害死了,还强行把我掳到这坟庵里。这个道童也是他从别处抢来的。这条岭叫蜈蚣岭。那道士觉得这岭风水好,就自称为飞天蜈蚣王道人。” 武行者问:“你还有其他亲戚吗?” 妇人说:“有几家亲戚,都是庄户人家,谁敢和他理论。” 武行者又问:“这家伙有些钱财吗?” 妇人回答:“他积攒了大概一二百两金银。” 武行者说:“既然有,你赶紧去收拾,我马上要放火烧了这庵。” 妇人问道:“师父,你要酒肉吃吗?” 武行者说:“有就拿来给我。” 妇人说:“请师父进庵里吃吧。” 武行者说:“我怕有人暗算我,你不会骗我吧?” 妇人说:“我哪有几个脑袋,敢骗师父!” 武行者跟着妇人进了庵里,看到小窗边的桌子上摆着酒肉。武行者拿过大碗,痛痛快快地吃了起来。妇人收拾好金银财宝后,武行者就在庵里放起火来。妇人捧着一包金银,献给武行者,求他饶自己一命。武行者说:“我不要你的,你自己留着养身吧。快走,赶紧走!” 妇人拜谢后,匆匆下岭而去。武行者把那两具尸体都扔到火里烧了,插上戒刀,连夜翻过岭去。一路上,免不了饥餐渴饮,夜宿晓行,朝着青州方向前行。

又走了十几天,不管是路过村庄、路边小店,还是市镇乡村,果然到处都张贴着捉拿武松的榜文。虽然榜文随处可见,但武松已经扮成了行者,一路上倒也没人盘查他。当时正值十一月,天气极其寒冷。这天,武松一路上买酒买肉吃,可还是抵挡不住严寒。上了一条土冈,远远望见前面有一座高山,山势十分险峻。武行者下了土冈,走了三五里路,就看到一家酒店。酒店门前有一条清澈的溪流,屋后都是怪石嶙峋的乱山。这酒店是个乡村小酒肆,只见:

酒店门对着溪涧,青山映衬着茅屋。稀疏的篱笆旁,梅花绽放着洁白的花蕊;小窗前,松树像苍龙般偃卧。乌皮桌椅旁,摆放着瓦钵和瓷瓯;黄泥墙壁上,画着酒仙和诗客。一面青色的酒旗在寒风中舞动,两句诗词招揽着过往的客人。真是:骑马的人闻到酒香都会停下马,行船的人知晓酒味也会停船。

武行者走过土冈,径直走进那乡村酒店,坐下后喊道:“酒店主人,先打两角酒来,再买些肉来吃。” 店主人回答说:“实不相瞒师父,酒只有些自家酿的土酒,肉都卖完了。” 武行者说:“那就先把酒拿来驱驱寒。” 店主人便去打了两角酒,用大碗筛好,端给武行者喝,还拿了一碟熟菜给他下饭。不一会儿,两角酒就喝完了,武行者又叫再打两角酒来。店主人又打了两角酒,依旧用大碗筛好。武行者只顾喝酒。在过冈子的时候,他已有了三五分醉意,又喝了这四角酒,再加上北风一吹,酒劲就上来了。武松开始大呼小叫:“主人家,你真的没东西卖了?就算是你自家吃的肉食,也分些给我吃,我照价给你银子!” 店主人笑着说:“还从没见过你这样的出家人,酒和肉一个劲儿地要吃,可我到哪儿去弄呢?师父,你就别为难我了!” 武行者说:“我又不是白吃你的,为什么不卖给我?” 店主人说:“我跟你说过了,只有这些白酒,哪有别的东西卖!” 两人正在店里争论,只见外面走进来一条大汉,带着三四个人进了店里。武行者看那大汉,只见:

头上戴着鱼尾红色的头巾,身上穿着鸭头绿色的战袍。脚蹬一对踢土靴,腰间系着数尺长的红搭膊。脸圆耳大,嘴唇宽厚,嘴巴方正。身高七尺有余,年纪二十四五岁。相貌堂堂,是个强壮的男子,而且从未沾染过女色的少年郎。

那条大汉带着众人走进店里,店主人满脸笑容地迎上去说:“大郎请坐。” 那大汉问:“我吩咐你准备的东西,准备好了吗?” 店主人回答:“鸡和肉都已经煮熟了,就等大郎来。” 那大汉又问:“我那青花瓮酒在哪里?” 店主人说:“在这里。” 那大汉带着众人,在武行者对面的桌子上坐了下来。一起来的三四个人坐在旁边。店主人捧出一尊青花瓮酒,打开泥封,把酒倒在一个大白盆里。武行者偷偷看过去,发现是一瓮窖藏的好酒,酒的香味被风吹了过来。武行者闻到那酒香味,喉咙直发痒,恨不得冲过去抢着喝。只见店主人又从厨房里用盘子端出一对熟鸡、一大盘精肉,放在那大汉面前,还摆上了菜蔬,用勺子舀酒去温。武行者看看自己面前,只有一碟熟菜,心里不由得生气。真是眼馋肚饿,武行者的酒劲又上来了,恨不得一拳把桌子砸烂,大声叫道:“主人家,你过来!你这家伙太欺负客人了!难道我不给你钱吗?” 店主人连忙过来问:“师父别着急,要酒好说。” 武行者瞪大眼睛喝道:“你这家伙太不懂道理了!那青花瓮酒和鸡肉之类的,为什么不卖给我?我一样会给你银子!” 店主人说:“青花瓮酒和鸡肉都是那大郎自己带来的,只是借我店里坐着喝酒。” 武行者一心想吃,哪里听得进他的解释,大声喝道:“放屁,放屁!” 店主人说:“还从没见过你这样蛮不讲理的出家人!” 武行者喝道:“怎么就是老爷我蛮不讲理了?我白吃你的了?” 店主人说:“我还从没见过出家人自称‘老爷’的!” 武行者听了,跳起身来,张开五指,朝着店主人的脸上就是一巴掌,把店主人打得一个踉跄,直接撞到了另一边。对面桌子的大汉见此大怒。再看店主人,半边脸都被打肿了,半天都爬不起来。那大汉跳起身,指着武松说:“你这个鸟头陀太不守本分了,怎么能动手打人呢!难道不知道出家人不能起嗔怒之心吗!” 武行者说:“我打他,关你什么事!” 那大汉生气地说:“我好心劝你,你这鸟头陀竟敢用言语伤我!” 武行者听了,怒火中烧,一把推开桌子,走出来喝道:“你说谁呢?” 那大汉笑着说:“你这鸟头陀想和我打架,简直是太岁头上动土!” 那大汉招手叫道:“你这贼行者出来!跟你说话!” 武行者喝道:“你以为我怕你,不敢打你?” 一下子冲到门边。那大汉连忙闪到门外。武行者追到门外,那大汉见武松身材高大强壮,哪里敢轻敌,便摆出架势等着他。武行者冲进去,抓住那大汉的手。那大汉本想用力把武松摔倒,可怎敌得过武松千百斤的神力。武松顺势一拉,把大汉拉到怀里,只轻轻一推,就把大汉推了出去,就像推倒一个小孩子一样,那大汉根本来不及还手。那三四个村汉在一旁看得手颤脚麻,哪里敢上前帮忙。武行者踩着那大汉,挥起拳头,狠狠地打了二三十拳,然后把他从地上提起来,朝着门外的溪里一扔。那三四个村汉叫苦不迭,也顾不上高低,都下到溪里去救那大汉,扶着他朝南边去了。店主人被这一巴掌打得麻木了,动弹不得,自己躲到屋后去了。

武行者说:“好啊!你们都走了,老爷我正好享用这些酒肉!” 说着,拿起一个碗,在大白盆里舀酒,自顾自地喝起来。桌子上那对鸡和一盘子肉,都还没动过,武行者也不用筷子,双手直接撕扯着,尽情吃喝。不到半个时辰,这些酒肉和鸡就被他吃了个八分饱。武行者吃饱喝足,把直裰袖子系在背上,便走出店门,沿着溪边走去。这时,北风呼呼地刮起来,武行者脚步不稳,一路上摇摇晃晃。离酒店走了不到四五里路,旁边土墙里突然蹿出一只黄狗,对着武松狂叫。武行者一看,是一只大黄狗追着他不停地叫。武行者本就喝得大醉,正想找事,心里恨极了这只狗,于是从左手刀鞘里抽出一口戒刀,大踏步地追赶过去。那只黄狗沿着溪岸边跑边叫,武行者一刀砍过去,却砍了个空。由于用力过猛,他头重脚轻,一个跟头倒栽进溪水里,怎么也爬不起来。正值寒冬腊月,溪水已经干涸,虽然水深只有一二尺,但寒冷刺骨,让人难以忍受。武行者好不容易爬起来,浑身湿透,却看见那口戒刀浸在溪水里。他低头去捞刀时,又 “扑通” 一声掉进水里,只能在溪水里挣扎翻滚。

这时,岸上旁边的墙边突然转出一伙人来。为首的是一个大汉,头戴毡笠子,身穿鹅黄色的丝衲袄,手里拿着一条梢棒,后面跟着十几个人,都拿着木杷和白棍。其中一个人指着溪里说:“溪里这个贼行者,就是打了小哥哥的人。如今小哥哥找不到大哥哥,自己带着二三十个庄客直接去酒店捉他了,没想到他跑到这里来了!” 话还没说完,只见远远地那个被打的汉子,换了一身衣服,手里提着一条朴刀,后面领着二三十个庄客,都是些有名有姓的人。他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正是被叫做:长王三、矮李四、急三千、慢八百、笆上粪、屎里蛆、米中虫、饭内屁、鸟上刺、沙小生、木伴哥、牛筋等等。这一二十个人都是带头的庄客,其余的都是村里的小混混,他们都拖着枪棒,跟着那个大汉,吵吵嚷嚷地来寻找武松。他们赶到墙边,看到了武松,那个汉子指着武松,对穿鹅黄袄子的大汉说:“这个贼头陀就是打我兄弟的人。” 那个大汉说:“先把这家伙捉了,带回庄里细细拷问。” 他大喝一声:“动手!” 三四十个人一拥而上。可怜武松醉得厉害,根本无力反抗,他急着想要爬起来,却被众人一起抓住,横拖倒拽地从溪里拉了上来。转过旁边的墙边,有一座大庄院,四周都是高墙白壁,垂柳和高大的松树环绕着墙院。众人把武松推进庄里,扒掉他的衣服,夺走他的戒刀和包裹,把他揪过来绑在一棵大柳树上,让人取来一束藤条,准备狠狠地抽打他。

才打了三五下,只见庄里走出一个人来,问道:“你们兄弟俩又在打什么人?” 只见那两个大汉拱手说道:“师父您听我们说,今天我和邻庄的三四个朋友,去前面小路的店里喝酒,没想到这个贼行者跑来闹事,把我兄弟狠狠地打了一顿,还把他扔到水里,头和脸都磕破了,差点冻死,幸好有朋友救了回来。回家换了衣服,我就带着人再去找他。那家伙把我的酒肉都吃了,然后大醉倒在门前的溪里,所以我们把他捉了回来,在这里细细拷问。看这个贼头陀,也不像个出家人,脸上还刺着两个金印,他却把头发披下来遮住,肯定是个逃避罪责的逃犯。我们问清楚他的来历,就送到官府去处理。” 那个被打伤的大汉说:“问他干什么!这个秃贼把我打得浑身是伤,没有一两个月根本养不好。不如把这个秃贼直接打死,一把火烧了,才能消我这口气!” 说完,拿起藤条,正要再打。只见出来的那个人说:“贤弟先别打,让我看看他。这人看起来也像是条好汉。”这时,武行者已经有些酒醒了,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便闭上眼睛,任由他们打,一声不吭。那个人先去看了看武松背上的杖疮,说道:“奇怪!看这模样,像是刚受完刑罚不久留下的疤痕。” 他转到武松面前,用手揪起武松的头发,仔细看了看,突然叫道:“这不是我的兄弟武二郎吗?” 武行者这才睁开双眼,看了看那人,说道:“你不是我哥哥吗?” 那人连忙喝令:“快给我把他解开!这是我的兄弟。” 那个穿鹅黄袄子的和被打的大汉都十分吃惊,连忙问道:“这个行者怎么会是师父的兄弟?” 那人说:“他就是我经常跟你们提起的,在景阳冈上打虎的武松。我也不知道他如今怎么成了行者。” 那兄弟俩听了,急忙解开武松的绑绳,找了几件干衣服给他穿上,然后把他扶进草堂里。武松正要下拜,那人又惊又喜,扶住武松说:“兄弟酒还没全醒,先坐下来慢慢说话。” 武松见到那人,心里十分欢喜,酒一下子醒了五分。他要了些热水洗漱,又吃了些醒酒的东西,然后过来拜见那人,叙说往事。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郓城县人氏,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武行者说:“我一直以为哥哥在柴大官人庄上,怎么会在这里呢?兄弟我莫不是在做梦,和哥哥相会了吧?” 宋江说:“自从和你在柴大官人庄上分别后,我在那里住了半年。不知道家里怎么样,担心父亲烦恼,就先让兄弟宋清回去了。后来收到家里的书信,上面说:‘官司的事,全靠朱、雷二位都头出力,家里已经没事了,只是要缉捕正犯。所以已经发了海捕文书,到处追捕。’这件事已经缓下来了。这里的孔太公多次派人到庄上打听我的消息,后来见宋清回家,说宋江在柴大官人庄上,所以特地派人直接到柴大官人庄上接我到这里。这里就是白虎山,这个庄就是孔太公的庄子。刚才和兄弟打架的,是孔太公的小儿子,因为他性子急,喜欢和人争斗,所以大家都叫他独火星孔亮。这个穿鹅黄袄子的,是孔太公的大儿子,大家都叫他毛头星孔明。因为他们两个喜欢练习枪棒,我指点过他们一些,所以他们叫我师父。我在这里住了半年了。我现在正打算去清风寨走一趟,这两天就准备出发。我在柴大官人庄上的时候,只听人传说兄弟你在景阳冈上打死了老虎;又听说你在阳谷县做了都头;还听说你斗杀了西门庆。后来就不知道你被发配到哪里去了。兄弟你怎么成了行者呢?” 武松回答说:“小弟自从在柴大官人庄上和哥哥分别后,到了景阳冈打死了老虎,被送到阳谷县,知县就提拔我做了都头。后来因为嫂嫂不仁,和西门庆通奸,用药毒死了我哥哥武大郎,我把他们两个都杀了,然后自首,被本县转送到东平府。后来得到陈府尹全力救助,判我发配孟州。……” 接着,武松把在十字坡如何遇见张青、孙二娘;到孟州后如何结识施恩,如何醉打蒋门神,如何杀了张都监一家十五口,又如何逃到张青家,母夜叉孙二娘如何让他扮成头陀行者;过蜈蚣岭时,如何试刀杀了王道人;在村店喝酒时,如何醉打了孔亮兄弟等自己的经历,从头到尾详细地给宋江讲了一遍。

孔明、孔亮兄弟俩听了,十分惊讶,连忙翻身下拜。武松赶紧回礼说:“刚才多有冲撞,还请二位原谅,原谅!” 孔明、孔亮说:“我们兄弟俩有眼不识泰山,还望您恕罪!” 武行者说:“既然二位这么照顾我,那就麻烦把我的度牒、书信,还有行李衣服都烘干整理好,千万不要弄丢了那两口戒刀和这串数珠。” 孔明说:“这点您不用担心,小弟已经派人去收拾了,整理好后就还给您。” 武行者拜谢了他们。宋江把孔太公请出来,大家相互见礼。孔太公摆酒设宴款待众人,这些就不多说了。

当晚,宋江邀请武松与自己同榻而眠,两人畅谈了一年多来各自的经历,宋江心中十分喜悦。第二天清晨,武松早早起身,洗漱完毕后,来到中堂与众人相会,一起吃早饭。孔明一直在一旁相陪,孔亮忍着伤痛,也来招待众人。孔太公吩咐宰杀羊和猪,准备丰盛的筵席。这一天,村里有几家街坊亲戚都前来探望,还有几个孔家的门下人也来拜见。宋江满心欢喜。当天筵席结束后,宋江问武松:“二哥,你如今打算去哪里安身立命呢?” 武松说:“昨天我已经跟哥哥说过了,菜园子张青给我写了封信,让我去二龙山宝珠寺投奔花和尚鲁智深,加入他们的团伙。他随后也会上山。” 宋江说:“这也不错。不瞒你说,我家里最近来信,说清风寨的知寨小李广花荣,他知道我杀了阎婆惜,一直写信给我,极力邀请我去寨里住些日子。这里离清风寨也不远,这两天我正打算动身前往,只是因为天气阴晴不定,所以还没出发。过不了多久我就要去那里走一趟,要不咱俩一起去,怎么样?” 武松说:“哥哥的心意自然是好的,想带着兄弟我去那里住些时日。只是我犯下的罪行太重,就算遇到大赦也不会被饶恕,所以我决心去二龙山落草避难。而且我现在已经扮成了头陀,实在不方便和哥哥一同前往,路上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就算我跟着哥哥去了,万一出了什么岔子,肯定会连累哥哥。就算哥哥愿意和我同生共死,可这也会连累花荣的山寨啊。哥哥,还是让我去二龙山吧。要是老天怜悯,日后我不死,等到朝廷招安的时候,我再去寻访哥哥也不迟。” 宋江说:“兄弟既然有归顺朝廷的想法,上天一定会保佑你的。既然你心意已决,我也不再苦苦相劝,你就再陪我住几天再走吧。”从这以后,两人在孔太公的庄子上又住了十多天。宋江和武松准备启程,便向孔太公父子告辞,孔明和孔亮哪里肯放他们走。又挽留了三五天,宋江坚决要走,孔太公实在留不住,只好安排筵席为他们送行。第二天,孔太公拿出新做的一套行者衣服、黑色布直裰,还有武松带来的度牒、书信、戒箍、数珠、戒刀、金银等物,归还给武松。又各自送了五十两银子给宋江和武松,权当路费。宋江推辞不肯接受,可孔太公父子执意要给,直接把银子绑在了包裹里。宋江整理好衣服和器械,武松依旧穿上行者的衣裳,戴上铁戒箍,挂上人顶骨数珠,挎上两口戒刀,收拾好包裹,系在腰间。宋江提起朴刀,挂上腰刀,戴上毡笠子,辞别了孔太公。孔明和孔亮叫庄客背着行李,兄弟二人一直送了二十多里路,才向宋江和武行者拜别。宋江自己背起包裹,说:“不用庄客再远送了,我和武兄弟自己走就行。” 孔明和孔亮相别后,带着庄客回家去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只说宋江和武松两人在路上一边走,一边闲聊,到了晚上,便找地方歇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两人一起继续赶路。吃过饭后,又走了四五十里路,来到一个市镇,地名叫瑞龙镇,这里是个三岔路口。宋江向镇上的人打听:“我们想去二龙山和清风寨,请问该走哪条路?” 镇上的人回答说:“这两个地方不是同一条路。要去二龙山,得往西走;要是去清风镇,就得往东走,过了清风山就是。” 宋江听明白了,便对武松说:“兄弟,咱们今天就在这里分手吧,在这里喝上三杯,算是道别。” 有一首《浣溪沙》词,专门描写这分别的情景:

握手临期话别难,山林景物正阑珊,壮怀寂寞客衣单。

旅次愁来魂欲断,邮亭宿处铗空弹,独怜长夜苦漫漫。

武行者说:“我送哥哥一程再回来。” 宋江说:“不必如此。自古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兄弟,你只管奔赴自己的前程,早点到达二龙山。入伙之后,要少喝点酒。要是朝廷招安,你就劝说鲁智深、杨志一起投降。日后去边疆,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争取博得个封妻荫子的功名,将来在青史上留下个好名声,也不枉此生。我自己一无所能,虽然对朝廷忠心耿耿,却一直没有机会施展抱负。兄弟你如此英雄了得,日后必定能做大官。你要记住我的话,希望日后咱们还能相见。” 武行者听了,在酒店里喝了几杯酒,付了酒钱。两人走出酒店,来到市镇尽头的三岔路口,武行者向宋江下拜四次。宋江满含热泪,实在不忍心分别,又叮嘱武松说:“兄弟,千万别忘记我的话,少喝点酒。保重,保重啊!” 武行者便朝西走去。看官们要记住,武行者后来去二龙山投奔鲁智深和杨志入伙了,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宋江与武松分别后,转身朝东,朝着清风山的方向走去,一路上心里一直惦记着武行者。又走了几天,远远地望见了清风山。看那座山,但见:

八面巍峨,四周险峻。古怪的乔松像翠盖般盘绕,杈枒的老树挂满了藤萝。瀑布飞流直下,寒气袭人,让人毛发发冷;陡峭的山崖直耸而下,清光耀眼,让人惊魂动魄。能不时听到涧水的流淌声和樵夫砍柴的斧声;峰峦倒垂,山鸟哀鸣。麋鹿成群结队,狐狸相互勾结,在荆棘中往来跳跃,四处寻找野食,前后呼号。站在草坡上一望,看不到一家商旅店;走到山坳里,周围全是死尸坑。这地方要不是佛祖修行的圣地,就一定是强盗打劫的场所。

宋江看着前面那座高山,觉得山势奇特,树木茂密,心中很是欢喜,一路观赏,不知不觉多走了几程,却没来得及找住宿的地方。眼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宋江心里开始慌张,暗自寻思:“要是在夏天,随便在林子里凑合一晚也就算了。可现在偏偏是仲冬时节,风霜凛冽,夜里十分寒冷,实在难以忍受。要是再碰上毒虫或者虎豹,可怎么抵挡,那岂不是要丢了性命!” 宋江只能朝着东边的小路一直走,大概走了一更天的时间,心里越发慌张,没注意脚下,不小心踩上了一条绊脚索。树林里的铜铃响了起来,立刻跑出十四五个埋伏在路边的小喽啰,大声喊叫着,把宋江扑倒在地,用一条麻绳绑了起来,夺走了他的朴刀和包裹,然后点起火把,押着宋江往山上走去。宋江只能暗自叫苦。很快,宋江就被押到了山寨里。在火光的映照下,宋江看到四下里都是木栅栏,中间有一座草厅,厅上放着三把虎皮交椅,后面还有百十间草房。小喽啰们把宋江像捆粽子一样绑起来,绑在将军柱上。有几个在厅上的小喽啰说:“大王刚刚睡下,先别去禀报。等大王酒醒了,再请他起来,把这小子的心肝剖出来做醒酒汤,我们大家也能尝尝新鲜肉。” 宋江被绑在将军柱上,心里想:“我的命运怎么这么坎坷!就因为杀了一个烟花女子,竟然落得如此下场!谁能想到我这把骨头会丢在这里,断送了性命。” 只见小喽啰们点起了明亮的灯烛。宋江已经被冻得身体麻木,动弹不得,只能用眼睛四下张望,低着头叹气。大约到了二更天或者三更天的时候,只见厅背后走出三五个小喽啰,喊道:“大王起来了!” 然后把厅上的灯烛挑得更亮。宋江偷偷看去,只见出来的那个大王,头上扎着鹅梨角儿,用一条红绢帕裹着,身上披着一件枣红色的丝衲袄,走到中间的虎皮交椅上坐下。看那大王的模样,生得如何呢?但见:

赤发黄须双眼圆,臂长腰阔气冲天。

江湖称作锦毛虎,好汉原来却姓燕。

这个好汉祖籍山东莱州,姓燕名顺,绰号锦毛虎。原本是贩卖羊马的商人,因为折了本钱,流落江湖,在绿林里打劫为生。燕顺酒醒后,坐在中间的交椅上,问道:“孩儿们,从哪里抓来这个家伙?” 小喽啰回答说:“孩儿们正在后山埋伏,只听到树林里铜铃响。原来这个家伙独自背着些包裹,不小心绊到了绳索,摔了一跤,所以我们就把他抓来献给大王做醒酒汤。” 燕顺说:“正好。快去把二位大王请来,一起享用。” 小喽啰去了没多久,只见厅的两侧走出两个好汉。左边一个身材矮小,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是怎么打扮的呢?但见:

驼褐衲袄锦绣补,形貌峥嵘性粗卤。

贪财好色最强梁,放火杀人王矮虎。

这个好汉祖籍两淮,姓王名英。因为他身材矮小,江湖上都叫他矮脚虎。他原本是赶车的,因为半路见财起意,劫了客人,事情败露后越狱逃跑,来到清风山,和燕顺一起占了这座山,打家劫舍。左边这个生得白净面皮,留着三牙掩口髭须,身材瘦长,肩膀宽阔,模样清秀,也裹着一顶绛红色的头巾。他又是怎么装扮的呢?但见:

绿衲袄圈金翡翠,锦征袍满缕红云。

江湖上英雄好汉,郑天寿白面郎君。

这个好汉祖籍浙西苏州,姓郑,双名天寿。因为他生得白净俊俏,人们都称他为白面郎君。他原本以打银器为生,从小喜欢练习枪棒,流落江湖。路过清风山的时候,遇到了王矮虎,两人斗了五六十回合,不分胜负。燕顺见他武艺高强,便把他留在山上,坐了第三把交椅。

当下,三个头领坐定,王矮虎便说:“孩儿们,正好做醒酒汤。快动手把这小子的心肝取出来,做三份酸辣醒酒汤。” 只见一个小喽啰端来一大铜盆水,放在宋江面前;另一个小喽啰卷起袖子,手里拿着一把明晃晃的剜心尖刀。那个端水的小喽啰双手捧起水,往宋江的心窝泼去。原来,人的心脏都是被热血包裹着的,用冷水把热血泼散,取出心肝的时候,口感就会更脆嫩好吃。小喽啰把水直接泼到宋江脸上,宋江叹了口气说:“可惜我宋江要死在这里了!” 燕顺清楚地听到了 “宋江” 两个字,连忙喝住小喽啰说:“先别泼水!” 燕顺问道:“这家伙刚才说什么‘宋江’?” 小喽啰回答说:“这家伙嘴里说:‘可惜宋江死在这里!’” 燕顺便站起身来,走到宋江跟前问道:“你这汉子,你认识宋江?” 宋江说:“我就是宋江。” 燕顺又走近一步问道:“你是哪里的宋江?” 宋江回答说:“我是济州郓城县做押司的宋江。” 燕顺说:“你莫不是山东的及时雨宋公明,杀了阎婆惜,在江湖上逃亡的宋江?” 宋江说:“你怎么知道?我正是宋三郎。” 燕顺听了,大吃一惊,立刻夺过小喽啰手里的尖刀,割断了麻绳,把自己身上披的枣红色丝衲袄脱下来,裹在宋江身上,把宋江抱到中间的虎皮交椅上,招呼王矮虎和郑天寿赶紧过来。三个人一起向宋江磕头下拜。

宋江赶忙从座位上下来还礼,问道:“三位壮士,为何不但不杀我,反而对我行如此大礼?这是何意啊?” 说着也跪在了地上。那三个好汉见状,也一同跪下。燕顺说道:“小弟我恨不得挖了自己的眼睛!原来是我有眼不识泰山,刚才一时间没问清楚缘由,差点害了义士。若不是上天保佑,让仁兄自己说出大名,我们怎么能知道真相!小弟在江湖绿林中闯荡了十几年,早就听闻贤兄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的大名,只恨缘分太浅,一直没能与尊颜相见。今日上天让我们相遇,真是让我满心欢喜。” 宋江回答道:“我宋江有何德何能,竟让足下如此挂怀厚爱。” 燕顺说:“仁兄礼贤下士,结交各路豪杰,声名远扬,天下谁人不钦佩!梁山泊如今如此兴旺,四海之内都有所耳闻,曾有人说,这全是仁兄的功劳。不知仁兄独自一人从何处来,如今又为何到此?” 宋江便把当初救晁盖的事,杀阎婆惜的事,后来投奔柴进,在孔太公那里住了许久,以及现在要去清风寨找小李广花荣这几件事,一五一十详细地说了出来。三个头领听了十分高兴,马上拿来一套衣服给宋江换上。一面吩咐杀牛宰马,连夜摆下筵席。当夜众人一直吃到五更天,才让小喽啰伺候宋江去休息。第二天辰时,大家起床后,又说起路上的许多事,宋江还夸赞武松武艺高强、英雄了得。三个头领听了,拍着大腿叹息道:“我们没这缘分啊!要是他能来这里,那就太好了。可惜他去了二龙山!” 闲话少叙。宋江在清风山住了五七天,每天都受到好酒好菜的款待,这就不多说了。当时正值腊月初,按照山东的年例,腊日要去上坟。只见山下的小喽啰来报:“大路上有一乘轿子,七八个人跟着,挑着两个盒子,像是去坟头烧纸的。” 王矮虎是个好色之徒,一听这话,心想这轿子里必定是个妇人,于是点起三五十个小喽啰,就要下山去。宋江和燕顺怎么拦也拦不住。王矮虎拿起枪刀,敲响铜锣,就下山去了。宋江、燕顺和郑天寿三人便在寨中继续喝酒。王矮虎去了大概两三个时辰,负责探听消息的小喽啰来报告说:“王头领一直追到半路上,那七八个军汉都跑了,他把轿子里的一个妇人给带了回来。只搜到一个银香盒,没别的财物。” 燕顺问道:“那妇人现在抬到哪里去了?” 小喽啰说:“王头领已经把她抬到山后的房间里去了。” 燕顺听了大笑起来。宋江说:“原来王英兄弟是贪图女色,这可不是好汉该做的事。” 燕顺说:“这个兄弟其他方面都很积极,就是有这毛病。” 宋江说:“二位,我们一起去劝劝他。” 于是燕顺和郑天寿带着宋江,径直来到后山王矮虎的房间。推开门,只见王矮虎正搂着那妇人想要亲热。看到他们三人进来,王矮虎慌忙推开妇人,让座给他们。宋江看那妇人,只见她:

身穿白色素服,腰系着孝裙。不施脂粉,却天然体态妖娆;不涂铅华,生就一副秀丽容貌。头发半梳,有着沉鱼落雁的姿容;眼睛含愁,恰似闭月羞花的美貌。就像嫦娥离开了月宫,又似织女下凡来到人间。

宋江看着那妇人,问道:“娘子,你是哪家的家眷?这个时节出来走动,有什么要紧事吗?” 那妇人面带羞涩,向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三个万福礼,回答道:“我是清风寨知寨的妻子。因为母亲去世,如今到了小祥之期,特意来坟前烧纸,哪里敢无缘无故出来闲逛。求大王救命啊!” 宋江听了,心里一惊,暗自寻思:“我正要去投奔花知寨,难道这是花荣的妻子?我怎能不救!” 宋江又问道:“你丈夫花知寨为何没和你一起来上坟?” 那妇人说:“大王有所不知,我并非花知寨的妻子。” 宋江说:“你刚才还说是清风寨知寨的夫人。” 那妇人解释道:“大王不知道,这清风寨现在有两个知寨,一文一武。武官是花荣花知寨,文官则是我的丈夫刘高刘知寨。” 宋江心想:“她丈夫既然和花荣是同僚,我要是不救她,日后到了那里,面子上也不好看。” 宋江便对王矮虎说:“兄弟,我有句话,不知你肯不肯听?” 王英说:“哥哥有话,但说无妨。” 宋江说:“但凡好汉,若是沾了‘好色’这三个字,很容易招人耻笑。我看这娘子说自己是朝廷命官的夫人。看在我的薄面以及江湖大义的份上,放她下山回去,让他们夫妻团聚,如何?” 王英说:“哥哥你听我说。我王英一直没有押寨夫人作伴,况且如今世上那些当官的把事情都搞坏了,哥哥你何必管这么多!就让小弟我放纵这一次吧。” 宋江听了,跪了下来,说道:“贤弟要是想要押寨夫人,日后宋江一定帮你找个好的,我出钱送礼,娶一个来伺候贤弟。只是这个娘子,是我朋友同僚的正室妻子,咱们得给个情面,放了她吧。” 燕顺和郑天寿连忙一起扶起宋江,说:“哥哥快请起来,这事好办。” 宋江又谢道:“如此,多谢二位不阻拦。” 燕顺见宋江坚决要救这妇人,也不管王矮虎愿不愿意,喝令轿夫把妇人抬走。那妇人听了这话,像插了蜡烛一样连连向宋江拜谢,一口一个 “谢大王”。宋江说:“夫人,你不用谢我。我不是山寨里的大王,我只是郓城县的一个客人。” 那妇人拜谢后下了山,两个轿夫也捡回了一条命,抬着妇人飞快地往山下跑,恨不得爹娘多生两只脚。

王矮虎又羞又恼,却只能闷在心里,不说话。宋江拉着他来到前厅,劝道:“兄弟,你别烦躁。宋江日后一定给兄弟找个好媳妇,让你满意。我绝不食言。” 燕顺和郑天寿在一旁都笑了起来。王矮虎一时被宋江用礼义说服,虽然心里不痛快,却也不敢发作,只能强装笑脸,和宋江一起在山寨中吃筵席,这里就不多说了。

再说清风寨的军人,当时恭人被掳走后,只好回到寨里向刘知寨报告:“恭人被清风山的强人掳走了。” 刘高听了大怒,责骂去的军人办事不力,“怎么能把恭人给丢了!” 还用大棍打那些军汉。众人解释道:“我们只有五七个,他们有三四十人,我们怎么能打得过?” 刘高喝道:“胡说!你们要是不把恭人夺回来,我就把你们都关进牢里治罪!” 那几个军人被逼无奈,只好央求寨里的七八十个军健,各自拿着枪棒,打算去夺回恭人。没想到走到半路,正好碰到两个轿夫抬着恭人飞快地回来了。众军汉迎上去,问:“怎么能把恭人救下山的?” 那妇人说:“那些人把我抓到山寨里,听我说我是刘知寨的夫人,吓得他们赶紧向我跪拜,还叫轿夫把我送下山来。” 众军汉说:“恭人可怜可怜我们,就跟相公说我们把恭人夺回来了,权且救我们免受这顿打。” 那妇人说:“我自有办法,会跟相公说的。” 众军汉拜谢后,簇拥着轿子就走。众人见轿夫走得快,便说:“你们两个平常在镇上抬轿,总是慢吞吞的,今天怎么走得这么快?” 那两个轿夫回答道:“本来走不动,却被背后狠狠打了好几下。” 众人笑道:“你们莫不是见鬼了?背后哪有人。” 轿夫这才敢回头看,说道:“哎呀!是我走得太急了,脚后跟老是踢到后脑勺。” 众人都笑了起来,簇拥着轿子回到了寨中。刘知寨见了,十分高兴,问恭人:“你是被谁救回来的?” 那妇人说:“就是那些人把我掳去,想对我不轨,我不从,他们正要杀我,听我说我是知寨的夫人,就不敢动手了,慌忙向我跪拜,正好又有这么多人来把我抢了回来。” 刘高听了这话,便吩咐拿十瓶酒、一口猪赏赐众人,这里就不再细表。

再说宋江救了那妇人下山后,又在山寨中住了五七天,想着要去投奔花知寨,便向三位头领告辞准备下山。三个头领苦苦挽留,但留不住,于是摆下送行的筵席,各自送了些金银财宝给宋江,打包装在包裹里。当天宋江早早起来,洗漱完毕,吃了早饭,收拾好行李,向三位头领告别后下山。那三个好汉带着酒果菜肴,一直送到山下二十多里的官道旁,摆酒为宋江送行。三人依依不舍,叮嘱道:“哥哥去清风寨回来,一定要再到山寨相聚些日子。” 宋江背上包裹,拿起朴刀,说道:“一定再相见。” 行了个大礼,便与他们分别离开了。要是能让讲述故事的人和事情同时发生,并肩而行,拦住宋江,把他拉回来就好了。宋公明就因为要来投奔花知寨,差点死无葬身之地。这真是:青州城外,将出现几位好汉英雄;清风寨中,即将汇聚六个豪杰之士。正所谓:遭遇龙虎皆是天数,际会风云岂是偶然。到底宋江去寻找花知寨时遇到了什么人,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