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四十四回 锦豹子小径逢戴宗 病关索长街遇石秀

有诗写道:

豪杰遭逢信有因,连环钩锁共相寻。

矢言一德情坚石,歃血同心义断金。

七国争雄今继迹,五胡云扰振遗音。

汉廷将相由屠钓,莫惜梁山错用心。

话说当时李逵举着朴刀与李云打斗。两人在官道旁你来我往,斗了五六个回合,难分胜负。朱富见状,赶忙用朴刀将两人隔开,喊道:“先别打了!听我把话说完。” 两人这才停下手来。朱富对李云说道:“师父,您听我说。小弟承蒙您错爱,传授我枪棒技艺,一直感恩在心。只是我哥哥朱贵,如今在梁山泊做了头领。现在奉及时雨宋公明的命令,他来照应李大哥。要是您把李大哥拿了解送官府,我哥哥回去怎么向宋公明交代呢?所以才出此下策。刚才李大哥本想趁机对您不利,是小弟不肯让他下手,只杀了那些土兵。我们本想着走远些,又料到师父您回去没法交差,必定会来追我们。小弟念及师父平日的恩情,特意在这儿等您。师父,您是个精明人,难道还不明白吗?如今杀了这么多人,又让黑旋风跑了,您回去怎么跟知县交代?要是回去,肯定会被官府问责,还没人能救您。倒不如今天和我们一起上山,投奔宋公明,加入梁山。您意下如何?”

李云沉思了好一会儿,才说道:“贤弟,只怕他们不肯收留我啊。” 朱富笑着说:“师父,您怎么不知道山东及时雨的大名呢?他专门招纳贤才,结交天下好汉。” 李云听了,叹了口气说:“如今我真是有家难回,有国难投!好在我没妻小,也不怕被官府捉拿。只能跟着你们去了!” 李逵笑着说:“哥哥,你怎么不早说!” 于是和李云相互行礼。李云没成家,也没什么家当,当下三人会合一处,去追赶运送朱富家眷的车子。半路上,朱贵迎了上来,十分高兴。四位好汉跟着车仗继续前行,一路无话。眼看快到梁山泊了,路上又遇到马麟、郑天寿,众人相见。马麟、郑天寿说:“晁、宋两位头领又派我们两个下山来打听你们的消息。如今见到了,我们先回去报告。” 说完,两人先上山通报去了。

第二天,四位好汉带着朱富的家眷,来到梁山泊大寨的聚义厅。朱贵上前,先带着李云拜见晁盖、宋江两位头领,又与其他众好汉相见,并介绍说:“这位是沂水县的都头,姓李名云,绰号青眼虎。” 接着,朱贵又带着朱富拜见众人,说:“这是我弟弟朱富,绰号笑面虎。” 众人彼此都见过了。

李逵说起接母亲到沂岭,母亲却被老虎吃了,所以自己杀了四只老虎,还讲了遇到假李逵拦路抢劫并将其杀死的事,众人听了哈哈大笑。晁盖、宋江笑着说:“你杀了四只真老虎,如今山寨里又添了两位像老虎一样勇猛的好汉,正该好好庆祝一番。” 众多好汉都很高兴,于是让人杀羊宰牛,摆下筵席庆祝。对于这两位新头领,晁盖让他们在左边白胜的上首坐定。

吴用说:“近来山寨越发兴旺,四方豪杰纷纷慕名而来,这都是晁、宋二位哥哥的德行,也是众兄弟的福气。不过,咱们还得把各项事务安排妥当。朱贵仍掌管山东酒店,把石勇、侯健换回来。给朱富一家另外安排一处房舍居住。如今山寨事业壮大,和以前不同了,可以再设三处酒馆,专门探听各种消息,接应前来上山的义士。要是朝廷派兵来围剿,也能及时得知如何进兵,好提前做好准备。西山地域广阔,可以让童威、童猛兄弟俩带十几个伙计在那儿开店。让李立带十几个伙计,去山南边开店。让石勇也带十来个帮手,去北山开店。每个店都要设立水亭、号箭,准备接应船只,一旦有紧急军情,能迅速传递消息。山前设置三座大关,专门让杜迁负责把守,所有事务都由他统筹,没有特别安排,不许随意调遣,必须时刻坚守岗位。”

“再让陶宗旺负责监督工程,挖掘港汊,修整水路,开通河道,修缮宛子城的城墙,修筑山前大路。他本是庄户出身,对这些修缮工作很在行。让蒋敬掌管仓库,负责物资的进出,他精通算术,再多的钱粮也能打理得井井有条。让萧让负责拟定寨中寨外、山上山下、三关隘口的各种公文契约,编排大小头领的名号。麻烦金大坚雕刻所有的兵符、印信、牌面等物件。让侯健负责制作衣袍铠甲、五方旗号等物品。让李云监督建造梁山泊的所有房舍厅堂。让马麟负责监造大小战船。让宋万、白胜去金沙滩下寨。让王矮虎、郑天寿去鸭嘴滩下寨。让穆春、朱富管理山寨钱粮。吕方、郭盛在聚义厅两边的耳房安歇。让宋清专门负责筵席事务。” 各项事务都安排妥当后,众人摆筵席庆祝了三天,暂且不提。此后,梁山泊平安无事,每天只是操练人马,教习武艺。水寨的头领们则训练驾船、水上厮杀的本领,这也暂且不表。

忽然有一天,宋江和晁盖、吴学究以及众人闲聊时说:“我们众兄弟如今齐聚大义,可只有公孙一清还没回来。他回蓟州探望母亲、参拜师父,说好百日就回,如今早已过了期限,却没一点消息,难道是违背诺言不回来了?麻烦戴宗兄弟走一趟,去探听一下他的真实情况,看看他为什么还不回来。” 戴宗说:“我愿意去。” 宋江十分高兴,说:“只有贤弟去才能尽快打听到消息,不出十天就能知晓情况。”当天,戴宗告别众人。第二天一早,他打扮成承局的模样下山了。只见他:

虽为走卒,不占军班。一生常作异乡人,两腿欠他行路债。寻常结束,青衫皂带系其身;赶趁程途,信笼文书常爱护。监司出入,皂花藤杖挂宣牌;帅府行军,夹棒黄旗书令字。家居千里,日不移时便到厅阶;紧急军情,时不过刻不违宣限。早向山东餐黍米,晚来魏府吃鹅梨。

且说戴宗离开梁山泊,取道前往蓟州。他把四个甲马拴在腿上,施展神行法,一路上只吃素茶素食。走了三天,来到沂水县境内。只听人们说:“前几天黑旋风跑了,伤了好多人,连累了都头李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们去哪儿了,也没抓到。” 戴宗听了,只是冷笑。

这天,戴宗正走着,远远看见一个人走来。那人见戴宗走得飞快,便停下脚步,喊了一声:“神行太保。” 戴宗听到后,转过头定睛一看,只见山坡下小径边站着一个大汉。这大汉长得什么样呢?但见:

白范阳笠子,如银盘拖着红缨;皂团领战衣,似翡翠围成锦绣。搭膊丝绦缠裹肚,腿护膝衬鞋。沙鱼鞘斜插腰刀,笔管枪银丝缠杆。那人头圆耳大,鼻直口方。生得眉秀目疏,腰细膀阔。远看毒龙离石洞,近观飞虎下云端。

戴宗听到那人喊自己 “神行太保”,连忙转过身问道:“壮士,我们素未谋面,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那大汉急忙回答:“您真的是神行太保!” 说着,放下手中的枪,倒头便拜。戴宗赶忙扶起他还礼,问道:“壮士贵姓大名?” 那大汉说:“小弟姓杨名林,祖贯是彰德府人。常在绿林之中闯荡,江湖上的人都叫我锦豹子杨林。几个月前,我在路边酒肆遇到公孙胜先生,我们在店里一起喝酒聊天。他详细跟我讲了梁山泊晁、宋二位头领招贤纳士,十分讲义气,还写了一封信,让我来投奔大寨入伙。只是我不敢贸然前去,怕山寨不收留我。所以一直犹豫不决,没能前来。之前公孙先生说,李家道口原本有朱贵开的酒店,专门接引上山入伙的人。山寨里还有一个负责招贤的飞报头领,叫神行太保戴院长,一天能走八百里路。今天见您走路的样子非同寻常,所以喊了一声试试,没想到真的是您。真是幸运,让我无意间碰到了您!”

戴宗说:“我是因为公孙胜先生回蓟州后一直没有音信,如今奉晁、宋二位头领的命令,前来蓟州打听消息,寻找公孙胜回寨,没想到能和您相遇。” 杨林说:“小弟虽然是彰德府人,但蓟州管辖的地方我都走遍了。如果您不嫌弃,我愿意陪您走这一趟。” 戴宗说:“要是有您作伴,那真是太好了。等找到公孙先生,我们再一起回梁山泊也不迟。” 杨林听了,十分高兴,当即邀请戴宗,两人结拜为兄弟。

戴宗收起甲马,和杨林不紧不慢地前行。到了傍晚,便找了一家村店投宿。杨林摆酒款待戴宗,戴宗说:“我施展神行法,不敢吃荤腥。” 于是两人只买了些素食相对而食,并结拜为兄弟。过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两人起来生火做早饭,吃完后收拾好行李便准备出发。

杨林忍不住问道:“兄长用神行法赶路,小弟怎么能跟得上呢?只怕咱们没法同行。” 戴宗笑着说:“我的神行法也能带着人一起走。我把两个甲马绑在你腿上,施展起法术,你就能和我走得一样快了,想走就走,想停就停。不然,你怎么能赶得上我!” 杨林有些担忧地说:“只怕小弟我是凡夫俗子,比不上兄长您有神异之体。” 戴宗安慰道:“没关系。我的这个法术,谁都能带着一起,施展开来,就和我一样行走自如。只是我吃素,施展法术才没有妨碍。”

当下,戴宗取出两个甲马,帮杨林绑在腿上,自己也只绑了两个。他施展神行法,对着甲马吹了口气,两人便轻快地出发了,快慢都能随着戴宗的节奏。一路上,两人闲聊着江湖上的趣事,虽然看似走得悠闲,却不知不觉走了很远的路程。

两人走到巳牌时分,前方出现一处地方,四周都是高山,中间有一条驿道。杨林认得这里,便对戴宗说:“哥哥,这个地方叫饮马川。前面那座高山里,常常有一伙人聚集,最近不知道情况如何。因为这里山势秀丽,山水环绕,所以叫做饮马川。”

两人刚走到山边,只听 “忽地” 一声锣响,战鼓也跟着乱鸣起来,一二百个小喽啰冲了出来,拦住了去路。为首的两位好汉,各自手持一条朴刀,大声喝道:“行人止步!你们两个是什么人?要到哪里去?识相的就赶紧拿出买路钱,饶你们两条性命!”

杨林笑着对戴宗说:“哥哥,看我收拾那两个蠢货!” 说着,便拿起笔管枪,冲了过去。那两位头领见他来势汹汹,走近一看,上首的那位突然叫道:“先别动手!这不是杨林哥哥吗?” 杨林仔细一看,也认出了对方。上首的那个大汉提着兵器,走上前恭敬地行礼,又招呼下首的长汉一起施礼。杨林把戴宗请过来,说道:“哥哥,快来和这两位兄弟见见面。” 戴宗问道:“这两位壮士是谁?怎么会认识贤弟你呢?” 杨林便介绍道:“这位认识我的好汉,他原本是盖天军襄阳府人,姓邓名飞。因为他双眼红赤,江湖上的人都叫他火眼狻猊。他能舞动一条铁链,一般人都近不了他的身。我们以前多次合伙做事,分别已经五年了,没想到今天在这里碰上。”

邓飞接着问道:“杨林哥哥,这位兄长是谁?肯定不是普通人吧。” 杨林说:“我这位仁兄,是梁山泊好汉中的神行太保戴宗。” 邓飞听了,惊讶地说:“莫不是江州那位能日行八百里的戴院长?” 戴宗回答道:“正是在下。” 那两位头领急忙行礼,说道:“平日里只听说过大名,没想到今天能在这里拜见您。”

戴宗打量邓飞,只见他长相如何呢?有诗为证:

原是襄阳关扑汉,江湖飘荡不思归。

多餐人肉双睛赤,火眼狻猊是邓飞。

当下,两位壮士行完礼,戴宗又问:“这位好汉贵姓大名?” 邓飞说:“我这位兄弟姓孟名康,祖贯是真定州人。他擅长制造大小船只。因为押送花石纲时,要造大船,他不满提调官的催促和责罚,一怒之下杀了本官,便弃家逃到江湖,在绿林安身,已经有好些年了。因为他身材高大白净,人们见他一身好体格,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玉幡竿孟康。” 戴宗听了,十分高兴。再看孟康,他又是怎样的模样呢?有诗为证:

能攀强弩冲头阵,善造艨艟越大江。

真州妙手楼船匠,白玉幡竿是孟康。

当时,戴宗见到二人,心中十分欢喜。四位好汉正说着话,杨林问道:“二位兄弟在这里聚义多久了?” 邓飞说:“不瞒兄长说,已经有一年多了。就在半年前,在西边那个地方,我们遇到一位哥哥,姓裴名宣,祖贯是京兆府人。他原本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擅长刀笔。为人忠诚正直、聪明伶俐,做事一点都不马虎,当地人都称他为铁面孔目。他也会舞枪弄棒,耍剑抡刀,智勇双全。因为朝廷派来一位贪污**的知府,找了个由头把他刺配沙门岛,路过我们这里时,我们杀了防送公人,把他救了下来,在此安身。如今我们已经聚集了三二百人。裴宣使起双剑来极为厉害,因为他年长,现在是山寨之主。麻烦二位义士同我们到小寨相聚片刻。” 说完,便让小喽啰牵来马匹,请戴宗、杨林上马,四人骑马朝着山寨而去。

没走多久,就到了寨前,众人下了马。裴宣已经得知消息,急忙出寨,走下台阶迎接。戴宗、杨林看裴宣,只见他果然仪表堂堂,身材肥胖却四平八稳,心中暗自赞叹。他的模样如何呢?有诗为证:

问事时智巧心灵,落笔处神号鬼哭。

心平恕毫发无私,称裴宣铁面孔目。

当下,裴宣出寨迎接,邀请二位义士到聚义厅。众人一一见礼,互相谦让一番后,让戴宗坐在正面,接着依次是裴宣、杨林、邓飞、孟康,五位好汉,宾主落座,摆开筵席。当天,众人开怀畅饮,气氛十分融洽。看官们要知道,这也都是地煞星的缘分,时机一到,上天眷顾,自然义气相投,相聚于此。

众人喝酒之际,戴宗在筵席上说起晁盖、宋江二位头领招贤纳士,结识天下四方豪杰,待人接物和蔼可亲,仗义疏财,有诸多好处;众头领齐心协力;八百里梁山泊气势雄壮,中间的宛子城、蓼儿洼,四周都是茫茫烟水;还有众多军马,根本不愁官兵来犯。他不停地说着梁山泊的好处,试图打动他们三人。

裴宣回应道:“小弟的山寨中,也有三百来号人马,财物也有十多车,粮食草料还不算在内。倘若仁兄不嫌弃我们身份低微,能引荐我们到大寨入伙,我们愿意听从号令,效力效劳。不知您意下如何?” 戴宗大喜,说道:“晁、宋二位公明待人真诚,接纳豪杰,没有丝毫异心。要是再有诸公相助,那真是锦上添花。如果你们真有此意,就赶紧收拾行李,等我和杨林去蓟州见过公孙胜先生回来,那时我们一起扮作官军,连夜前往梁山泊。” 众人听了,都非常高兴。

酒喝到半醉,众人移席到后山的断金亭,一边欣赏饮马川的景致,一边继续喝酒。这饮马川当真是一处好地方,只见:

一望茫茫野水,周回隐隐青山。几多老树映残霞,数片彩云飘远岫。荒田寂寞,应无稚子看牛;古渡凄凉,那得奚人饮马。只好强人安寨栅,偏宜好汉展旌旗。

戴宗看着饮马川这一派山景,不禁赞叹道:“好山好水,真是秀丽!你们二位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邓飞说:“原本是几个不成器的小喽啰在这里屯扎,后来被我们两个夺了这个地方。” 众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五位好汉喝得酩酊大醉。裴宣起身舞剑助兴,戴宗赞不绝口。到了晚上,众人各自回寨休息。第二天,戴宗执意要和杨林下山,三位好汉苦苦挽留不住,便将他们送到山下道别,然后回寨收拾行装,准备出发,这暂且不表。且说戴宗和杨林离开了饮马川山寨,一路上晓行夜宿,很快就来到了蓟州城外。他们找了一家客店住下。杨林说道:“哥哥,我琢磨着公孙胜先生是个出家人,肯定住在山间林下或者村落之中,不会在城里。” 戴宗点头说:“你说得有道理。”

当天,二人先到城外,四处打听公孙胜先生的下落,可问了一圈,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消息。他们在城外住了一天,第二天一早起来,又到附近的村坊街市去询问,依然没有一个人认识公孙胜。无奈之下,两人又回到客店休息。

到了第三天,戴宗说:“说不定城里有人认识他呢?” 于是,当天他和杨林就进了蓟州城寻找公孙胜。他们向城中的老人打听,老人们都说:“不认识。他恐怕不是城里人吧?也许是住在外县的名山大刹里。”

杨林正走在一条大街上,只见远远地有一队人吹吹打打地走来。戴宗和杨林立在街边观看,只见前面两个小牢子,一个驮着许多礼物和花红,一个捧着不少绸缎布匹之类的东西,后面青罗伞下罩着一个押狱刽子。这人长得仪表堂堂,露出一身如蓝靛般的花绣,两眉修长斜插入鬓,凤眼朝天,面色淡黄,还长着几根细细的胡须。

这人祖贯是河南人,姓杨名雄。他跟着一个叔伯哥哥来到蓟州,本想谋个前程,却一直流落在此。后来,一位新任知府认得他,便让他做了两院押狱,还兼任市曹行刑刽子。因为他武艺高强,面貌又微微发黄,所以人们都称他为病关索杨雄。有一首《临江仙》词,专门描述杨雄的风采:

两臂雕青镌嫩玉,头巾环眼嵌玲珑。鬓边爱插翠芙蓉。背心书刽字,衫串染猩红。 问事厅前逞手段,行刑处刀利如风。微黄面色细眉浓。人称病关索,好汉是杨雄。

当时杨雄在队伍中间走着,背后一个小牢子举着鬼头靶法刀。原来他刚在集市中心执行完死刑回来,众相识为他挂红贺喜,正送他回家,正好从戴宗、杨林面前迎面走来。一群人在路口拦住杨雄,要为他敬酒。

只见旁边一条小路上突然又冲出七八个军汉,领头的一个叫踢杀羊张保。这张保是蓟州守御城池的士兵,带着的这几个都是城里城外常常靠耍无赖讨闲钱的破落户。官府多次整治他们,都没能让他们改掉恶习。因为杨雄原本是外乡人来到蓟州,虽然有人惧怕他,但张保他们并不服气。

当天,张保他们看到杨雄得到了这么多赏赐的布匹,又带着这几个无所事事的家伙,喝得半醉,正好赶来想找杨雄的麻烦。又见众人在路口拦住杨雄敬酒,张保便拨开众人,挤到杨雄面前,叫道:“节级,给您行礼了。” 杨雄说:“大哥,来喝杯酒。” 张保却道:“我不要酒喝,我特地来找你借百十贯钱用用。” 杨雄说:“虽说我认识大哥你,可我们从来没有钱财上的往来,你怎么能找我借钱呢?” 张保说:“你今天从百姓那里诈取了这么多财物,怎么就不能借我一些呢?” 杨雄回应道:“这些都是别人为了给我面子送的,怎么能说是诈取百姓的呢?你别在这里无理取闹!我和你,一个是军卫,一个是有司,各不相干!”

张保不听杨雄的解释,招呼众人一拥而上,先把那些花红段子都抢走了。杨雄喊道:“你们这些人太无礼了!” 他刚要上前去打那些抢东西的人,却被张保劈胸一把抓住,背后又有两个人上来拖住他的手。那几个家伙都动起手来,小牢子们见状,都纷纷躲开了。杨雄被张保和两个军汉紧紧逼住,动弹不得,空有一身本事却施展不出来,只能强忍着怒气,挣脱不开。

正在吵闹的时候,只见一条大汉挑着一担柴走来,看到众人围住杨雄,让他动弹不得。大汉见状,觉得路见不平,便放下柴担,分开众人,上前劝道:“你们为什么要打这位节级?” 那张保瞪大眼睛,喝道:“你这个讨饭的,饿不死也冻不死,竟敢来多管闲事!” 大汉听了,顿时大怒,心中一股怒火直往上冒,他一把抓住张保的脑袋,用力一提,就把张保摔倒在地。那几个帮闲的家伙见势不妙,刚要动手,却早被大汉一拳一个,打得东倒西歪。

杨雄这才挣脱了束缚,使出自己的本事,一对拳头如同穿梭一般,把那几个破落户全都打翻在地。张保见情况不妙,灰溜溜地爬起来,赶紧逃走了。杨雄气愤不已,大步追了上去。张保跟着抢包袱的人,拐进了小巷,杨雄在后面紧追不舍,也跟着进了小巷。

那大汉还觉得不解气,站在路口,还想找人继续厮打。戴宗和杨林在一旁看着,暗暗赞叹道:“这可真是条好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真是个壮士啊!” 有诗为证:

路见不平真可怒,拔刀相助是英雄。

那堪石秀真豪杰,慷慨相投入伙中。

当时,戴宗和杨林上前拦住大汉,劝道:“好汉,看在我们两人的面子上,就别再打了。” 说着,两人把大汉扶到一个小巷里。杨林帮他挑起柴担,戴宗挽着大汉的手,邀请他到一家酒店里。杨林放下柴担,三人一起走进酒店的阁间。那大汉拱手说道:“多谢二位大哥帮我解了这场祸事。” 戴宗说:“我们兄弟俩也是外乡人,看到壮士你如此仗义,只是担心你的拳头太重,万一误伤人命就不好了,所以才出面劝解。请壮士喝三杯酒,大家在此相遇,也算是有缘,不如结拜为兄弟吧!” 那大汉说:“多谢二位仁兄帮我解围,现在又请我喝酒,实在是让我过意不去。” 杨林说道:“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算得了什么!请坐吧。” 戴宗礼让大汉上座,大汉哪里肯坐,坚持不肯僭越。于是,戴宗、杨林并排坐下,大汉坐在对面。

戴宗叫过酒保,杨林从身边取出一两银子,递给酒保说:“你不用问我们要什么,只要有下酒菜,尽管拿来,最后一起结账。” 酒保接过银子,不一会儿,就摆上了菜蔬果品和酒水。

三人喝了几杯后,戴宗问道:“壮士贵姓大名?是哪里人?” 那大汉回答道:“小人姓石名秀,祖贯是金陵建康府人。从小就学习了一些枪棒功夫,我这人一向生性执着,只要看到路见不平的事,就一定要去帮忙,所以大家都叫我拼命三郎。我原本跟着叔父到外乡贩卖羊马,没想到叔父在半路上去世了,本钱也亏光了,回不了家乡,只好流落在这蓟州,靠卖柴维持生计。既然和二位大哥相识,我就实话实说。”

戴宗说:“我们兄弟俩来这里办事,有幸遇到壮士你这样的豪杰,却在这里卖柴,实在是可惜。你不如到江湖上去闯荡一番,下半辈子也能过得快活自在。” 石秀说:“小人只会些枪棒,没别的本事,怎么能发达快活起来呢?” 戴宗说:“如今这世道,可不能太老实!一来朝廷昏暗不明,二来奸臣当道,阻塞贤路。我因为一时激愤,投奔了梁山泊的宋公明入伙。现在在那里,大家论秤分金银,穿好衣服。只要朝廷招安,我们早晚都能做个官人。”

石秀听了,叹了口气说:“小人也想去,可没门路啊。” 戴宗说:“壮士如果愿意去,我可以推荐你。” 石秀连忙问道:“小人冒昧问一下,二位官人贵姓?” 戴宗说:“我姓戴名宗,这位兄弟姓杨名林。” 石秀惊讶地说:“江湖上听说有个江州神行太保,莫非就是您?” 戴宗说:“正是在下。” 说完,他让杨林从包袱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送给石秀做本钱。石秀一开始不敢接受,再三推辞,最后才收下,向二人道谢后,把银子藏在身边。这时,他才知道眼前的人就是梁山泊的神行太保。

石秀正想和戴宗、杨林说些心里话,打算投靠他们入伙,突然听到外面有人进来打听。三人一看,原来是杨雄带着二十多个公差,涌进了酒店。戴宗和杨林见人多,吃了一惊,在一片喧闹声中,两人慌忙溜走了。

石秀站起身来,迎上去说:“节级,你这是从哪儿来?” 杨雄说:“大哥,我到处找你,原来你在这里喝酒。刚才我被那家伙死死缠住,施展不开,多亏你出力,才帮我解了围。当时我只顾着去追那家伙,夺回被抢走的包袱,却把你给忘了。这伙兄弟听说我与人打架,都赶来帮忙,总算是把被抢走的花红段子夺了回来,可到处找你都不见人影。刚才有人说:‘有两个客人把他请到酒店里喝酒了。’所以我才找到这儿来。”

石秀说:“刚才是两个外乡客人邀请我在这里喝几杯,聊了些闲话,不知道节级找我。” 杨雄听了很高兴,便问道:“你贵姓大名?是哪里人?为什么会在这里?” 石秀回答道:“小人姓石名秀,祖贯是金陵建康府人。我平生性格直爽,只要看到路见不平的事,就会舍命相助,所以大家都叫我拼命三郎。我跟着叔父来这里贩卖羊马,没想到叔父在半路上去世了,本钱亏光,只能流落在这蓟州卖柴度日。”

杨雄打量着石秀,只见他果然是个壮士,身材匀称,气质不凡。有一首《西江月》词,专门描述石秀的优点:

身似山中猛虎,性如火上浇油。心雄胆大有机谋,到处逢人搭救。 全仗一条杆棒,只凭两个拳头。掀天声价满皇州,拚命三郎石秀。

当下,杨雄又问石秀:“刚才和你一起喝酒的客人,到哪里去了?” 石秀回答说:“他们两个见节级你带着人进来,以为要闹事,所以就走了。” 杨雄说:“既然这样,先叫酒保拿两瓮酒来,用大碗给大家每人倒三碗,喝完就散了,明天咱们再相聚。” 众人喝了酒,各自散去。

杨雄接着对石秀说:“石家三郎,你别见外。我看你在这里想必没有亲眷,我今天就和你结拜为兄弟,怎么样?” 石秀听了,十分高兴,连忙问道:“冒昧问一下节级,您今年贵庚?” 杨雄说:“我今年二十九岁。” 石秀说:“小弟今年二十八岁。那就请节级上座,受小弟一拜,认您做哥哥。” 说着,石秀恭恭敬敬地拜了四拜。杨雄满心欢喜,马上叫酒保:“安排酒菜和果品来!我和兄弟今天要喝个一醉方休。”正喝着酒,只见杨雄的岳父潘公,带着五七个人,径直来到酒店。杨雄看到后,起身问道:“岳父,您来干什么?” 潘公说:“我听说你和人打架,特意找过来的。” 杨雄说:“多亏了这位兄弟救了我,把张保那家伙打得见了我影子都害怕。我现在已经认石家兄弟做我的兄弟了。” 潘公说:“好,好!先让这几位兄弟喝碗酒再走。” 杨雄便叫酒保拿酒来,众人每人喝了三碗后离去。

随后,杨雄请潘公在中间坐下,自己坐在对面上首,石秀坐在下首,三人坐定,酒保过来斟酒。潘公见石秀长得如此英武高大,心中很是欢喜,说道:“我女婿有你这个兄弟帮忙,也算是有依靠了!在公门中出入,以后谁敢欺负他!” 接着又问:“兄弟你以前是做什么买卖营生的?” 石秀说:“我父亲原本是个操刀屠户。” 潘公问:“兄弟你会宰杀牲口的活儿吗?” 石秀笑着说:“我从小就吃屠户这行的饭,怎么会不懂宰杀牲口呢。” 潘公说:“老汉我原本也是屠户出身,只是因为年纪大了,干不动了。我只有这么一个女婿,他又一直在官府当差,所以就放弃了这门营生。”

三人酒喝到半醉,算好了酒钱,石秀把那担柴也折算成钱付了账。之后,三人一起往回走。杨雄一进门就喊道:“大嫂,快来见见这位兄弟。” 只听布帘里面回应道:“大哥,你哪来的兄弟?” 杨雄说:“你先别问,先出来见一见。” 布帘一挑,一个妇人摇摇摆摆地走了出来。这妇人长得怎么样呢?石秀一看,只见她:

头发乌黑浓密,眉毛细弯如柳,眼睛明亮有神,嘴巴小巧红润,鼻梁挺直,脸颊红润,脸色粉嫩,身姿轻盈,手指纤细,腰肢纤细,体态柔美,脚儿小巧,鞋子花团锦簇。

原来这个妇人是七月七日生的,所以小名叫巧云。她先嫁了一个蓟州的吏员,叫王押司,两年前丈夫去世了,才改嫁杨雄,两人成婚还不到一年。石秀见妇人出来,急忙上前施礼说:“嫂嫂请坐。” 然后便拜了下去。妇人说:“我年纪轻,怎么敢受此大礼!” 杨雄说:“这是我今天刚结拜的兄弟。你是嫂嫂,可以受半礼。” 当下,石秀恭恭敬敬地拜了四拜,妇人回了两礼,然后请石秀到里面坐下。杨雄一家收拾出一间空房,让石秀住下,暂且不提。

过了一夜,长话短说。第二天,杨雄出去当差,临走前吩咐家里人:“给石秀准备好衣服和头巾。” 石秀在客店的行李包裹,也都搬到杨雄家里安置好了。

再说戴宗和杨林,他们在酒店看到那伙公差进来找石秀,在一片喧闹中两人悄悄溜走,回到城外客店休息。第二天,他们又去寻找公孙胜。找了两天,根本没人认识公孙胜,也打听不到他的下落和住处。两人商量后,决定先回去,以后有机会再来寻访。当天,他们收拾好行李,离开蓟州,前往饮马川。与裴宣、邓飞、孟康一行人,扮成官军,连夜朝着梁山泊赶去。戴宗想借此显示自己的功劳,又召集了这么多人马一同上山。

这边,杨雄的岳父潘公,和石秀商量着要开一家屠宰作坊。潘公说:“我家后门有条断头小巷,后面还有一间空房,那里打水也方便,可以当作作坊。就让兄弟你住在里面,也好照应生意。” 石秀看了,觉得确实很合适。潘公又找了一个以前认识的帮手,对石秀说:“就麻烦兄弟你掌管账目了。” 石秀答应下来,叫来帮手,把肉案子、水盆、砧头都用鲜艳的颜色装饰起来,打磨了许多刀具,整理好肉案,清扫了作坊和猪圈,买了十几头肥猪,选了个好日子,肉铺开张了。邻居和亲戚都来挂红贺喜,热热闹闹地吃了一两天酒。杨雄一家因为石秀开了店,都很高兴,日子就这么平静地过着。

潘公和石秀一直用心做买卖,不知不觉,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两个多月过去了。这时已经到了秋末冬初,石秀里里外外都换上了新衣服。

有一天,石秀五更天就起床,到外县去买猪,三天后才回来。他发现肉铺没开门,回到家里一看,肉案、砧头都收起来了,刀具等家伙什也都藏起来了。石秀心思细腻,看在眼里,心里便明白了几分。他暗自想道:“常言说,人不会一直顺风顺水,花也不会百日都鲜艳。哥哥一直在外面当差,不管家里的事,嫂嫂肯定是看到我做了这些新衣服,背后说了些什么。又看我两天没回来,肯定有人在中间挑拨是非,想来是对我起了疑心,所以才不做买卖了。我可不能等她把话说出来,我还是先告辞回乡吧。自古道,哪有能一直保持真心的人呢。”

石秀把猪赶进猪圈,回到房间换了衣服,收拾好包裹行李,仔细地写了一本清楚的账目,从后面走进屋。潘公已经准备了一些素酒和食物,请石秀坐下喝酒。潘公说:“兄弟你出远门辛苦了,赶着猪回来也不容易。” 石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岳父,您先收下这本清楚的账目,如果上面有半点私心,天地不容!” 潘公说:“兄弟,你怎么说这样的话?根本没什么事啊。” 石秀说:“我离开家乡五七年了,现在想回家去看看,所以特地来交还账目。今晚我就向哥哥辞行,明天一早就走。” 潘公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兄弟,你想错了!你先别急,听老汉我说说。”

这潘公一番话,引出了后面的故事,真是:报恩壮士提三尺,破戒沙门丧九泉。究竟潘公对石秀说了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