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六十七回 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

话说尤三姐自尽之后,尤老娘、尤二姐,还有贾珍、贾琏等人,个个悲痛万分,这自不必多说。他们赶忙让人将尤三姐盛殓起来,送往城外埋葬。柳湘莲眼见尤三姐身亡,本就痴情难舍,却被道士几句冷冷的话语点醒,竟毅然削发为僧,跟着那疯癫道士飘然而去,不知去了何方。暂且按下他们不表。

且说薛姨妈听闻柳湘莲已经和尤三姐定亲,心里十分欢喜,正高高兴兴地打算着替他买房子、置家具,挑选良辰吉日为他迎娶,以此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忽然,家里的小厮吵吵嚷嚷,说 “三姐儿自尽了”,这话被小丫头们听到,赶忙告知了薛姨妈。薛姨妈不知究竟是怎么回事,心中暗自叹息。正满心疑惑时,宝钗从园子里过来了,薛姨妈便对宝钗说道:“我的儿,你听说了吗?你珍大嫂子的妹妹三姑娘,不是已经许配给你哥哥的义弟柳湘莲了吗,不知怎么就自刎了。那柳湘莲也不知道去了哪里。这事儿可真奇怪,让人意想不到。”

宝钗听了,神色平静,说道:“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或许是他们前世的命数。前些日子妈妈因为他救了哥哥,还商量着要为他操办婚事,如今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看,也只能随他们去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太过伤感。倒是自从哥哥从江南回来一二十天了,贩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卖完了。那些一起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回来都好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量商量,也该摆桌酒席请请他们,酬谢酬谢人家,别让人觉得咱们没礼数。”

母女俩正说着话,只见薛蟠从外面走进来,眼里还带着泪痕。他一进门,就对着母亲拍着手说:“妈妈,您知道柳二哥和尤三姐的事儿吗?” 薛姨妈说:“我刚听说,正和你妹妹在这里说这事儿呢。” 薛蟠又问:“妈妈,您听说柳湘莲跟着一个道士出家了吗?” 薛姨妈惊讶道:“这可更奇怪了。柳相公那么年轻聪明,怎么一时糊涂,就跟着道士走了呢。我想你们交情一场,他又没父母兄弟,一个人孤孤单单在这儿,你该到处找找他才是。那道士能跑到哪儿去,估计也就是在这附近的庙里寺里。” 薛蟠说:“谁说不是呢。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就赶紧带着小厮们到处找,连个影子都没见着。又去问别人,都说没看见。”

薛姨妈说:“你既然找过了,也算尽到朋友的心意了。说不定他这一出家还能得些好处呢。只是你如今也该操心操心买卖上的事儿了,另外,你自己娶媳妇该办的事儿,也早点准备准备。咱们家没什么人手,俗话说‘笨鸟先飞’,省得临到跟前丢三落四的,让人笑话。再说你妹妹刚说,你回家都半个多月了,货物应该发完了,和你一起去的伙计们,也该摆桌酒犒劳犒劳人家。人家陪着你走了两三千里路,受了四五个月的辛苦,在路上还替你担了多少惊受了多少怕。” 薛蟠听了,连忙说:“妈妈说得太对了。还是妹妹想得周到。我也这么想,只是这些日子为各处发货忙得脑袋都大了。又为柳二哥的事儿忙活了这几天,结果一场空,白折腾了,反倒把正经事儿都耽误了。要不就定在明后天发请帖请客吧?” 薛姨妈说:“你看着办吧。”

话还没说完,外面的小厮进来回禀:“管总的张大爷派人送了两箱子东西来,说是爷自己买的,不在货账里面。本来早就该送来,因为货物箱子压着,没法拿;昨天货物发完了,所以今天才送来。” 一边说着,又见两个小厮抬进来两个用夹板夹着的大棕箱。薛蟠一看,一拍脑袋说:“哎呀,我怎么糊涂成这样了!特意给妈妈和妹妹带的东西,都忘了拿回家,还是伙计给送来了。” 宝钗说:“亏你还说特意带的,都放了一二十天了,要不是特意带的,估计得到年底才送来呢。我看你对什么事儿都不上心。” 薛蟠笑着说:“可能是在路上被吓掉了魂,还没找回来呢。” 大家听了,都笑了一阵。薛蟠便对小丫头说:“出去告诉小厮们,东西收下,让他们回去吧。”

薛姨妈和宝钗便问:“到底是什么东西,捆得这么严实?” 薛蟠就让两个小厮进来,解开绳子,去掉夹板,打开锁一看,这一箱里装的都是绸缎绫锦、洋货等日常家用的东西。薛蟠笑着说:“那一箱是给妹妹带的。” 说着,亲自过去打开箱子。母女二人一看,里面是些笔墨纸砚、各色笺纸、香袋、香珠、扇子、扇坠、花粉、胭脂等物件;另外还有从虎丘带回来的自动人偶、酒令器具,用水银灌注能翻跟头的小泥人,沙子灯,还有一出出用泥人演的戏,都装在青纱罩着的匣子里;还有在虎丘山上捏的薛蟠小像,和薛蟠本人简直一模一样。宝钗见了,其他东西都没怎么在意,倒是看到薛蟠的小像,拿在手里细细端详了一番,又看看她哥哥,忍不住笑了起来。她让莺儿带着几个老婆子,把这些东西连箱子送到园子里去,又和母亲、哥哥说了一会儿家常,才回园子里去了。这边薛姨妈把箱子里的东西取出来,一份一份整理清楚,让同喜给贾母和王夫人等人送去,这里就不多说了。且说宝钗回到自己房中,把那些玩意儿一件一件仔细看过,除了自己留下用的,其余的都一份一份搭配妥当,有的是送笔墨纸砚的,有的是送香袋、扇子、香坠的,有的是送脂粉、头油的,还有单独送小玩意儿的。只有给黛玉的那份和别人不同,而且还格外丰厚。一一打点好后,她让莺儿和一个老婆子,带着这些东西送往各处。

这边姊妹们收到东西,都赏赐了来送东西的人,还说见面再道谢。只有林黛玉看到这些家乡的物件,反而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父母双亡,又没有兄弟,寄住在亲戚家里,哪里会有人也给她带些家乡的土产呢?想到这里,不由得又伤心起来。

紫鹃深知黛玉的心思,但也不敢说破,只能在一旁劝慰道:“姑娘身子弱,又多病,早晚都得服药,这两天看着比前些日子稍微好了些。虽说精神好了一点,但还不算完全康复。今儿宝姑娘送来这些东西,可见宝姑娘平日里对姑娘很看重,姑娘看着应该高兴才是,怎么反倒伤心起来了呢。这可不能让宝姑娘送东西来,却惹得姑娘烦恼。要是宝姑娘知道了,脸上也不好看。再说这里老太太们为了姑娘的病,千方百计请好大夫配药诊治,也是盼着姑娘能好起来。如今才刚见好一点,又这样哭哭啼啼的,岂不是自己糟蹋自己的身子,让老太太看着添愁烦吗?况且姑娘这病,本就是平日里忧虑过度,伤了气血。姑娘的千金之躯,可别自己看轻了。” 紫鹃正在这儿劝解,只听见小丫头在院子里说:“宝二爷来了。” 紫鹃赶忙说:“请二爷进来吧。”

只见宝玉进了房间,黛玉请他坐下。宝玉见黛玉满脸泪痕,便问:“妹妹,又是谁惹你生气了?” 黛玉勉强笑着说:“谁生气了。” 旁边紫鹃朝床后的桌子努了努嘴,宝玉心领神会,往那边一瞧,见堆着许多东西,就知道是宝钗送来的,便打趣道:“哪儿来这么多东西,妹妹莫不是要开杂货铺了?” 黛玉也不搭话。紫鹃笑着说:“二爷还提东西呢。因为宝姑娘送了些东西来,姑娘一看就伤心起来了。我正在这儿劝解,二爷来得正好,帮我们劝劝姑娘。” 宝玉心里明白黛玉为什么伤心,却也不敢挑明,只能笑着说:“你们姑娘伤心,想来不是别的原因,肯定是宝姑娘送的东西少了,所以才生气难过。妹妹,你放心,等明年我让人去江南,给你多带两船来,省得你哭哭啼啼的。”

黛玉听了这些话,知道宝玉是为了逗自己开心,既不好推脱,也不好完全顺着他,便说:“我再怎么没见过世面,也不至于因为送的东西少就生气伤心。我又不是两三岁的小孩子,你也太把人看小气了。我自有我的原因,你哪里懂得。” 说着,眼泪又流了下来。宝玉赶忙走到床前,挨着黛玉坐下,把那些东西一件一件拿起来摆弄着,仔细端详,还故意问这是什么,叫什么名字;那是什么做的,怎么这么精致;这是什么,有什么用处。又说这一件可以摆在眼前看着赏心悦目,那一件放在条桌上当古董倒也不错。一个劲儿地用这些无关紧要的话来哄黛玉开心。

黛玉见宝玉如此用心,自己心里反倒过意不去,便说:“你别在这儿瞎闹了。咱们去宝姐姐那儿吧。” 宝玉正盼着黛玉出去散散心,排解一下悲痛,连忙说:“宝姐姐送咱们东西,咱们确实该去谢谢人家。” 黛玉说:“都是自家姊妹,谢就不必了。只是到她那儿,薛大哥回来了,肯定会说些南边的古迹趣事,我去听听,就当回了一趟家乡。” 说着,眼圈儿又红了。宝玉便站着等她。黛玉只好和他一起出来,往宝钗那儿去了。

且说薛蟠听了母亲的话,赶忙下了请帖,置办酒席。第二天,请的四位伙计都到齐了,大家免不了说起贩卖货物、发货等事情。不一会儿,入席就座,薛蟠依次给大家斟酒。薛姨妈又派人出来向大家问好。众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聊。其中一个人说:“今天这席上少了两个好朋友。” 大家齐声问是谁,那人说:“还能有谁,就是贾府的琏二爷和大爷的盟弟柳二爷。” 大家听了,果然都想起来,就问薛蟠:“怎么没请琏二爷和柳二爷来?” 薛蟠听了,皱起眉头,叹了口气说:“琏二爷又去平安州了,头两天就出发了。至于柳二爷,可别提了,真是天下第一奇事。什么柳二爷啊,如今不知道去哪儿当柳道爷了。”

众人都惊讶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啊?” 薛蟠便把柳湘莲前前后后的事情详细说了一遍。众人听了,更加觉得惊奇,有人说道:“怪不得前几天我们在店里隐隐约约也听见有人吵嚷,说有个道士三言两语就把一个人给度化走了,还说一阵风就把人刮跑了,只是不知道是谁。我们当时正忙着发货,哪有闲工夫去打听这事,到现在还是将信将疑的,没想到说的就是柳二爷呢。早知道是他,我们大家也该劝劝他才对。不管怎样,也不能让他就这么走了。” 其中一个人说:“会不会是这样呢?” 众人忙问怎么回事,那人说:“柳二爷那么聪明伶俐的人,未必是真的跟着道士走了。他本来就会些武艺,又有气力,说不定是看破了那道士的妖术邪法,故意跟着去,想在暗地里整治他,也说不定呢。” 薛蟠说:“要是真这样倒好了。世上这些用妖言迷惑众人的人,怎么就没人整治他们一下呢。” 众人问道:“那时候你知道了,难道就没去找寻他?” 薛蟠说:“城里城外,哪儿没找过?不怕你们笑话,我找不到他,还大哭了一场呢。” 说完,只是长吁短叹,没精打采的,完全不像往日那般高兴。众伙计见他这副模样,自然也不便久坐,随便喝了几杯酒,吃了饭,大家就散了。且说宝玉和黛玉一起来到宝钗处。宝玉见到宝钗,便说道:“大哥哥辛辛苦苦带了东西来,姐姐自己留着用吧,还送我们。” 宝钗笑着说:“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过是从远路带来的土产,大家看着觉得新鲜罢了。” 黛玉说:“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倒不怎么在意,如今看见了,还真是新鲜玩意儿。” 宝钗笑着说:“妹妹知道,这就是俗话说的‘物离乡贵’,其实也不算什么。” 宝玉听了这话,正好对上黛玉刚才的心事,赶忙岔开话题说:“明年好歹让大哥哥再去的时候,替我们多带些来。” 黛玉瞅了他一眼,说道:“你想要你就直说,别拉上别人。姐姐你看,宝哥哥可不是来给姐姐道谢的,倒像是要预定明年的东西了。” 说得宝钗和宝玉都笑了。

三个人又闲聊了一会儿,接着便提起黛玉的病情。宝钗劝慰了一番,说道:“妹妹要是觉得身体不舒服,还是得自己勉强打起精神,出来到处走走逛逛,散散心,总比在屋里闷坐着要好。我前几天就觉得浑身发懒,发热,只想躺着,也是因为天气不好,怕生病,所以找了些事情让自己忙活。这两天才感觉好点了。” 黛玉说:“姐姐说得太对了。我也是这么想的。” 大家又坐了一会儿才散去。宝玉依旧把黛玉送到潇湘馆门口,才各自回去。

且说赵姨娘见宝钗送了贾环一些东西,心里十分欢喜,心想:“怪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来果然不假。她哥哥能带多少东西来呀,她却挨家挨户都送到了,一处都没落下,也没显出对谁薄对谁厚,连我们这种没运气的,她都想到了。要是林丫头,她正眼都不会瞧我们娘儿俩,哪还会送我们东西?” 一边想着,一边把那些东西翻来覆去地摆弄查看。突然想到宝钗是王夫人的亲戚,何不到王夫人面前去讨好一下呢。于是她小心翼翼地拿着东西,来到王夫人房中,站在旁边,陪着笑脸说:“这是宝姑娘刚给环哥儿的。宝姑娘年纪轻轻,想得却这么周到,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既体面又大方,怎么能不让人敬佩呢。怪不得老太太和太太成天夸她疼她。我不敢擅自收下,特意拿来给太太看看,太太也高兴高兴。” 王夫人一听,早就知道她的来意了,又见她说话没头没脑的,也不好不理她,便说:“你只管收了去给环哥玩吧。” 赵姨娘来的时候兴高采烈,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心里窝火,又不敢表露出来,只好灰溜溜地出来了。回到自己房中,把东西往旁边一扔,嘴里咕咕哝哝自言自语道:“这又算什么呀。” 一边坐着,自己生了半天闷气。

却说莺儿带着老婆子们送完东西回来,向宝钗汇报情况,把众人道谢的话以及赏赐的银钱都回禀完毕,那老婆子便出去了。莺儿走近宝钗,悄悄地说:“刚才我去琏二奶奶那边,看见二奶奶满脸怒气。我送完东西出来时,悄悄问小红,她说刚才二奶奶从老太太屋里回来,不像往日那样欢天喜地的,还把平儿叫了去,嘀嘀咕咕不知道说了些什么。看那情形,好像有什么大事似的。姑娘没听说老太太那边出什么事了吗?” 宝钗听了,也暗自纳闷,想不明白凤姐为什么生气,便说:“各人家有各人家的事,咱们哪管得着。你去倒茶吧。” 莺儿于是出去倒茶,这里暂且不提。

且说宝玉送黛玉回来后,想到黛玉孤苦伶仃的处境,不免也为她感到伤感。他想把这件事告诉袭人,进屋时却只有麝月、秋纹在房中。宝玉便问:“你们袭人姐姐去哪儿了?” 麝月说:“她也就在这几个院子里,怎么会丢了呢。一会儿不见,就这么找。” 宝玉笑着说:“不是怕她丢了。我刚才去林姑娘那边,见林姑娘又在伤心呢。问起来才知道是因为宝姐姐送了她东西,她看到是家乡的土产,不免触景生情。我想告诉袭人姐姐,让她有空过去劝劝。” 正说着,晴雯进来了,问宝玉:“你回来了,又要叫谁去劝啊?” 宝玉把刚才的话又说了一遍。晴雯说:“袭人姐姐刚出去,听她说要去琏二奶奶那边。说不定还会去林姑娘那里。” 宝玉听了,便不再言语。秋纹倒了茶来,宝玉漱了口,递给小丫头,心里实在不自在,就随便歪在床上。

却说袭人因为宝玉出门了,自己做了一会儿针线活,忽然想起凤姐身体不好,这几天也没过去看看,况且听说贾琏出门了,正好大家可以聊聊天。于是她告诉晴雯:“你好好在屋里待着,别都出去了,省得宝玉回来找不着人。” 晴雯说:“哎呀,这屋里就你一个人惦记着他,我们都是白吃饭混日子的。” 袭人笑着,也没搭话,就走了。

袭人刚走到沁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叶新旧交错,红绿相间。袭人一边走,一边沿着堤岸欣赏着周围的景色。猛然抬头,看见那边葡萄架底下有人拿着掸子在掸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老祝妈。那老婆子看见袭人,便笑嘻嘻地迎上来,说:“姑娘怎么今天有空出来逛逛呀?” 袭人道:“可不是。我要去琏二奶奶家看看。你在这儿做什么呢?” 那婆子说:“我在这儿赶蜜蜂儿呢。今年三伏里雨水少,这果子树上都生了虫子,把果子咬得坑坑洼洼的,掉了好多下来。姑娘还不知道呢,这马蜂最讨厌了,一串果子上只咬破三两个,那破了的果汁滴到好的果子上,这一串果子都要烂掉。姑娘你瞧,咱们说话这会儿没赶,就落上好多马蜂了。” 袭人道:“你就算不停地赶,也赶不完那么多。你倒不如告诉买办,让他多做些小纱布口袋,一串果子套上一个,既透气,又不会糟蹋果子。” 婆子笑着说:“还是姑娘说得对。我今年才管上这事儿,哪儿知道这个巧妙的办法呀。” 接着又笑着说:“今年果子虽然遭了些殃,可味儿倒不错,不信摘一个姑娘尝尝。” 袭人一脸严肃地说:“这可使不得。不但没熟的不能吃,就算熟了,上头还没用来祭祀祖先呢,咱们可不能先吃。你在府里当差这么多年了,难道连这个规矩都不懂吗。” 老祝妈连忙赔笑说:“姑娘说得是。我见姑娘挺喜欢,才敢这么说,可就把规矩给忘了,我真是老糊涂了。” 袭人道:“这也没什么。只是你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奶奶们,可别带头坏了规矩就好。” 说完,便径直出了园门,来到凤姐这边。袭人一到院子里,就听见凤姐说:“天理良心,我在这屋里都快熬成贼了。” 袭人听到这话,知道有缘故,又不好回去,也不好进去,于是故意把脚步放重些,隔着窗子问道:“平姐姐在家吗?” 平儿连忙答应着迎了出来。袭人便问:“二奶奶也在家吗,身体好点了吗?” 说着,已经走进来。

凤姐假装在床上躺着,见袭人进来,也笑着站起来,说:“好多了,让你惦记着。这几天怎么不过我们这边坐坐?” 袭人道:“奶奶身体不舒服,本该天天过来请安的。但又怕奶奶身体不爽快,想静静地歇着,我们来了,反倒吵得奶奶心烦。” 凤姐笑着说:“烦倒是谈不上。宝兄弟屋里虽说人多,可也就靠你一个人照顾他,确实也离不开你。我常听平儿跟我说,你背地里还惦记着我,常常问起我。这就是你有心了。” 一边说着,让平儿搬了张凳子放在床边,让袭人坐下。

丰儿端进茶来,袭人欠身说:“妹妹坐着吧。” 然后就开始闲聊。只见一个小丫头在外间屋里悄悄地和平儿说:“旺儿来了。在二门上等着呢。” 又听见平儿也悄悄地说:“知道了。让他先回去,过会儿再来,别在门口站着。” 袭人知道她们有事,又说了两句话,便起身要走。凤姐说:“有空就来坐坐,聊聊天,我倒开心。” 接着让平儿:“送送你妹妹。” 平儿答应着送了出来。只见两三个小丫头都在那里屏气敛息,规规矩矩地伺候着。袭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便自行离开了。

平儿送走袭人后,回来向凤姐禀报:“旺儿刚才来了,因为袭人在这儿,我让他先到外面等等。这会儿是马上叫他进来,还是再等等呢?请奶奶示下。” 凤姐说:“叫他进来。” 平儿赶忙让小丫头去传旺儿进来。这边凤姐又问平儿:“你到底是怎么听说的这件事?” 平儿回答:“就是刚才那个小丫头说的。她在二门里头,听见外头两个小厮讲:‘这个新二奶奶比咱们原来的二奶奶还漂亮,脾气也挺好。’也不知道是旺儿还是谁,把那两个小厮吆喝了一顿,说:‘什么新奶奶旧奶奶的,还不快闭嘴,要是让里头知道了,把你们的舌头割了。’” 平儿正说着,一个小丫头进来回禀:“旺儿在外面伺候着呢。” 凤姐听了,冷笑一声说:“叫他进来。” 小丫头出去传话:“奶奶叫你呢。” 旺儿连忙答应着走进来。

旺儿请了安,在外间门口垂手站着。凤姐说:“你过来,我问你话。” 旺儿这才走到里间门口站定。凤姐问道:“你二爷在外面娶了人,你知道不知道?” 旺儿又行了个礼,回答道:“奴才每天在二门上听候差事,怎么会知道二爷在外面的事呢。” 凤姐冷笑道:“你自然不知道。你要是知道,怎么还拦着别人别乱说呢。” 旺儿一听这话,知道刚才的事儿已经传到凤姐耳朵里了,料想瞒不住,便又跪下回禀:“奴才真的不知道。就是刚才兴儿和喜儿在那儿乱说,奴才吆喝了他们两句。其中详细的情况,奴才确实不清楚,不敢胡乱回禀。求奶奶去问兴儿,他经常跟着二爷出门。”

凤姐听了,狠狠地啐了一口,骂道:“你们这群没良心的混账东西!都是一伙的,以为我不知道呢。你先去给我把兴儿那个混蛋叫来,你也不许走。等问明白了他,回头再问你。好啊,好啊,好啊,这就是我用的好下人!” 旺儿只得连声应是,磕了个头,爬起来出去叫兴儿。

兴儿正在账房里和小厮们玩闹,听说二奶奶叫他,先是吓了一跳,不过也没想到是这件事被发现了,赶忙跟着旺儿进来。旺儿先进去回禀:“兴儿来了。” 凤姐厉声说:“叫他进来!” 兴儿一听到这声音,顿时慌了神,硬着头皮走进来。凤姐一见他,就说:“好小子!你和你主子干的好事!你给我老实交代!” 兴儿一听这话,再看看凤姐的脸色和两旁丫头们的神情,早就吓得浑身发软,不由自主地跪下,一个劲儿地磕头。

凤姐说:“说起这件事,我也听说和你关系不大。但你不早点来告诉我,这就是你的不是了。你要是说实话,我还能饶了你;要是有一个字是假的,你先摸摸自己脖子上有几个脑袋!” 兴儿战战兢兢地朝上磕头说:“奶奶问的是什么事啊,奴才和爷办坏了什么事?” 凤姐听了,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喝道:“打嘴巴!” 旺儿刚要上前动手,凤姐骂道:“你这个糊涂蛋!叫他自己打,还用你动手吗?一会儿你再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也不迟。” 兴儿真的自己左右开弓,打了自己十几个嘴巴。凤姐喝令 “站住”,问道:“你二爷在外面娶新奶奶旧奶奶的事,你大概不知道吧。”

兴儿见凤姐提到这件事,心里越发慌张,赶忙把帽子摘下来,在砖地上 “砰砰” 地磕头,脑袋磕得山响,嘴里说道:“只求奶奶饶命,奴才再也不敢撒一个字的谎。” 凤姐说:“快说!” 兴儿直挺挺地跪着,回禀道:“这件事一开始奴才确实不知道。就是有一天,东府里大老爷出殡,俞禄去珍大爷的庙里领银子。二爷和蓉哥儿到了东府,路上爷俩说起珍大奶奶那边的两位姨奶奶。二爷夸赞她们好,蓉哥儿就哄着二爷,说把二姨奶奶说给二爷。” 凤姐听到这儿,用力啐了一口,骂道:“呸!没脸的混蛋!她是你哪门子的姨奶奶!”兴儿连忙又磕头说:“奴才该死!” 抬头看了看凤姐,不敢再吭声。凤姐说:“说完了吗?怎么不接着说了?” 兴儿这才又回禀:“奶奶饶了奴才,奴才才敢往下说。” 凤姐啐道:“放你妈的屁,这还用得着我饶你。你给我老老实实往下说,还有很多事呢。” 兴儿又回禀:“二爷听了这话很高兴。后来奴才也不知道怎么就成真了。” 凤姐微微冷笑道:“这自然了,你哪里会知道!你知道的事儿,只怕都让人烦死了。好了,说后面的事!” 兴儿回禀:“后来就是蓉哥儿给二爷找了房子。” 凤姐急忙问道:“现在房子在哪里?” 兴儿说:“就在府后头。” 凤姐 “哦” 了一声,回头瞅着平儿说:“咱们都跟死人似的。你听听!” 平儿也不敢出声。

兴儿又回禀:“珍大爷那边给了张家不少银子,张家就不再过问了。” 凤姐问:“这里面怎么又扯出张家李家的?” 兴儿回禀:“奶奶不知道,这二奶奶……” 刚说到这儿,自己又打了自己一个嘴巴,把凤姐都逗笑了。两边的丫头也都抿着嘴偷笑。兴儿想了想,说道:“那珍大奶奶的妹子……” 凤姐接着问:“怎么样?快说。” 兴儿说:“那珍大奶奶的妹子,原来从小就定了亲,男方姓张,叫张华,现在穷得都快讨饭了。珍大爷给了他银子,他就退亲了。”

凤姐听到这儿,点了点头,回头对丫头们说:“你们都听见了吧?这小混蛋,刚才还说自己不知道呢!” 兴儿又回禀:“后来二爷才让人把房子裱糊了,把人娶过来了。” 凤姐问:“从哪儿娶过来的?” 兴儿回禀:“就在她老娘家接过来的。” 凤姐说:“好啊。” 又问:“没人送亲吗?” 兴儿说:“就是蓉哥儿,还有几个丫头老婆子,没别人了。” 凤姐问:“你大奶奶没来吗?” 兴儿说:“过了两天,大奶奶才拿了些东西来看望。” 凤姐笑了笑,回头对平儿说:“怪不得那两天二爷不停地称赞大奶奶呢。” 转过脸又问兴儿,“谁伺候她呢?肯定是你吧。” 兴儿赶忙磕头,不敢说话。

凤姐又问:“前阵子说给那府里办事,想来办的就是这个吧。” 兴儿回禀:“有时候是去办事,有时候是去新房子那边。” 凤姐又问:“谁和她住在一起呢?” 兴儿说:“她母亲和她妹子。昨天她妹子自刎了。” 凤姐问:“这又是为什么?” 兴儿就把柳湘莲的事情说了一遍。凤姐说:“这个人还算运气好,省得做那有名无实的丈夫。” 接着又问:“没别的事了吧?” 兴儿说:“别的事奴才真不知道。奴才刚才说的句句都是实话,要是有一个字是假的,奶奶查出来尽管打死奴才,奴才也毫无怨言。”

凤姐低下头沉思了一会儿,又指着兴儿说:“你这个猴崽子,就该打死。这事儿有什么好瞒着我的?你以为瞒了我,就能在你那糊涂主子跟前讨好,你新奶奶就会疼你。要不是看你刚才还知道害怕,不敢撒谎,我非把你的腿打断不可。” 说完,喝令 “起来”。兴儿磕了个头,爬起来,退到外间门口,不敢马上就走。凤姐说:“过来,我还有话要说。” 兴儿赶忙垂手恭听。凤姐说:“你急什么,新奶奶还等着赏你什么呢?” 兴儿也不敢抬头。

凤姐说:“从今天起,你不许再去那边。我什么时候叫你,你什么时候到。晚一步,你试试看!出去吧。” 兴儿连忙答应了几声 “是”,退出门去。凤姐又叫道:“兴儿!” 兴儿赶忙答应着又回来。凤姐说:“快出去告诉你二爷,行不行啊?” 兴儿回禀:“奴才不敢。” 凤姐说:“你出去要是敢透露一个字,小心你的皮!” 兴儿连忙答应着出去了。

凤姐又叫:“旺儿呢?” 旺儿赶忙答应着过来。凤姐两眼直直地盯着旺儿,盯了好一会儿,才说:“好旺儿,很好,去吧!外头要是有人透露一个字,都算在你头上。” 旺儿答应着也出去了。

凤姐便吩咐倒茶。小丫头们领会意思,都出去了。这时,凤姐才和平儿说:“你都听见了吧?这可太好了。” 平儿也不敢搭话,只能陪着笑脸。凤姐越想越气,歪在枕头上出神,突然眉头一皱,想出了一个主意,便叫道:“平儿,过来。” 平儿赶忙答应着走到跟前。凤姐说:“我觉得这件事就该这么办才好。也不用等你二爷回来再商量了。” 不知道凤姐到底想出了什么办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