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二十叁回 文王夜梦飞熊兆

古典白话合集 第二十叁回 文王夜梦飞熊兆

作者:清风随竹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4 20:27:59 来源:书海阁

有诗叹曰:“文王守节尽臣忠,仁德兼施造大工;民力不教胼胝瘁,役钱常赐锦缠红。西岐社稷如磐石,商邑江山若浪从;漫道孟津天意合,飞熊入梦已先通。”

话说文王采纳了散宜生的建议,出示告示张贴在西岐各门。这告示一贴出,立刻惊动了军民百姓,大家纷纷赶来争看。只见告示上写着:

“西伯文王告知军民人等:西岐之地,乃是道德盛行的地方,没有兵戈战乱的纷扰,百姓安居乐业,物产丰富,诉讼稀少,官员清正廉洁。我曾被囚禁在羑里,承蒙圣上赦免归国。近来发现灾异频繁出现,水旱失调。为查看本地的灾祥征兆,却发现没有合适的占验场所。昨日看到城西有一块官地,打算在此建造一座台,名为灵台,用来观测气候,预测百姓将面临的灾祸。又担心土木工程太过繁重,会劳累你们军民服劳役,所以每日发给工钱二钱。这项工程不限制时间长短,全凭百姓自愿。愿意做工的,可到相关部门登记,以便核查发放工钱;若不愿意,也可各自照常营生,绝不强迫。特此告示,让大家知晓。”

西岐的军民百姓看了告示,个个欢天喜地,齐声说道:“大王的恩德如同苍天,我们难以报答。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着太平的福气,这都是大王赐予的。如今大王要造灵台,还说发给工钱,我们就算肝脑涂地,手脚磨出老茧,也心甘情愿。况且这灵台是为我们百姓占验灾祥而建,我们怎么能领取大王的工钱呢?” 整个西岐郡的军民都满心欢喜,纷纷表示愿意出力建造灵台。

散宜生了解到民心所向,便带着相关的本子进宫,向文王启奏道:“军民既然有这样的义举,那就依照旨意,将银两散发给民众,大家都已领取完毕。” 文王对散宜生说:“你可挑选一个吉日,破土动工。”

众人齐心协力,用心搬运泥土,砍伐木材,建造灵台。时光飞逝,正如窗外日光转眼间就过去了,席前花影在不知不觉中移动。又好似转眼间就看到落花铺满大地,转眼间黄菊在东篱绽放。建造灵台没用多久,负责工程的官员就前来禀报工程完工。

文王十分高兴,带着文武官员乘坐銮舆出城,来到灵台。只见灵台雕梁画栋,台阁巍峨壮观,堪称一大盛景。有赋为证:

“台高二丈,势按叁寸;上分八卦合阴阳,下属九宫定龙虎。四角有四柱之形,左右立乾坤之象;前后配君臣之义,周围有风云之气。此台上合天心,下合地户,中合人意。上合天心,应四时;下合地户,属五行;中合意,风调雨顺。文王有德,使万民而增辉;圣人治世,感百事而无逆。灵台从此文王基,验照灾祥扶帝主;正是治国江山茂,今日灵台胜鹿台。”

文王带着两班文武登上灵台,四处观望,沉默不语。这时,上大夫散宜生出班启奏道:“今日灵台完工,大王为何不高兴呢?” 文王说:“不是不高兴,这灵台虽好,可台下缺少一个池沼,不能应和水火既济、阴阳配合的寓意。我本想再开挖一个池沼,又怕劳民伤财,所以心中郁闷。”

散宜生启奏说:“建造灵台这么浩大的工程,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何况在台下开挖一个池沼,工程就更容易了。” 散宜生赶忙传达文王的旨意:“在台下再开挖一个池沼,以应和水火既济的寓意。”

话还没说完,就听见众人高呼:“一个小小的池沼,有什么难挖的?还让大王操心。” 众人立刻拿起带来的锹锄,开始挖掘。挖着挖着,挖出了一副枯骨,大家便向四周乱扔。

文王在台上看到众人丢弃枯骨,便问道:“大家在丢弃什么东西?” 左右的人启奏说:“在这里挖出一副人的骨头,所以大家把它扔了。” 文王马上传旨:“让大家把枯骨捡回来,放在一起,用匣子装起来,埋在高处。怎能因为我开挖池沼,就使这副骸骨暴露在外呢?这实在是我的罪过。”

众人听到这话,大声欢呼:“圣德之君,恩泽惠及枯骨,更何况我们这些百姓,怎能不沐浴大王的恩泽呢?大王真是深得人心,施行仁义,西岐有这样的君主,就像有了父母一样。” 百姓们都欢呼雀跃。

文王因为在灵台观看挖池沼,不知不觉天色渐晚,来不及回宫。文王和众文武就在灵台上设宴,君臣一同欢乐。宴会结束后,文武官员在台下休息,文王在台上设了绣榻就寝。

到了三更时分,文王正在梦中,忽然看见东南方向有一只白额猛虎,胁下生着双翼,向他的帐中扑来。文王急忙呼喊左右,只听台后一声响亮,火光冲霄,文王惊醒,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听听台下已经打了三更,心中暗自思忖,这个梦预示着什么吉凶呢?等天亮了再做商议。有诗为证:

“文王治国造灵台,文武锵锵保驾来;忽见池沼枯骨现,命将高阜速藏埋。

君臣共乐传杯盏,夜梦飞熊扑帐开;龙虎风云从此遇,西岐方得栋梁才。”第二天一早,众文武上台参拜完毕,文王问:“大夫散宜生在哪里?” 散宜生出班行礼说:“大王有什么吩咐?” 文王说:“我昨夜三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东南方向有一只白额猛虎,胁下生着双翼,向我的帐中扑来。我急忙呼喊左右,只见台后火光冲霄,一声响亮后我就惊醒了,原来是一场梦。这个兆头不知预示着什么吉凶?”

散宜生躬身祝贺说:“这个梦是大王的大吉之兆啊,大王将会得到栋梁之臣、大贤之士,其才能绝不亚于风后、伊尹。” 文王问:“你怎么看出是这样的呢?” 散宜生说:“从前商高宗曾梦到飞熊,后来在傅岩的筑墙工人中得到了傅说。如今主上梦到老虎生了双翼,那就是飞熊。又看到台后火光冲天,这是火的象征。如今西方属金,金遇到火必然被锻炼,经过锻炼的寒金,必定能成为大器。这是兴周的大兆头,所以我特别向大王祝贺。”

众官员听了,都齐声祝贺。文王传旨回宫,心中想着要寻访贤能之人,以应和这个梦的预兆,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姜子牙自从离开朝歌,告别了马氏,运用土遁之术救了百姓,隐居在磻溪,在渭水垂钓。姜子牙一心守着时机,等待天命,不理会外界的闲事,每日诵读《黄庭经》,悟道修真。烦闷的时候,就拿着钓竿,靠着绿柳垂钓。他时常思念昆仑,时刻惦记着师长,难以忘怀道德,从早到晚都忧心忡忡。

一天,姜子牙拿着钓竿,不禁叹息,作诗道:

“自别昆仑地,俄然二四年;商都累半载,直谏在君前。

弃却归西土,磻溪执钓先;何日逢真主?披云再见天。”

姜子牙作完诗,坐在垂杨之下,只见滔滔的渭水,无尽无休,彻夜向东流淌,仿佛要带走人间的万般痛苦。正是:惟有青山流水依然在,古往今来尽是空。

姜子牙感叹完,只听到一个人唱着歌走来:

“登山过岭,伐木丁丁;随身板斧,斫劈枯藤。

崖前兔走,山后鹿鸣;树梢异鸟,柳外黄莺。

见了些青松翠柏,李白桃红;无忧樵子,胜似腰金。

担柴一石,易米三升;随时蔬菜,沽酒一瓶。

对月邀饮,乐守山林;深山陋僻,万壑无声。

奇花异草,悦目赏心;逍遥自在,任意纵横。”

樵夫唱完歌,把一担柴放了下来,走到近处稍作休息,他问姜子牙:“老丈,我时常看见你在这里拿着钓竿钓鱼,咱们来玩个游戏吧。” 姜子牙问道:“玩什么游戏呢?” 樵夫说:“我和你玩个渔樵问答的游戏。” 姜子牙听了十分高兴,说道:“好一个渔樵问答的游戏!”

樵夫接着问:“您贵姓,是哪里人?为何会来到这里?” 姜子牙回答道:“我是东海许洲人,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 樵夫听了,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

姜子牙问樵夫:“你姓甚名谁?” 樵夫说:“我姓武名吉,祖先是西岐人。” 姜子牙又问:“你刚才听了我的姓名,为何反而大笑呢?” 武吉说:“你刚才说自己道号飞熊,所以我才笑。” 姜子牙不解地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号,这有什么好笑的?”

武吉解释道:“在古代,那些高人、贤人、圣人,他们胸藏万卷诗书,腹中有无尽的才华,像风后、力牧、伊尹、傅说这些人,才配得上这样的称号。像你也有这样的号,却名不副实,所以我觉得好笑。我常常看到你在绿柳边垂竿钓鱼,没有其他的营生,就像守着枯树等待兔子一样。看着这清波,觉得你的见识未必有多高明,怎么也敢称自己有道号呢?”

武吉说完,拿起溪边的钓竿,看到线上的鱼钩是直的而不是弯的,他忍不住拍着手大笑起来,对着姜子牙点头叹息道:“有志气不在于年龄大小,没有谋略就算活一百岁也是空谈。”

接着,武吉又问姜子牙:“你的钓线为什么不弄弯呢?古语说:‘且将香饵钓金鳌。’我教你一个方法,把这针用火烧红,打成钩的样子,上面挂上香饵,再在线上系上浮子。鱼来吞食的时候,浮子就会动,你就知道鱼来了,往上一提,鱼钩就能钩住鱼腮,这样才能钓到鲤鱼,这才是捕鱼的方法。像你这样直的鱼钩,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可见你生性愚笨,怎么能胡乱号称飞熊呢?”

姜子牙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老夫我在这里,名义上是在钓鱼,可我的心思并不在鱼身上。我在这里,只是等待着青云直上的机会,拨开尘世的阴霾,一飞冲天。怎么能为了钓到鱼而用弯曲的手段呢?这可不是大丈夫该做的事。我宁愿在直中取,也不在曲中求;我不是为了钓那些普通的鱼,我钓的是王侯。我有诗为证:

‘短竿长线守磻溪,这个机关那得知;只钓当朝君与相,何尝意在水中鱼。’”

武吉听了,大笑着说:“你这个人还想做王侯,就你这副模样,可不像能做王侯的人,倒像是个活猴子。” 姜子牙也笑着回应道:“你看我不像王侯,我看你的模样也不怎么样。”武吉说:“我的模样可比你强多了。我虽然是个樵夫,但活得比你快活。春天欣赏桃花李花,夏天观赏菱角荷花,秋天看看黄菊,冬天赏赏梅松。我也有诗:

‘担柴货卖长街上,沽酒回家母子欢;伐木只知营运乐,放翻天地自家看。’”

姜子牙说:“我说的不是你外表的模样,我看你脸上的气色不太好。” 武吉问:“你看我的气色怎么不好了?” 姜子牙说:“你左眼发青,右眼泛红,今天进城恐怕会打死人。”

武吉听了,生气地斥责道:“我和你开开玩笑,你怎么能说这么恶毒的话来伤人呢?” 说完,武吉挑起柴,径直往西岐城走去,打算把柴卖掉。

不知不觉,武吉走到了南门。这时,正好碰上文王的车驾,文王正要前往灵台占验灾祥之兆,随行的文武官员一同出城,两边有侍卫和甲马护卫。御林军大声呼喊:“千岁驾到,闲人退下!”

武吉挑着一担柴,往南门走去。市井的道路狭窄,他换肩挑柴的时候,不小心一头柴塌了下来,扁担翻转,一下子夹到了门军王相的耳朵,王相当场就被打死了。两边的人大声叫嚷:“樵夫打死了门军!” 立刻把武吉抓了起来,带到文王面前。

文王问道:“这是什么人?” 两边的人启奏说:“大王千岁,这个樵夫不知为何,打死了门军王相。” 文王坐在马上,问武吉:“你这个樵夫姓甚名谁?为什么打死王相?”

武吉回答道:“小人是西岐的良民,叫武吉。因为看到大王的车驾来了,道路狭窄,我换肩挑柴,不小心误伤了王相。” 文王说:“武吉既然打死了王相,理应抵命。” 于是就在南门画地为牢,竖起木头作为标记,把武吉囚禁在那里。随后,文王便前往灵台去了。

在纣王时期,只有西岐有画地为牢的做法。当时东南北包括朝歌都设有正规的监狱,只因文王凭借先天数算祸福丝毫不差,所以西岐的百姓不敢逃匿,这才有了画地为狱的做法,百姓也不敢逃走。但凡有人逃走,文王通过演先天数就能算出来,把人抓回来后会加倍问罪。因此,那些顽皮狡猾的百姓也都奉公守法,所以才有画地为狱的说法。

且说武吉被囚禁了三天,无法回家。武吉想到母亲孤苦无依,必定天天在门口张望,而且母亲又不知道自己遭遇了牢狱之灾,想到这里,他不禁放声大哭。路上的行人都围过来看。

这时,散宜生从南门经过,忽然看到武吉悲痛大哭,便问他:“你就是前几天打死王相的那个人吧。杀人偿命,这是常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武吉哭诉道:“小人倒霉,遇到了这样的冤家,误将王相打死,理应偿命,我也没什么可埋怨的。只是我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我既没有兄弟,也没有妻子,母亲年老孤身一人,如果我不在,她必定会饿死在沟渠,尸骸暴露在外。想到这里,我心里悲痛万分。养儿却不能养老送终,儿子死了母亲也活不成,越想越觉得痛心,苦不堪言。所以我忍不住放声大哭,没注意到回避大人,冒犯之处,还请大人恕罪。”

散宜生听了,默默地思考了很久。他心想,若论武吉打死王相这件事,并非是斗殴故意伤人致死,按道理不该抵命。于是散宜生说:“武吉,你不必哭了。我去见千岁,启奏一本,放你回去,你回去准备你母亲的衣衾棺木,还有柴米等生活费用。等秋天过后,再按照国法处置。”

武吉连忙叩头:“多谢老爷的大恩大德。”

一天,散宜生进入便殿,见到文王,朝贺完毕后,散宜生启奏说:“臣启奏大王!前几日武吉打死人命王相,被囚禁在南门。臣前往南门时,忽然看到武吉痛哭。臣问他原因,武吉说他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只生了他一个儿子,而且武吉既没有兄弟,也没有妻子,他母亲没有其他依靠。武吉因触犯国法,被囚禁在这里无法出去,他担心母亲会成为沟渠中的饿鬼,所以大哭。臣认为王相的人命,原本不是斗殴所致,而是误伤。况且武吉母亲孤寡无依,又不知道儿子被囚禁在狱中。依臣愚见,暂且放武吉回家,让他准备好赡养母亲的费用,置办棺木衣衾等物品。等这些都办完了,再让他回来抵偿王相的性命。请大王定夺。”

文王听了散宜生的话,随即批准了,马上放武吉回家。有诗为证:

“文王出郭验灵台,武吉担柴惹祸胎;王相死于尖担下,子牙八十运才来。”

话说武吉出了牢狱,归心似箭,飞奔回家。只见母亲正倚在门口张望,看到武吉回来,急忙问道:“我儿,你因为什么事,这几天才回来?为娘在家日夜不安,又担心你在深山穷谷中被虎狼伤害,让为娘悬心吊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今天看到你,我这颗心才落了地。不知道你为什么今天才回来?”

武吉哭着跪在地上说:“母亲!孩儿不孝。前几日我去南门卖柴,遇到文王的车驾。我挑着担子闪躲的时候,扁担一头塌了下来,不小心打死了门军王相。文王把孩儿囚禁在狱中。我想到母亲在家眼巴巴地盼着我,又没有我的音信,上无亲人,孤身一人,无人奉养,肯定会饿死在沟渠,尸骸暴露。我因此放声大哭。多亏了上大夫散宜生老爷启奏,文王才放我回家,让我置办您的衣衾棺木、米粮之类的东西。等这些都准备好了,孩儿就得去偿王相的命。母亲,您养我这么大也没什么用了。” 说完,武吉放声大哭。他母亲听到儿子遭遇这样的人命大事,吓得魂不附体,一把拉住武吉,悲声哽咽,眼泪像珠子一样滚落下来。她对着天叹息道:“我儿忠厚老实了半辈子,从来没有欺瞒妄为,孝顺母亲,安分守己。今天到底是犯了什么事,得罪了天地,遭此大难。我儿,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为娘的怎么活啊。”

武吉说:“前几天,孩儿担柴走到磻溪,看到一个老人手拿钓竿在钓鱼。钓线上拴着一根针,就那样钓鱼。孩儿问他为什么不把针弯成钩,挂上香饵钓鱼。那老人说:‘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是为了钓普通的鱼,而是钓王侯。’孩儿笑他,说他这个人还想做王侯,就他那副模样,一点也不像能做王侯的,倒像个活猴子。那老人看了看孩儿,说:‘我看你的模样也不好。’我问他我怎么不好了,那老人说孩儿我‘左眼青,右眼红,今天必定打死人’。结果那天真的打死了王相。我觉得那老人说话太毒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恶。”

他母亲问武吉:“那老人姓甚名谁?” 武吉说:“那老人姓姜名尚,道号飞熊。因为他说出这个道号,孩儿才笑他,他还说出那样不吉利的话。”

老母说:“这个老人会看相,说不定有先见之明。我儿,你还是去找他救救你,他一定是个高人。” 武吉听从母亲的吩咐,收拾了一下,就径直前往磻溪去见姜子牙。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