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二十四回 渭水文王聘子牙

古典白话合集 第二十四回 渭水文王聘子牙

作者:清风随竹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4 20:27:59 来源:书海阁

有诗叹曰:“别却朝歌隐此间,喜观绿水绕青山;黄庭两卷消长昼,金鲤三条了笑颜。柳内莺声来呖呖,岸傍溜响听潺潺;满天华露开祥瑞,赢得文王传驾扳。”

话说武吉来到磻溪边,只见姜子牙独自坐在垂杨之下,将渔竿轻轻飘浮在绿波之上,正自吟自唱,悠然取乐。武吉轻手轻脚地走到姜子牙身后,恭恭敬敬地轻声唤道:“姜老爷!” 姜子牙回过头,看到是武吉,便说道:“你就是那天在这里的樵夫吧!” 武吉连忙回答:“正是小人!” 姜子牙又问:“你那天可真打死人了?”

武吉一听,慌忙跪在地上,哭着说道:“小人不过是山中的蠢笨之人,拿着斧头的粗陋樵夫,哪懂得什么高深的道理。我肉眼凡胎,不识老爷您这样高明且隐居在此的贤达之士。前几日言语冒犯了您,老爷您大人大量,不像我们这些小人物,还望姜老爷千万别往心里去。还请您大发仁慈,广施恻隐之心,就当是普济众生。那天和老爷分别后,我走到南门,正好碰上文王的车驾。我挑着柴想闪躲,没想到扁担一头塌了下来,真的打死了门军王相。当时文王定了罪,要我一命抵一命。我想到老母亲孤苦无依,最终肯定会饿死在沟渠,成为无人收殓的孤魂野鬼。多亏上大夫散宜生老爷为我向文王启奏,暂时放我回家,让我把母亲的事料理完备,过些日子再去抵王相的命。可这么一来,我和母亲的性命,终究还是不保。今日特地来拜见姜老爷,求您发发慈悲,救救我这卑微的性命,保全我们母子。小人日后定会结草衔环,像犬马一样报答您的大恩大德,绝不敢辜负您的恩情。”

姜子牙说:“天数既定,难以更改,你打死了人,按理就该偿命,我又怎么能救得了你呢?” 武吉哭得愈发悲伤,苦苦哀求道:“老爷您连昆虫草木都施以恩泽,无处不展现慈悲之心。倘若能救我母子性命,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您的大恩。”

姜子牙见武吉来意十分虔诚,而且看他日后必有显贵之相,便说:“你要我救你,就得拜我为师,我才会救你。” 武吉听了,立刻下拜。姜子牙接着说:“你既然做了我的徒弟,我自然不能不救你。现在你赶紧回家,在你的床前,随便挖一个坑,有四尺深就行。到了黄昏的时候,你就睡在坑里面,让你母亲在你头前点一盏灯,脚后也点一盏灯。再抓两把米或者饭,撒在你身上,然后放上些乱草。睡过一夜起来后,你就只管去做生意,往后就不会再有什么事了。”

武吉听从了师父的吩咐,回到家中,按照姜子牙说的挖坑准备。有诗为证:

“文王先天数,子牙善厌星;不因武吉事,焉能陟帝廷?磻溪生将相,周室产天丁,大造原相定,须教数合冥。”

话说武吉回到家,脸上满是喜悦的神色。母亲问他:“我儿,你去求姜老爷,事情怎么样了?” 武吉把经过一五一十地跟母亲说了一遍。母亲听了,十分高兴,赶忙让武吉挖坑点灯,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姜子牙在三更时分,披散着头发,手持宝剑,脚踏罡步,掐诀结印,为武吉施行厌星之术。第二天,武吉来见姜子牙,口中称 “师父”,向他下拜。姜子牙说:“既然拜我为师,往后就要早晚听从我的教导。打柴这种事,不是长久之计。你以后早上挑柴去卖,到申时就回来,我跟你谈讲兵法。如今纣王无道,天下大乱,四百镇诸侯纷纷反叛。”

武吉问道:“老师父,都有哪四百镇诸侯反叛了?” 姜子牙说:“东伯侯姜文焕反了,率领四十万大军,正在大战游魂关。南伯侯鄂顺也反了,带着三十万人马,攻打三山关。我前些日子仰观天象,发现西岐不久之后也将刀兵四起,战乱频发。这正是施展武艺、建功立业的时候。你要抓紧时间学艺,要是能学有所成,出仕为官,那就是天子的臣子,怎能一辈子靠打柴为生呢?古语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又说:‘学成文武艺,货在帝王家。’也不枉你拜我一场。”

武吉听了师父的话,从此早晚用心,紧紧跟随着姜子牙,精心学习武艺,研习韬略,暂且按下不表。

话说散宜生有一天突然想起武吉的事,他已经离开半年了,却还没来领罪。散宜生便进入内廷,向文王启奏说:“武吉打死了王相,臣因为见他家中有老母亲无人侍奉赡养,便奏请主公放武吉回家,让他置办母亲的棺木和日常用度,之后就回来领罪。没想到他竟然藐视国法,到现在都过了半年还不来。这人肯定是个狡猾的刁民。大王您可以用先天数占算一下,看看是怎么回事。”

文王说:“好。” 随即取出金钱,占演凶吉。文王点了点头,叹息道:“武吉也不是狡猾之辈,他是害怕受刑,投进万丈深潭自杀了。若论正法,他这也不是斗殴杀人,只是误伤了人,罪不该死。他却因惧怕犯法而死,像武吉这样,实在让人怜悯。” 文王叹息了许久,君臣各自退下。真是时光飞逝,岁月如流。有一天,文王和文武官员们闲居无事,只见春天风和日丽,景色迷人,柳树舒展,百花绽放,桃李争奇斗艳,正是春光最美好的时候。文王说:“这阳春三月,景色如此繁华,万物蓬勃生长,让人心情舒畅。我想和诸位公子、众卿家一起去南郊踏青赏春,共享山水之乐,效仿古人寻芳之趣。”

散宜生上前启奏道:“主公,昔日您建造灵台时,梦到飞熊,预示着西岐将得到栋梁之才,会有贤能的辅佐之臣。况且如今春光晴好,花柳争艳。一方面,我们可以去南郊围猎游玩;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山林湖泽间寻访遗贤。臣等让南宫适、辛甲保驾随行,这也正符合尧舜与民同乐的旨意。”

文王听了十分高兴,随即传旨:“明天一早去南郊围猎游玩。” 第二天,南宫适率领五百名家将,在南郊布置了一个围场。众武士身披铠甲,手持兵器,与文王一同出城。来到南郊,只见这里的春光景致美不胜收:

和风轻轻吹拂,百花争奇斗艳;桃花红得似火,柳枝嫩绿垂金。草木刚刚发芽,破土而出,百草已经排列出崭新的姿态;芳草如绵,好似锦绣铺地,娇艳的花朵在春风中摇曳生姿。林子里鸟儿的叫声清脆悦耳,树林外烟雾朦胧。听那黄鹂和杜宇的啼叫,仿佛在呼唤春天归来,这声音更增添了游人的乐趣。柳絮飘落,落花缤纷,小船缓缓前行,为水面增添了别样的景致。只见几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几个农夫在田间辛勤劳作,挥动着锄头;几个采桑女挎着桑篮,忙着采摘桑叶;几个采茶人唱着歌,把茶叶放进茶筐。这边一片青色,那边一片红色,处处尽显春光的富贵。一园园的花朵,一园园的柳树,花柳相互争妍。无限美好的春光看也看不尽,溪边春水潺潺,鸳鸯在水中嬉戏。

人人都贪恋这阳春三月,留恋这美好的春光,心情也随之荡漾。劝君不要错过这大好的春光,因为一寸光阴一寸金。

话说文王和众文武官员来到郊外游玩,一同欣赏这阳春三月的美景。走到一座山前,只见这里布置了围场,罗网密布。文王看到许多家将身披坚固的铠甲,手持长竿钢叉,带着黄鹰猎犬,威风凛凛,气势非凡。只见:

烈烈的旌旗像火焰般飘动,辉辉的皂盖遮蔽了天空;身着锦衣绣袄的人架着黄鹰,头戴花帽、穿着征衣的人牵着猎犬。粉青色的毡笠上,系着朱红色的缨子;粉青色的毡笠,如同池塘里的荷叶在清风中舞动;朱红色的缨子,仿佛开放的桃花在水面上漂浮。只见追赶獐子的猎犬,钻天鹞子带着红缨;捕捉兔子的黄鹰,拖着帽金彪,好似双凤展翅。黄鹰飞起,在空中啄落玉天鹅;恶犬奔来,在地上拖翻梅花鹿。青锦白吉、锦豹花彪,青锦白吉遇到长杆,顿时血溅满身;锦豹花彪碰上利刃,血淋满地。野鸡中箭,被穿住翅膀,怎么也飞不起来;鹌鹑遭叉,扑倒在地,翎毛也难以伸展挣扎。大弓射出,青牲白鹿难以逃生;药箭飞来,练雀班鸠无法回避。旌旗招展,纵横交错,鼓响锣鸣,呐喊声震天。打围的人个个勇猛,兴猎的将领们都欢欣鼓舞。登上山崖,赛过搜山的猛虎;跳过山涧,犹如出海的蛟龙。火炮钢叉在地上滚动,窝弓伏弩在空中设伏。长天之上,能听到天鹅的鸣叫;打开笼子,又放出海东青。

话说文王看到这般景象,连忙问道:“上大夫,这是一个围场,为何设在此山?” 散宜生在马上欠身回答道:“今日千岁出来游春玩乐,一同欣赏春光。南宫将军已经设下这个围场,等待主公打猎游玩,以畅快心情,也不枉进行一场打猎活动,让君臣共同欢乐。”

文王听了,脸色一正,说道:“大夫此言差矣!昔日伏羲、黄帝不食用生肉,被称为至圣之人。当时有位首相名叫风后,进献生肉给伏羲,伏羲说:‘这是新鲜的肉食,都是百兽的肉。我们人类吃它们的肉,渴了喝它们的血,以此作为滋养身体的方法。却不知我们想要自己生存,却忍心让它们死去,这样的心思实在残忍。我如今不食用禽兽的肉,宁愿吃百草的谷物,各自保全生命,以养护天地间的和气,不伤害生灵。这难道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吗?’伏羲身处洪荒时代,没有各种谷物的美味,如果不食用生肉,又能吃什么呢?何况如今五谷可以养生,肥美的食物足以满足口腹之欲。我和诸位爱卿来踏春游玩,欣赏这美好的春光。如今要是为了我们的玩乐,去追逐麋鹿,比试强弱;在打猎之间逞英雄,禽兽又有什么罪过,要遭受这样残酷的杀戮呢?而且此时正是阳春刚刚开启,万物生育的时节,却施行这样肃杀的政令,这是仁人君子所痛心的事情。古人在万物生长的时候都不忍心砍伐,这是体会天地好生之仁。我和诸位爱卿怎么能做这种不仁之事呢?赶快让南宫适把围场撤掉!”

众将传达了文王的旨意。文王又说:“我和诸位爱卿就在马上饮酒作乐。” 众人一边前行,一边观望,只见路上男男女女络绎不绝,在紫陌上踏青,在芳草丛中斗草。有的人带着酒来到溪边,有的人在绿野中放声高歌。君臣在马上欣然感叹道:“真是君正臣贤,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散宜生在马上欠身回答道:“主公,西岐之地,比尧帝时的天下还要美好。”君臣正缓缓前行,只见那边有一群人唱着歌走来:

“忆昔成汤扫桀时,十一征兮自葛始;堂堂正大应天人,义一举民安止。

今经六百有余年,祝网恩波将歇息;悬肉为杯酒为池,鹿台积血高千尺。

内荒于色外荒禽,可叹四海沸声吟;我曹本是沧海客,洗耳不听亡国音。

曰逐洪涛歌浩浩,夜视星斗垂孤钓;孤钓不知天地宽,白头俯仰天地老。”

文王听完渔人所唱之歌,转头对散宜生说道:“这歌韵律清新奇妙,其中必定有大贤隐居在此地。” 说罢,文王吩咐辛甲:“你去把那位作歌的贤人请来,让我与他相见。”

辛甲领命,一拍坐下的马,向前大声说道:“你们当中若有贤人,请出来拜见我家千岁爷。” 那些渔人听闻,纷纷齐齐跪下回答:“我们不过是些普通百姓罢了。” 辛甲问道:“为何说你们都是普通百姓?” 渔人解释道:“我们清晨出门捕鱼,此时归来,并无其他事务,所以说我们都是闲人。”

不一会儿,文王骑着马来到此处。辛甲上前启奏:“这些都是捕鱼的百姓,并非贤人。” 文王却坚持道:“我听这歌韵清新奇妙,其中必定藏有大贤。” 渔人赶忙说:“这歌并非我们所作。离此地三十五里,有一处磻溪,溪中有一位老人,时常吟唱此歌。我们听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能随口唱出,这歌真不是我们这些小民创作的。” 文王听后,说道:“诸位请回吧。” 众渔人叩头谢恩后离去。

文王骑在马上,反复品味着歌中的韵味,尤其是那句 “洗耳不听亡国音”,越琢磨越觉得意味深长。这时,大夫散宜生欠身问道:“主公,‘洗耳不闻亡国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文王反问:“大夫难道不知?” 散宜生谦逊地回答:“臣愚钝,不明白其中深意。”

文王缓缓解释道:“这一句源自尧王寻访舜天子的故事。昔日尧王德行高尚,却生了个不成器的儿子。后来尧王担心失去民心,便私下外出访察,想要寻找合适的人来禅让帝位。一日,尧王走到一处偏僻幽静的地方,看见一个人靠着溪水,正拿着一个小瓢在水中转动。尧王好奇地问:‘您为何在水中转动这个瓢呢?’那人笑着说:‘我已看破世间情事,了却名利之心,抛弃了家产,离开了妻子;远离了爱欲是非之门,抛开了红尘之路。隐居在这深山老林,粗茶淡饭,怡然自得于林泉之间,以此度过余生,这便是我平生最大的心愿。’尧王听后,心中大喜,暗自思忖:此人眼中已无尘世繁华,视富贵如浮云,远离是非之地,真是世间少有的杰出人才!这帝位正该传给他。于是尧王说道:‘贤者,我并非他人,正是帝尧。如今见你德行高尚,我想将天子之位让给你,你意下如何?’那人听罢,立刻拿起小瓢,一脚将其踏得粉碎,双手捂住耳朵,飞奔而去,跑到河边清洗耳朵。正在清洗的时候,又有一人牵着一头牛来饮水。那人喊道:‘君子,牛来饮水了。’清洗耳朵的人只顾着洗耳,并未回应。牵牛人又问:‘这耳朵有多少污秽,需要这般不停地清洗?’那人洗完后,才开口答道:‘方才帝尧要把帝位让给我,把我的双耳都玷污了,所以才洗了这许久,倒是耽误了这牛饮水。’牵牛人听了,赶忙把牛牵到上游去饮水。清洗耳朵的人问道:‘你为何要走呢?’牵牛人说:‘水已经被你洗脏了,怎能再弄脏我家牛的嘴巴。’当时的高洁之士便是如此。这便是‘洗耳不闻亡国音’的典故。”

众官员骑在马上,静静聆听文王讲述先朝的兴衰变迁以及过往的遗事。君臣一边在马上传递酒杯,共享欢乐,一边欣赏着沿途的风景,与民同乐。只见那桃花嫣红,李花洁白,鸭戏绿水,鹅羽修长;黄莺啼鸣清脆悦耳,紫燕呢喃婉转。春风轻拂,游人沉醉其中,唯有这阳春三月的景色,总是那般清新迷人。

君臣一行人正走着,看见一群樵夫唱着歌迎面走来:

“凤非乏兮麟非无,但嗟世治有隆污;龙兴云出虎生风,世人漫惜寻贤路。

君不见耕莘野夫,心乐尧舜与黎锄;不遇成汤三使聘,怀抱经纶学左徒。

又不见夫傅子,萧萧笠甘寒楚;当年不见高宗梦,霖雨终身藏版土。

古来贤达辱而荣,岂特吾人终水浒?且横牧笛歌清昼,漫叱黎牛耕白云。

王侯富贵斜晖下,仰天一笑俟明君。”

文王和众文武骑在马上,听闻这歌声十分奇特,心想其中必定有大贤,于是命辛甲前去邀请这位贤者相见。辛甲领命,拍马赶到那群樵夫面前,说道:“你们当中可有贤者?请出来与我家大王相见。” 樵夫们放下担子,纷纷表示他们之中并无贤者。

不一会儿,文王骑马赶到。辛甲回禀道:“他们当中没有贤士。” 文王却说:“听这歌声韵律清新奇妙,怎会没有贤士呢?” 这时,有一个樵夫站出来说:“这歌不是我们所作。往前十里,有个地方叫磻溪,溪中有一位老叟,他从早到晚都在那里垂钓。我们打柴回来,常在磻溪稍作歇息,早晚都能听到他唱这首歌。听得多了,大家也就随口能唱了。我们不知道大王驾到,未能及时回避,实在是子民的罪过。” 文王听后,说道:“既然没有贤士,你们暂且退下吧。” 众人便离开了。文王骑在马上,心里一直思索着这歌声。又走了一段路,他与文武官员们举杯畅饮,兴致盎然。此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景色宜人。正走着,只见一个人挑着一担柴,一边走一边唱歌:“春水悠悠春草奇,金鱼未遇隐磻溪;世人不识高贤志,只作溪边老钓矶。”

文王听到这歌声,不禁感叹道:“这里面一定有大贤。” 散宜生骑在马上,看着那个挑柴的人,觉得他很像曾经打死王相的武吉,便说道:“主公,方才唱歌的那个人,很像武吉。” 文王却反驳道:“大夫此言差矣!武吉已投身万丈深潭而死。此前我推演先天数,怎会有武吉还活着的道理?”

散宜生仔细辨认,确定那人就是武吉,于是命辛免:“你去看看,是不是武吉,把他带过来。” 辛免策马向前,武吉见是文王的车驾,躲避不及,只好放下柴担,跪在地上。辛免一看,果然是武吉,便回去向文王启奏:“确实是武吉。”

文王听后,满脸通红,大声怒斥:“匹夫!怎敢如此欺瞒我!” 随后对散宜生说:“大夫,如此狡猾之民,必须加重审问。他杀伤他人,却企图逃避重罪,其罪与杀人无异。若让武吉逃脱,那我的‘先天数’岂不是出现差错,以后还如何取信于人?”

武吉哭着跪在地上,奏道:“我本是守法奉公的百姓,不敢狂妄悖逆。只因误伤人命,便去请教一位老叟。离此地三里,有个地方叫磻溪,那老叟是东海许州人,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他让我拜他为师,还叫我回家挖一个坑,让我睡在里面,用草盖住身体,头前点一盏灯,脚后也点一盏灯,在草上撒一把米。他说睡到天明,以后只管去打柴,便不会再有麻烦。千岁爷,蝼蚁尚且贪生,何况是人,怎会不惜性命呢?”

这时,散宜生在马上欠身祝贺道:“恭喜大王!武吉刚才提到‘此人道号飞熊’,正应了当年建造灵台时的梦兆。昔日商高宗夜梦飞熊,而后得到傅说;今日大王梦飞熊,应当得到姜子牙。如今大王出来游玩,恰逢求贤的好时机。希望大王赦免武吉无罪,让武吉到前面的树林中去请贤士相见。”

武吉连忙叩头谢恩,随后飞奔着向树林中跑去。且说文王君臣一行人即将到达树林前,他们不敢惊动贤士,在离树林还有数箭之地时,文王便下马,与散宜生一同步行进入树林。

武吉匆忙跑进树林,却不见师父姜子牙的踪影,心中十分慌张。此时文王也走进了树林,散宜生问道:“贤士在吗?” 武吉回答:“刚才还在这里,这会儿却不见了。” 文王又问:“贤士还有别的住处吗?” 武吉说:“前面有一间草舍。”

武吉带着文王一行人来到草舍门口,文王伸手轻轻抚摸着门,生怕太过鲁莽。这时,里面走出一个小童打开门。文王面带微笑,轻声问道:“老师在吗?” 小童回答:“不在,和道友出去闲游了。” 文王接着问:“什么时候回来?” 小童说:“不一定,或许马上就回来,或许一两天,也或许三五天。我师父行踪不定,遇到山水佳处,或是碰到师友,便会一起谈玄论道,所以没有固定的归期。”

散宜生在一旁说道:“臣启奏主公,求贤聘能,礼数应当虔诚。今日我们来意不够诚恳,所以贤士才会远避。上古时期,神农拜见长桑,轩辕拜见老彭,黄帝拜见风后,汤王拜见伊尹,都必定先沐浴斋戒,选择吉日去迎聘,这才是敬重贤才的礼节。主公暂且请回,等准备周全再来。” 文王听后,说道:“大夫所言极是。” 于是命武吉跟随车驾一同回朝。

文王走到溪边,只见这里景色奇特,林木幽深空旷,不由得诗兴大发,作诗一首:

“宰割山河布远猷,大贤抱负可同谋;此来不见垂竿钓,天下人愁几日休。”

又看到在绿阴之下,坐石之旁,鱼竿飘在水面,却不见姜子牙,心中十分郁闷,又吟道:

“求贤远出到溪头,不见贤人只见钓,一竹青丝垂绿柳,满江红日水空流。”

文王心中留恋不舍,散宜生再三恳请,文王才随众文武回朝。傍晚时分,回到西岐,来到殿廷。文王传旨:“令百官都不必各自回府,都在殿廷斋戒住宿三日,一同去迎请大贤。”

大将军南宫适进谏道:“磻溪的垂钓老叟,恐怕只是徒有虚名。大王还不知他是否真有才能,却要用隆重的礼节去迎请。倘若他名不副实,不过是白费主公一片真诚,反倒被一个粗俗之人愚弄。依臣之见,主公不必如此费心。待臣明日亲自去把他请来,如果他真有才华,与名声相符,主公再以隆重礼节相待也不迟。若只是虚名,直接斥责不用便是,又何必让主公斋戒之后再去请见呢?”

散宜生在一旁严厉地说道:“将军,此事不能这么说。如今天下动荡,四海沸腾,贤人君子大多隐居在山谷之中。如今飞熊应兆,这是上天垂示的迹象,特意赐下大贤来辅佐我朝基业,这是西岐的福气。此时正应当学习古人求贤的态度,打破资格限制的旧习,怎能像如今这样,指望贤人主动出来自荐呢?将军切不可再说这样的话,以免让诸位大臣心生懈怠。”文王听后,十分高兴,说道:“大夫所言,正合我意。” 于是百官都在殿廷斋戒住宿三日,之后再去聘请姜子牙。后人有诗赞曰:

“西岐城中鼓乐喧,文王聘请太公贤;周家从此皇基固,九五为尊八百年。”

文王听从散宜生的建议,斋戒住宿三日。到了第四日,沐浴更衣,极其虔诚。文王端坐在銮舆之中,让人扛着聘礼,车马排列成行,前往磻溪,去迎接姜子牙。同时,文王封武吉为武德将军。一路上,笙簧齐奏,队伍浩浩荡荡地出了西岐城,不知惊动了多少百姓,大家纷纷扶老携幼,前来观看迎请贤人的盛况。只见:

屈分五彩,戈戟锵锵,笙簧拂道,如鹤泪鸾鸣,画鼓咚咚一似雷声滚滚,对子马人人喜悦,金吾士个个欢欣。文臣在东,宽袍大袖;武将在西,贯甲披坚。毛公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荣公,五贤辅佐君主;伯达、伯适、叔夜、叔夏等,八俊相随左右。城衙中香气弥漫,郭外瑞彩结成祥瑞;圣主驾临西土,不负五凤鸣岐山的吉兆。万民共享太平盛世,宇宙间呈现出八百年的和乐景象;飞熊预兆着周室的兴起,引得文王前来聘请大贤。

文王带领文武官员出了城,径直前往磻溪。走了三十五里,早早来到那片树林之下。文王传旨:“士卒们暂时在林下驻扎,不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贤士。” 文王下马,与散宜生一同步行走进树林。只见姜子牙背对着坐在溪边,文王悄悄走到他身后,静静地站在那里。姜子牙早已知道文王驾到,故意作歌道:

“西风起兮自云飞,岁已暮兮将焉依?五凤鸣兮真主现,垂钩竿兮知我稀。”

姜子牙作完歌,文王开口问道:“贤士,您在这里过得快乐吗?” 姜子牙回过头,看到文王,急忙放下鱼竿,侧身伏地,叩拜说道:“子民不知道大王驾到,没能及时迎接侍候,希望贤王能饶恕我的罪过。” 文王赶忙伸手扶住姜子牙,说道:“我长久以来就倾慕先生,之前前来拜访未能相遇。我知道自己礼数不周,今日特地斋戒,诚心前来拜谒。能够见到先生的尊容,实在是我的幸运。” 接着,文王让散宜生扶起贤士,姜子牙这才躬身站起。

文王满脸笑容,拉着姜子牙来到茅舍之中,姜子牙再次下拜,文王也回以一拜。文王说道:“我一直敬仰先生的高明,却始终未能相见。今日有幸见到先生的风采,聆听先生的教诲,这实在是我三生修来的福气。” 姜子牙回拜说道:“我不过是个老朽之人,才疏学浅,实在担当不起您的垂询。论文,我不足以安邦定国;论武,我不足以平定天下。承蒙贤王屈尊前来,实在是让您的车驾蒙羞,辜负了您的圣意。”

散宜生在一旁说道:“先生不必太过谦逊。我家君臣沐浴斋戒,满怀诚意,特意前来聘请先生。如今天下动荡,局势刚稍有平定又陷入混乱。当今的天子疏远贤能,亲近奸佞,沉溺于酒色,残暴地虐待百姓,诸侯纷纷叛乱,民不聊生。我家主公日夜忧心,难以安睡。他长久以来仰慕先生的大德,特地来到这磻溪,诚心聘请。先生若不嫌弃,与我们一同辅佐明主,那将是我家主公的大幸,也是天下百姓的大幸。先生何苦隐藏胸中的奇谋,忍心看着百姓深陷苦难之中?为何不施展您的才能,拯救这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让他们过上太平日子?这是先生您普济天下的大德,是世间少有的仁义之举啊。”

散宜生说着,将聘礼一一摆开。姜子牙看了,赶忙让童儿把聘礼收下。散宜生又把銮舆推到姜子牙面前,请他登上銮舆。姜子牙跪地说道:“老臣承蒙大王的厚恩,以如此大礼相聘,我已经感激不尽,怎么敢乘坐銮舆呢?这实在是超越名分的举动,我绝对不敢。” 文王说道:“我事先准备好这銮舆,就是特意来迎接先生的。先生一定要乘坐,这样才不辜负我的一番心意。”

姜子牙再三推辞,坚决不肯乘坐。散宜生见姜子牙心意坚决,便对文王说:“既然贤者不愿乘坐銮舆,希望主公能依从贤者的请求。可以把大王的逍遥马牵来,请贤者乘坐,主公您乘坐銮舆。” 文王说:“要是这样的话,就有负我这几日的虔诚之心了。” 双方又推辞了几次,最终文王乘坐銮舆,姜子牙骑着马。一路上,欢声笑语,人欢马叫,场面十分壮观。当时正值吉祥喜庆的时辰,姜子牙前来的时候,已经八十岁了。有诗感叹道:

“渭水磻溪头一钓竿,鬓霜皎皎白于纨;胸横星斗冲霄汉,气吐虹霓扫日寒。

养老来归西伯宇,避危拚弃旧王冠;自从梦入飞熊后,八百余年享奠安。”

话说文王聘请姜子牙进入西岐,百姓们纷纷前来围观,个个欢欣喜悦。姜子牙来到朝门下马,文王登上大殿,姜子牙朝拜完毕,文王封姜子牙为右灵台丞相,姜子牙谢恩。随后在偏殿设宴,百官相互祝贺,举杯畅饮。此时君臣得以相互辅佐,犹如龙虎有了依靠。姜子牙担任丞相后,治理有方,安抚百姓也有良策,事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西岐开始建造丞相府。

这时,有消息传到五关,泛水关的首将韩荣,写了奏疏送往朝歌,报告姜尚担任了周国的丞相一事。不知姜子牙日后还会有怎样的经历?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