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一○五回 茅焦解衣谏秦王 李牧坚壁却桓齮

话说秦国大夫陈忠死后,前来进谏的大臣接连不断,秦王嬴政总是将他们诛杀,把尸体陈列在宫阙之下。前前后后一共诛杀了二十七人,尸体堆积如山。当时,齐王建前来秦国朝见,赵悼襄王也一同抵达,众人在咸阳宫设宴欢聚。然而,当他们看到宫阙下的死尸,询问缘由后,无不暗自叹息,私下议论秦王的不孝。

此时,沧州人茅焦恰好游历到咸阳,住在旅店里。同屋的人偶然谈及此事,茅焦愤怒地说:“儿子囚禁母亲,这简直是天地颠倒啊!” 他让旅店主人准备热水,说道:“我要沐浴,明天一早去宫门向秦王进谏。” 同屋的人笑着说:“那二十七个人,可都是秦王平日里亲近信任的大臣,他们进言都不被听从,转眼间就丢了性命,难道还缺你一个平民百姓吗?” 茅焦说:“如果进谏的人到二十七人就停止了,那秦王可能就真的不会再听了;但要是二十七人之后还有人继续进谏,秦王听不听可就不一定了。” 同屋的人都笑话他愚蠢。

第二天清晨五更,茅焦向旅店主人要了饭,饱餐一顿。主人拉着他的衣服劝阻,茅焦挣脱衣服就离开了。一同住宿的人料想他必死无疑,便商量着瓜分他的衣物行囊。

茅焦来到宫阙之下,伏在尸体上大声呼喊:“我是齐国的客人茅焦,希望向大王进谏!” 秦王派内侍出来询问:“客人要进谏的是什么事?该不会是和王太后的事有关吧?” 茅焦说:“我正是为此事而来。” 内侍回去报告说:“客人果然是为太后的事来进谏的。” 秦王说:“你可以指着宫阙下堆积的尸体告诉他。” 内侍对茅焦说:“客人没看到宫阙下累累的死尸吗?为何如此不怕死!” 茅焦说:“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降临到人间就是正直的人。如今已经死了二十七人,还缺一个,我来就是为了凑齐这个数。古代的圣贤哪个不死,我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内侍再次回去报告。

秦王大怒道:“这狂妄之徒故意触犯我的禁令!” 他对左右侍从说:“在庭院里架起大锅烧开水,把他活活煮了。他怎么能在宫阙下留下全尸,凑齐那二十七人的数呢?” 于是,秦王手按宝剑坐在那里,龙眉倒竖,口中唾沫横飞,怒气冲冲,难以遏制,连声呼喊:“把这狂妄之徒叫来受烹刑!” 内侍前去召唤茅焦,茅焦故意慢慢地迈着小步,不肯快走。内侍催促他赶紧走,茅焦说:“我见到大王就会死了!让我多缓一会儿又有什么害处呢?” 内侍可怜他,便搀扶着他向前走去。

茅焦走到台阶下,再次叩拜后上奏说:“我听说:‘活着的人不忌讳谈论死亡,拥有国家的人不忌讳谈论亡国;忌讳亡国的人无法让国家长存,忌讳死亡的人无法存活。’生死存亡的大计,是英明的君主所关注的。不知道大王是否愿意听听呢?” 秦王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问道:“你有什么计策,可以试着说一说。” 茅焦回答说:“忠臣不会进献阿谀奉承的话,英明的君主不会做出狂妄荒谬的行为。君主有荒谬的行为而臣子不进言,这是臣子辜负了君主;臣子有忠诚的言论而君主不听从,这是君主辜负了臣子。大王有违背天理的荒谬行为,却不自知,我有逆耳的忠言,而大王又不想听,我担心秦国从此就危险了。”

秦王听后,惊恐了许久,脸色愈发缓和,说道:“你所说的是什么事?我愿意听听。” 茅焦说:“大王如今不把统一天下的大业放在心上吗?” 秦王说:“当然放在心上。” 茅焦说:“当今天下之所以尊崇秦国,不仅仅是因为秦国的威力,还因为大王是天下的雄主,忠臣烈士都聚集在秦国朝廷。如今大王车裂假父嫪毐,有不仁之心;用袋子摔死两个弟弟,有不友爱之名;把母亲迁到棫阳宫,有不孝之行;诛杀进谏的大臣,将尸体陈列在宫阙之下,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统治。以统一天下为目标,却做出这样的行为,如何能让天下人信服呢?从前舜尽心侍奉顽劣的母亲,最终被提拔为帝王;夏桀杀死龙逢,商纣杀害比干,导致天下人背叛。我自知必死无疑,只是担心我死后,就再没有人能继那二十七人之后,继续向大王进言了。到那时,怨恨和诽谤日益高涨,忠臣谋士都不敢说话,朝廷内外离心离德,诸侯将会反叛。可惜啊,秦国即将成就的帝业,就要毁在大王手中了。我的话说完了,请让我受烹刑吧!” 于是,茅焦站起身来,解开衣服,朝着大锅走去。

秦王急忙走下殿来,左手扶住茅焦,右手挥手让左右侍从说:“把大锅撤掉!” 茅焦说:“大王已经张贴告示拒绝进谏,不烹杀我,就无法树立威信。” 秦王又命令左右侍从收起告示。接着,他让内侍给茅焦穿上衣服,请他坐下,道歉说:“之前进谏的人,只是数落我的罪过,却没有清楚地说明生死存亡的大计。上天派先生来开启我的心智,我怎敢不恭敬地听从呢!” 茅焦再次叩拜后说:“大王既然愿意听从我的话,请赶紧准备车驾,去迎接太后;宫阙下的尸体,都是忠臣的尸骨,恳请大王赐以安葬!”秦王立即命令司里,收殓二十七人的尸体,准备好棺木,一同埋葬在龙首山,并立碑称为 “会忠墓”。当天,秦王亲自驾车,前往迎接太后,还让茅焦为他驾车,朝着雍州进发。南屏先生读史诗写道:

二十七人尸累累,解衣趋镬有茅焦;

命中不死终须活,落得忠名万古标。

车驾即将到达棫阳宫时,秦王先派使者前去通报。秦王跪着前行,见到太后后,叩头大哭,太后也泪流不止。秦王带着茅焦拜见太后,指着茅焦说:“这就是我的颖考叔啊。” 当晚,秦王就在棫阳宫留宿。第二天,秦王请太后登上辇车前行,自己跟在后面,千乘万骑簇拥着,浩浩荡荡。路上围观的人无不称赞秦王的孝道。回到咸阳后,秦王在甘泉宫设宴,母子二人欢乐畅饮。太后另外设宴款待茅焦,感谢他说:“能让我们母子再次相聚,都是茅先生的功劳啊。” 秦王于是任命茅焦为太傅,封上卿爵位。

秦王又担心吕不韦再次与宫廷有往来,便将他遣出都城,让他回到河南的封国居住。各国听说文信侯吕不韦回到封国,纷纷派使者前去问安,都争着聘请他,想让他担任相国,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秦王担心吕不韦被其他国家任用,成为秦国的祸害,于是亲自写了一封信赐给吕不韦,大致内容如下:

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却能封户十万?你与秦国有什么亲属关系,却号称尚父?秦国对你的恩赐已经够丰厚了!嫪毐的叛乱,是由你引发的,我不忍心杀你,让你回到封国。你不但不后悔自己的过错,还与诸侯的使者往来,这可不是我宽容你的本意。你带着家属迁徙到蜀郡,以郫地的一座城作为你养老的地方。

吕不韦接到信读完后,愤怒地说:“我倾家荡产扶持先王,功劳谁能比得上我?太后先与我在一起而后怀孕,当今秦王是我所生,谁比我更亲近?秦王为何如此辜负我!” 过了一会儿,他又叹息道:“我本是商人之子,用阴谋介入他国之事,与他人的妻子有染,杀害他国的君主,灭掉他国的祭祀,上天怎么会容忍我呢?如今死已经晚了!” 于是,他在酒里下了毒,服毒自尽。门下那些平日里受他恩惠的宾客,一起偷偷地用车载着他的尸体,将他偷葬在北邙山下,与他的妻子合葬。如今北邙道西边有一座大坟墓,民间传说是吕母冢,这是宾客们忌讳说出吕不韦埋葬的地方。

秦王听说吕不韦已经死了,却找不到他的尸体,于是将他的宾客全部驱逐。接着,秦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搜捕,凡是其他地方的游客,不许留在咸阳,已经做官的削去官职,三天之内都要驱逐出境,容留他们的人家,一同治罪。

有个楚国上蔡人叫李斯,是着名贤士荀卿的弟子,学识渊博,此前游历到秦国,在吕不韦门下做舍人。吕不韦向秦王举荐他的才能,秦王任命他为客卿。如今逐客令下达,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已经被司里赶出咸阳城外。李斯在途中写了一篇表章,假称是机密之事,让邮差传递给秦王。表章大致内容如下:

我听说:“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拣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君王不拒绝众多百姓,所以能成就他的德行。” 从前秦穆公称霸时,从西戎得到繇余,从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寻求到丕豹、公孙枝;秦孝公任用商鞅,制定了秦国的法律;秦惠王任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秦昭王任用范雎,获得了兼并六国的谋略。这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成就了功业,客卿又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大王如果一定要驱逐客卿,客卿将会离开秦国为敌国所用,到那时,想要找到为秦国效忠出谋划策的人,可就难了。

秦王看了他的信后,恍然大悟,于是废除了逐客令,派人驾车疾驰去追赶李斯,在骊山脚下追上了他。李斯于是回到咸阳,秦王恢复了他的官职,像从前一样任用他。

李斯趁机劝说秦王:“从前秦穆公称霸的时候,诸侯众多,周朝的德望尚未衰落,所以还不能实行兼并的策略。从秦孝公以来,周王室衰微,诸侯相互兼并,只剩下六国。秦国役使诸侯,已经不止一代了。凭借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扫荡六国,就像拂去灶台上的灰尘一样容易。如今不趁着这个时候急切地谋求功业,却坐等诸侯再次强大,重新相聚合纵,到那时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秦王问:“我想要吞并六国,该用什么计策呢?” 李斯说:“韩国离秦国近且弱小,请先攻打韩国,以此震慑其他各国。” 秦王听从了他的计策,任命内史腾为将领,率领十万大军攻打韩国。

当时,韩桓惠王已经去世,太子安即位。有个公子叫韩非,擅长刑名法律之学,看到韩国日益削弱,多次上书给韩王安,韩王却不采纳他的建议。等到秦国出兵攻打韩国,韩王十分害怕。韩非自认为有才能,想要在秦国得到任用,于是向韩王请求,愿意作为使者前往秦国,以谋求停战。韩王同意了。公子非西行去见秦王,说韩王愿意献出土地,成为秦国东边的属国。秦王十分高兴。韩非趁机劝说秦王:“我有计策可以打破天下的合纵联盟,实现秦国兼并六国的谋略。大王采用我的计策,如果赵国不被攻克,韩国不灭亡,楚国、魏国不称臣,齐国、燕国不归附,我愿意献上我的头颅,在全国巡行示众,作为对不忠臣子的惩戒。” 接着,他献上自己所着的《说难》《孤愤》《五蠹》《说林》等书,一共有五十多万字。秦王读了之后,认为非常好,想要任用他为客卿,与他商议国事。

李斯嫉妒韩非的才能,在秦王面前诋毁他说:“诸侯的公子,都亲近自己的国家,怎么会为别人所用呢?秦国攻打韩国,韩王危急之下派韩非来到秦国,怎么能知道这不是像苏秦那样的反间计呢?韩非不能被任用。” 秦王问:“那把他赶走怎么样?” 李斯说:“从前魏公子无忌、赵公子平原君,都曾留在秦国,秦国不任用他们,放他们回国,最终都成为秦国的祸患。韩非有才能,不如杀了他,以削弱韩国的力量。” 秦王于是将韩非囚禁在云阳,准备杀了他。

韩非说:“我有什么罪?” 狱吏说:“一个巢穴里容不下两只雄鸟。在当今这个时代,有才能的人不是被任用就是被诛杀,何必问有罪无罪呢?” 韩非于是慷慨地赋诗道:

《说》果难,《愤》何已?《五蠹》未除,《说林》何取!膏以香消,麝以脐死。

当天夜里,韩非用冠缨勒住自己的喉咙自杀了。韩王听说韩非死了,更加害怕,请求将韩国国内附,向秦国称臣。秦王于是诏令内史腾停止进军。

一天,秦王与李斯商议事情,夸赞韩非的才能,可惜他已经死了。李斯于是进言说:“我举荐一个人,名叫尉缭,是大梁人,精通兵法,他的才能胜过韩非十倍。” 秦王问:“这个人在哪里?” 李斯说:“如今在咸阳。不过这个人非常自负,不能用对待臣子的礼节让他屈服。” 秦王于是用宾客的礼节召见尉缭。

尉缭见到秦王,只是拱手作揖,并不下拜。秦王回礼,让他坐在上座,称呼他为先生。尉缭于是进言说:“那些诸侯国对于强大的秦国来说,就如同郡县一般,分散开来就容易消灭,联合起来就难以攻打。三晋联合起来,智伯就灭亡了;五国联合起来,齐湣王就逃跑了。大王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 秦王问:“想要让他们分散而不再联合,先生有什么计策?” 尉缭回答说:“如今各国的大计,都由那些权臣决定,而权臣哪里都尽忠尽智呢,不过是想多得到财物来享乐罢了。大王不要吝惜府库里的财物,用丰厚的财物贿赂他们的权臣,扰乱他们的谋略,不过损失三十万金,就可以让诸侯全部归服。”

秦王非常高兴,尊尉缭为上宾,与他行平等的礼节,衣服饮食都与自己相同,还时常到他的住处拜访,长跪请教。尉缭说:“我仔细观察秦王的为人,高鼻梁,长眼睛,胸部像鹘鸟,声音像豺狼,心中怀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残忍刻薄,缺少恩情,用人的时候轻易向人屈尊,不用人的时候也轻易抛弃人。如今天下尚未统一,所以他不惜向平民屈身;如果他得志了,天下人都将成为他的鱼肉!” 一天晚上,尉缭不辞而别。馆吏急忙报告秦王。秦王如同失去了手臂一样着急,派出轻便的马车四处追赶,把尉缭追了回来,与他立誓,任命他为太尉,主管军事。尉缭的弟子们也都被任命为大夫。于是,秦王大量拿出内库的金钱,分别派遣宾客使者,奔走于各国,看到那些受宠掌权的大臣,就用丰厚的财物贿赂他们,刺探各国的国情。

秦王又向尉缭询问兼并六国的先后顺序。尉缭说:“韩国实力弱小,容易攻打,应该先拿它开刀;其次就是赵国和魏国。三晋被消灭后,就可以挥兵攻打楚国。楚国灭亡,燕国和齐国又能逃往何处呢?” 秦王说:“韩国已经称藩,而赵王曾在咸阳宫与我欢饮,我们没有攻打赵国的理由,这可怎么办?” 尉缭说:“赵国地域广阔,兵力强盛,而且有韩国和魏国作为助力,不能一下子就将其消灭。韩国已经归附称藩,赵国就失去了一半的援助。大王要是担心攻打赵国师出无名,不妨先对魏国用兵。赵王有个宠臣叫郭开,贪得无厌。我派弟子王敖去劝说魏王,让他贿赂郭开,向赵王求救。赵国必定出兵,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借口,转而攻打赵国。” 秦王说:“好主意!” 于是命令大将桓齮率领十万大军,出函谷关,对外宣称要攻打魏国。同时,派遣尉缭的弟子王敖前往魏国,并交给他五万斤黄金,任凭他支配使用。

王敖来到魏国,对魏王说:“三晋之所以能够对抗强大的秦国,是因为它们像唇齿一样相互庇护。如今韩国已经割地称藩,赵王也亲自前往咸阳,与秦王欢饮。韩、赵两国相继归附秦国,一旦秦兵攻打魏国,魏国就危险了。大王为何不割让邺城贿赂赵国,向赵国求救呢?赵国要是出兵守卫邺城,那就等于赵国代替魏国防守了。” 魏王问:“先生认为一定能说服赵王吗?” 王敖假称说:“赵国掌权的是郭开,我与他一向交好,自然能够说服他。” 魏王听从了他的建议,把邺郡三城的地界图以及国书交给王敖,让他前往赵国求救。王敖先用三千斤黄金结交郭开,然后才提及三城之事。郭开收受了魏国的贿赂,便对赵悼襄王说:“秦国攻打魏国,是想要吞并魏国;魏国灭亡,就会轮到赵国。如今魏国割让邺郡三城求救,大王应该答应。” 赵悼襄王于是派扈辄率领五万大军,前往接收那三城。秦王随即命令桓齮进兵攻打邺城。扈辄出兵抵抗,双方在东崮山展开大战。扈辄战败,桓齮乘胜追击,一举攻克邺城,接连攻破九座城池。扈辄的军队退守宜安,派人向赵王告急。

赵王召集群臣共同商议对策,众人都说:“当年只有廉颇能够抵御秦兵,庞氏、乐氏也都是良将。如今庞暖已死,乐氏家族也没有可用之人。只有廉颇还在魏国,为何不把他召回来呢?” 郭开与廉颇有仇,担心他再次被任用,便在赵王面前进谗言说:“廉将军年近七十,体力已经衰退。况且之前他与乐乘有矛盾,如果把他召回来却不任用,只会增加他的怨恨。大王不妨先派人去观察一下,倘若他还没衰老,再召他回来也不迟。” 赵王听信了他的话,派内侍唐玖带着一副名贵的猊皮铠甲和四匹良马去慰问廉颇,顺便观察他的身体状况。郭开私下把唐玖邀请到家中,设酒为他饯行,并拿出二十镒黄金作为礼物。唐玖惊讶于礼物如此丰厚,推辞说自己无功不敢接受。郭开说:“有件事要麻烦您,您一定要收下这些金子,我才敢开口。” 唐玖收下黄金后,问道:“郭大夫有什么吩咐?” 郭开说:“廉将军与我向来不合。您这次去,如果他体力确实衰退,那自然不用说;万一他还健壮,也请您添上几句,就说他老迈不堪,这样赵王肯定不会再召他回来,这就是您的一番好意了。” 唐玖领命,前往魏国见到了廉颇,传达了赵王的旨意。廉颇问:“秦兵现在进犯赵国了吗?” 唐玖说:“将军怎么会这么问?” 廉颇说:“我在魏国数年,赵王没有只言片语提及我。如今突然赐给我名贵铠甲和良马,肯定是有要用我的地方,所以我才这么猜测。” 唐玖说:“将军不怨恨赵王吗?” 廉颇说:“我日夜都想着为赵国效力,怎么敢怨恨赵王呢?” 于是留下唐玖一起吃饭,故意在他面前展示自己的体力。廉颇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几斤肉,狼吞虎咽,吃得饱饱的。接着披上赵王所赐的铠甲,一跃上马,疾驰如飞,还在马上舞动长戟数回。然后跳下马,对唐玖说:“我与年轻时相比如何?麻烦您多向赵王拜上,我还想用余年报效赵国!” 唐玖明明看到廉颇精神矍铄,身体强壮,但因为私下收受了郭开的贿赂,回到邯郸后,对赵王说:“廉将军虽然年老,还能吃肉吃饭,但患有脾疾。我和他坐在一起,一会儿的工夫,他就上了三次厕所。” 赵王叹息道:“战场上怎么能频繁上厕所呢?廉颇果然老了!” 于是不再召回廉颇,只是增派军队去援助扈辄。(这一年是赵悼襄王九年,秦王政十一年。)后来楚王听说廉颇在魏国,派人去召他。廉颇又前往楚国担任楚将,但因为觉得楚兵不如赵兵,最终郁郁不得志而死。真是可悲啊!史臣为此赋诗:

老成名将说廉颇,遗矢谗言奈若何?

请看吴亡宰嚭死,郭开何事取金多!

当时王敖还在赵国,他对郭开说:“您不担心赵国灭亡吗?为什么不劝大王召回廉颇呢?” 郭开说:“赵国的存亡,那是国家大事。可廉颇是我的仇人,怎么能让他再回到赵国呢?” 王敖知道他没有为国家着想的心思,便进一步试探说:“万一赵国灭亡,您打算去哪里呢?” 郭开说:“我会在齐国和楚国之间,选择一个国家去投靠。” 王敖说:“秦国大有吞并天下的气势,齐国和楚国就如同赵国和魏国一样。为您考虑,不如投靠秦国。秦王胸怀宽广,能够屈尊礼贤下士,对人包容。” 郭开说:“您是魏国人,怎么对秦王了解得这么透彻呢?” 王敖说:“我的老师尉缭子,现在是秦国的太尉,我也在秦国担任大夫。秦王知道您能左右赵国的权力,所以让我来与您交好。这些黄金,实际上是秦王送给您的。如果赵国灭亡,您去秦国,秦王肯定会授予您上卿之位。赵国的良田美宅,您想要什么都可以。” 郭开说:“您如果真的肯推荐我,以后有什么吩咐,我一定照办。” 王敖又拿出七千斤黄金交给郭开,说:“秦王托付我用一万斤黄金结交赵国的将相,现在我把这些都交给您,以后有事情,还得麻烦您。” 郭开十分高兴,说:“我接受秦王这么丰厚的馈赠,如果不用心报答,就不是人了。” 王敖于是辞别郭开回到秦国,把剩下的四万斤黄金交给秦王复命,说:“我用一万斤黄金搞定了郭开,用一个郭开搞定了赵国。” 秦王得知赵国不任用廉颇,便更加催促桓齮进兵。赵悼襄王忧虑恐惧,一病不起,最终去世。

赵悼襄王的嫡子名叫嘉。赵国有个善于歌舞的女娼,深得悼襄王喜爱,被留在宫中,还为他生下儿子,取名为迁。悼襄王宠爱这个女娼,爱屋及乌,便废掉嫡子嘉,立庶子迁为太子,让郭开担任太傅。迁向来不喜欢学习,郭开又引导他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事,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悼襄王去世后,郭开拥戴太子迁即位,封公子嘉三百户食邑,把他留在国内。郭开担任相国,掌握大权。桓齮趁着赵国国丧,在宜安袭击并攻破赵军,斩杀扈辄,杀死十万多人,进逼邯郸。赵王迁在做太子时,就听闻代郡太守李牧的才能,于是派人乘坐驿站的快车,带着大将军印去征召李牧。李牧在代郡,有精选的战车一千五百辆,精选的骑兵一万三千人,精兵五万多人。他留下三百辆战车、三千骑兵、一万士兵守卫代郡,其余的都带在身边,驻扎在邯郸城外,然后单身进城拜见赵王。赵王询问他退敌的策略。李牧上奏说:“秦国凭借多次胜利的威势,锋芒锐利,不容易挫败。希望大王能给我随机应变的权力,不要拘泥于常规法令,我才敢接受任命。” 赵王答应了他。赵王又问:“代郡的士兵能作战吗?” 李牧说:“用来作战不够,但防守绰绰有余。” 赵王说:“现在把国内的精锐部队都算上,还有十万,让赵葱、颜聚各率领五万人,听您指挥。” 李牧领命出征,在肥累扎营,修筑壁垒,坚守不战。他每天杀牛犒劳士兵,让士兵们分组比赛射箭。士兵们每天都能得到赏赐,都主动请求出战,李牧始终不答应。桓齮说:“当年廉颇用坚守壁垒的方法抗拒王龁,如今李牧也用这个计策。” 于是分一半兵力,去袭击甘泉市。赵葱请求救援。李牧说:“他们进攻,我们就去救援,这是被敌人牵着鼻子走,是兵家大忌。不如去攻打他们的营地。他们正在甘泉市作战,营地必定空虚,而且他们见我们长期坚守壁垒,没有作战准备。如果我们能攻破他们的营地,桓齮的士气就会受挫。” 于是分兵三路,趁夜袭击秦营。秦营中没想到赵兵会突然到来,顿时大乱,被杀死有名的牙将十多人,士兵伤亡无数。败兵逃到甘泉市,向桓齮报告。桓齮大怒,率领全部兵力前来迎战。李牧张开两翼等待,代郡的士兵奋勇当先。双方激战正酣时,李牧的左右两翼一起进攻,桓齮抵挡不住,大败而逃,回到咸阳。赵王因为李牧退敌有功,说:“李牧就是我的白起啊!” 也封他为武安君,赐食邑万户。秦王政对桓齮兵败十分恼怒,将他废为平民。又派大将王翦、杨端和各率军队分路攻打赵国。不知这场战争胜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