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书生们的故事 > 第13章 红玉 龙 林四娘

书生们的故事 第13章 红玉 龙 林四娘

作者:一块儿咸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7 03:30:34 来源:书海阁

1.红玉

红玉与冯相如的传奇故事在广平,有一位冯翁,他有个儿子叫冯相如,父子二人都是秀才。冯翁年近六旬,为人刚正耿直,然而家境却十分贫寒,家中常常一贫如洗。在过去的几年间,冯翁的老伴和儿媳又相继离世,家中所有的家务便只能由他一人承担。一天夜里,月色如水,冯相如坐在院子里赏月。忽然,他瞧见东邻的女子从墙头上探出头来向这边张望。冯相如定睛一看,只见这女子容貌绝美,那灵动的眼眸仿佛藏着星辰。他走近墙边,女子对他微微一笑,他向女子招手示意,女子既不立刻过来,也没有离开。冯相如再三恳请,女子这才搬来梯子,翻过墙来,二人就此共度良宵。冯相如询问女子的姓名,女子轻声说道:“我是邻家的女子,名叫红玉。” 冯相如对她一见钟情,与她许下长相厮守的诺言,红玉也欣然答应。从那以后,两人夜夜相会,这般甜蜜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左右。一晚,冯翁夜里起身,无意间听到屋内传来女子的欢声笑语。他悄悄窥探,发现了红玉,顿时怒不可遏,大声唤冯相如出来,责骂道:“你这畜生,究竟在做什么!咱们家如此落魄,你不思刻苦读书,竟学起这等轻浮放荡之事!若是被人知晓,不仅败坏你的德行,还会折损你的寿命!” 冯相如赶忙跪地,诚恳认错,哭着表示自己已经知道悔改。冯翁又怒叱红玉:“你这女子,不守闺阁戒条,既自甘堕落,还来败坏我儿子的名声。倘若此事一旦传开,岂止是给我家蒙羞!” 骂完,冯翁气呼呼地回屋睡觉去了。红玉泪流满面,伤心地说道:“被你父亲这般责骂,我实在羞愧难当!看来我们二人的缘分已尽。” 冯相如却说道:“父亲在世,我不能擅自做主。你若对我有情,咱们不妨暂且忍耐,继续在一起。” 然而,红玉言辞坚决,心意已决。冯相如忍不住流下眼泪,红玉见状,赶忙安慰他:“我与你既无媒妁之言,又无父母之命,这般翻墙私会,怎能白头偕老?不过,我知晓有一处佳偶,你可以去求娶。” 冯相如无奈地表示自己家境贫寒,难以成婚。红玉温柔地说:“明晚你等我,我会为你想办法。”第二天夜里,红玉果然如期而至,她拿出四十两白金送给冯相如,说道:“离此地六十里,有个吴村,村里有位卫氏女子,年方十八。只因她家中要价颇高,所以至今尚未出嫁。你若多给些聘礼,定能促成这门亲事。” 说完,她便与冯相如告别离去。冯相如找了个机会,将想要去相看卫氏女子的想法告诉了父亲,却隐瞒了红玉赠金一事。冯翁心想自己并无钱财,便打算阻止儿子。冯相如又委婉地劝说:“先去试试,若不行再作罢。” 冯翁这才点头同意。于是,冯相如借了仆人和马匹,前往吴村卫家。卫家本是普通农户,冯相如将卫翁叫到一旁,与他闲聊起来。卫翁得知冯相如出身望族,又见他仪表堂堂,气质不凡,心中对他颇为满意,只是担心他拿不出足够的聘礼。冯相如听出卫翁言辞闪烁,心中明白他的意思,便将红玉给的钱全部倒在桌上。卫翁见此,顿时喜笑颜开,赶忙请邻村的秀才从中说媒,双方写下红笺,定下婚约。冯相如进屋拜见卫母,只见屋内十分狭小,卫氏女子躲在母亲身后,微微露出面容。冯相如偷偷瞧去,只见她虽身着粗布麻衣,却难掩那明艳动人的神情,心中暗自欢喜。卫翁腾出屋子款待女婿,还说道:“公子不必亲自来迎亲。等我们为女儿稍作些衣妆,便会用轿子将她送去。” 冯相如与卫家约定好日期后,便回家了。他回家后对父亲谎称,卫家看中自家清白门第,并不在意聘礼。冯翁听后,也十分高兴。到了约定的日子,卫家果然将女儿送到冯家。冯相如的妻子勤俭持家,温柔贤淑,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十分恩爱。两年后,卫氏生下一个男孩,取名福儿。一次,正值清明,卫氏抱着福儿去上坟,途中遇到了邑绅宋氏。这宋氏曾官至御史,却因受贿被罢官,回到家乡后,依旧作威作福,欺压百姓。这天,他也上坟归来,一眼便看中了卫氏的美貌,向村人打听后,得知她是冯相如的妻子。宋氏心想冯相如不过是个贫寒书生,便打算用重金贿赂他,妄图将卫氏据为己有,于是派家人前去暗示。冯相如听闻此事,顿时怒形于色。可冷静下来后,他又深知自己势单力薄,不是宋氏的对手,只好强压怒火,佯装笑脸。回家后,他将此事告诉了父亲。冯翁听后,怒不可遏,冲出门去,对着宋氏的家人,指着天,画着地,破口大骂,将心中的愤怒一股脑儿地发泄出来。宋氏的家人吓得抱头鼠窜,狼狈逃走。宋氏得知此事后,更是恼羞成怒,竟派了几个人闯进冯家,殴打冯翁和冯相如,一时间,冯家乱作一团,犹如沸腾的油锅。卫氏听到动静,急忙将福儿扔在床上,披头散发地冲出来呼救。然而,那群人还是强行将她抢走,一阵哄闹之后,扬长而去。冯氏父子被打得遍体鳞伤,只能躺在地上呻吟,而福儿则在屋内呱呱大哭。邻居们听闻此事,都十分同情,纷纷赶来将父子俩扶到床上。过了一天,冯相如便能拄着拐杖勉强起身,而冯翁却因心中愤恨难平,拒绝进食,最终呕血而亡。冯相如悲痛欲绝,抱着儿子,决定去官府告状。他从地方一直告到督抚,四处伸冤,可终究没能讨回公道。后来,他又听闻妻子因不屈服于宋氏,被折磨致死,心中更是悲痛万分。冤屈如巨石般压在他的胸口,让他感到窒息,却又无处申诉。冯相如时常想着要在要道上刺杀宋氏,为父报仇,为妻雪恨,可又顾虑宋氏身边随从众多,自己一旦出事,年幼的福儿便无人照料。他日夜为此事忧心忡忡,常常夜不能寐,双眼布满血丝。一天,突然有一位男子来到冯家吊唁。只见这男子满脸虬髯,下巴宽阔,冯相如从未与他见过面。冯相如请他坐下,想要询问他的姓名和籍贯。男子却突然说道:“你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难道就打算这样忘记报仇吗?” 冯相如心中怀疑此人是宋氏派来的探子,便假意敷衍。男子见状,顿时大怒,双眼圆睁,几乎要瞪裂眼眶,起身说道:“我还以为你是个有血性的人,如今看来,不过是个不值一提的粗鄙之徒!” 冯相如察觉到男子的不凡,连忙跪地,拉住他说道:“我实在是担心这是宋氏的圈套。如今我向你坦诚相告:我卧薪尝胆,一直想着报仇,只是可怜这襁褓中的孩子,我怕一旦出事,会断了冯家的香火。你是义士,能否像程婴保护赵氏孤儿那样,帮我照顾这孩子?” 男子说道:“照顾孩子这种事,是妇人女子所为,我做不来。你想托付给别人的事,你自己去做;你想亲自去做的事,我愿意代劳。” 冯相如听后,感激涕零,连连磕头。男子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冯相如赶忙追问他的姓名,男子说道:“若事情不成,我不想承担怨恨;若事情办成,我也不想接受恩德。” 说罢,便消失在夜色中。冯相如担心宋氏会因此迁怒于自己,便抱着福儿匆忙逃离。到了夜里,宋家一门老小都已入睡。突然,有人越过重重围墙,潜入宋家,将御史宋氏父子三人,以及一名儿媳和一名婢女全部杀死。宋家人赶忙写了状子告到官府,官府大为震惊。宋家人坚称是冯相如所为,于是官府派差役前去抓捕冯相如。冯相如早已逃走,不知去向,这让宋家人更加坚信他就是凶手。宋氏的仆人带着官差四处搜寻,夜里来到南山时,听到婴儿的啼哭声,循声找去,果然发现了冯相如,便将他捆绑起来,准备带走。福儿哭得愈发厉害,那群人竟将福儿抢走,扔在一旁。冯相如悲愤交加,几近绝望。冯相如被带到县令面前,县令问道:“你为何杀人?” 冯相如大喊冤枉:“我冤枉啊!宋家的人是夜里被杀,而我白天就已出逃,况且我还抱着啼哭的婴儿,怎么可能翻墙杀人?” 县令却反问:“你若没杀人,为何要逃走?” 冯相如一时语塞,不知如何辩驳。于是,县令将他收押入狱。冯相如哭泣着说:“我死不足惜,可这无辜的孩子有什么罪?” 县令却冷酷地说:“你杀了人家那么多人,如今杀你一个孩子,又有什么可抱怨的?” 冯相如被革去秀才功名,在狱中遭受了各种残酷的刑罚,却始终不肯认罪。这天夜里,县令刚刚睡下,突然听到有东西撞击床铺,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他吓得大声呼救,全家人都被惊醒,赶忙点起蜡烛查看。只见一把锋利如霜的短刀,深深地插入床板,有一寸多深,牢牢地嵌在里面,怎么也拔不出来。县令见状,吓得魂飞魄散。他赶忙派人手持兵器,四处搜寻,却始终不见凶手的踪迹。县令心中十分害怕,可又想到宋氏已死,再无后顾之忧,于是便向上级详细禀报了此事,为冯相如辩解,最终冯相如被无罪释放。冯相如回到家中,只见家中一贫如洗,冷冷清清,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对着四面墙壁。幸好邻居们同情他,时常送来食物,他才勉强维持生计。冯相如想到大仇已报,心中不禁感到一丝欣慰;可回想起那惨绝人寰的灾祸,几乎让自己家破人亡,又忍不住潸然泪下;再想到自己半生穷困潦倒,如今宗支也面临断绝,便常常在无人之处放声大哭,难以自控。就这样过了半年,官府对他的追捕也渐渐松懈。冯相如哀求县令,请求将妻子卫氏的尸骨判还。安葬好妻子后,他回到家中,悲痛万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觉得生活毫无希望。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冯相如凝神细听,听到门外有一人在低声与小儿说话。他急忙起身查看,隐约看到一个女子的身影。门刚一打开,女子便说道:“大仇已报,你可安好?” 那声音十分熟悉,可冯相如一时却想不起来是谁。他点亮蜡烛一看,竟是红玉。只见红玉牵着一个小男孩,那孩子正嬉笑玩耍。冯相如来不及多问,便抱住红玉痛哭起来,红玉也十分伤感。过了一会儿,红玉轻轻推开孩子,说道:“你忘了你的父亲吗?” 孩子拉着红玉的衣服,目光灼灼地看着冯相如。冯相如仔细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子福儿。他大为震惊,哭着问道:“孩子怎么会在这里?” 红玉这才说道:“实不相瞒,之前我说自己是邻家女子,那是骗你的,我其实是狐仙。那天夜里,我外出时,在山谷中听到孩子的哭声,便将他抱到秦地抚养。如今听闻你的灾祸已平息,所以带着他来与你团聚。” 冯相如听后,泪流满面,连忙向红玉拜谢。福儿在红玉怀中,就像依偎在母亲身边一样,竟认不出自己的父亲了。天还未亮,红玉便急忙起身,冯相如询问缘由,红玉笑着说:“我逗你呢。如今咱们家刚刚开始重建,必须要早起晚睡,努力操持。” 于是,红玉便像男子一样,拿起镰刀除草,拿起扫帚打扫,十分勤快。冯相如担心家中贫困,难以维持生计,红玉却安慰他:“你只需专心读书,不必担心家中的盈亏,或许我们不会饿死。” 说完,她拿出钱购置了织布工具,租了几十亩田地,雇人耕种。她亲自扛着锄头除草,用藤萝修补房屋,每天都如此忙碌。邻里们听闻红玉贤惠能干,都纷纷乐意资助他们。大约过了半年,冯家渐渐有了起色,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如同富裕人家一般。冯相如感慨地说:“经历了那场灾难,家中一片灰烬,全靠你白手起家,重新建立起这个家。只是还有一件事尚未办妥,这可如何是好?” 红玉询问何事,冯相如回答:“考试的日期将近,可我的秀才功名还未恢复。” 红玉笑着说:“我之前用四金寄给学官,你的名字已经恢复在案。若等你说,恐怕早就耽误了。” 冯相如对红玉更加钦佩,觉得她十分神奇。这一年,冯相如参加科举,果然中了举人。此时的他,已经三十六岁,家中良田成片,房屋高大宽敞。红玉身姿婀娜,如同随风欲飘去的仙子,可干起活来却比农家妇女还要勤快。即使在严寒的冬天,她的双手依旧细腻如脂。她自称二十八岁,可旁人看她,却常常觉得她只有二十岁左右。异史氏说:“他的儿子贤能,他的父亲有德,所以得到的报答也是充满侠义。不仅是人有侠义之心,狐仙也同样侠义。这段遭遇实在是奇特!然而那些官员昏庸无能,让人愤怒。那把刀深深地插入床板,为何不稍微往上移半尺,刺中那昏官呢?若让苏子美读到这个故事,他一定会举杯痛饮,说:‘可惜没有击中那昏官!’”2.龙

龙现世间的奇闻堕龙入村在北直界的一个宁静小村,生活如往常一样平静祥和。村里有位乡绅,家境殷实,宅邸宽敞。一日,天空突然阴云密布,原本晴朗的天空瞬间变得昏暗压抑,仿佛有什么大事即将发生。村民们正疑惑间,只见一条巨龙从天而降,缓缓朝着村子落下。它身形庞大,行动时身躯沉重地抽动着,姿态有些笨拙,朝着乡绅家的方向而去。乡绅家的大门,平日里看着宽敞,此刻在巨龙面前,却仅能容下它的身躯。巨龙费力地挤了进去,那庞大的身躯几乎塞满了门道。乡绅家中的家人们,原本正各司其职,忙忙碌碌。突然看到这巨大的不明生物闯了进来,吓得脸色惨白,惊恐地尖叫起来。一时间,家中乱作一团,众人纷纷扔下手中的活计,不顾一切地奔逃。有的人慌不择路,朝着楼上跑去,一边跑一边大声呼喊,声音在整个宅邸中回荡,充满了恐惧。还有人慌乱中拿起了铳炮,朝着巨龙的方向轰然发射,试图以此驱赶这个可怕的不速之客。巨龙在这混乱的场景中,似乎也受到了惊扰,它不再停留,转身缓缓退出了大门。门外,有一处低洼之地,积攒着些许雨水,不过那水浅得很,还不足一尺深。巨龙无奈之下,只能进入这洼水中,试图舒展身体。它在水中艰难地转动、侧身,可由于水太浅,它的身体很快就沾满了淤泥。巨龙不甘心被困于此,它用尽全身力气,一次次奋力腾跃,然而每次仅仅跃起一尺多高,便又重重地跌落回泥水中。就这样,巨龙在泥水中挣扎了整整三日。期间,无数苍蝇被它身上的腥味吸引,纷纷聚集在它的鳞甲之上,嗡嗡作响。村民们远远地围观着,既害怕又好奇,谁也不敢靠近。终于,在第三天,天空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霹雳声,巨龙抓住时机,趁着风雨之势,奋力一飞,带着满身的泥水,冲破云霄,消失在了天际。村民们望着巨龙离去的方向,久久不能回神,这场奇异的遭遇,成为了他们日后口中时常谈起的奇事。牛山现龙房生和一群友人相约前往牛山游玩。牛山风景秀丽,山上古木参天,郁郁葱葱。他们兴致勃勃地来到山上的寺庙,准备好好游览一番。寺庙庄严肃穆,红墙青瓦,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众人在寺庙中四处参观,欣赏着精美的佛像和古老的建筑。当他们走到一处屋檐下时,突然,一块黄色的砖头从椽间坠落下来。众人吓了一跳,正疑惑间,发现砖头上盘着一条小蛇。这条小蛇极为细小,细细的,就像蚯蚓一般。大家正好奇地打量着,只见小蛇开始缓缓转动身体。眨眼间,它竟变得有手指那般粗细,接着,又转动了一圈,已然变得如腰带一般粗了。众人这才惊觉,这哪里是什么小蛇,分明是一条小龙!大家顿时惊慌失措,意识到这是极为罕见的龙,纷纷叫嚷着朝着山下奔去。他们脚步匆忙,有的险些摔倒,一路跌跌撞撞。当他们跑到半山腰时,只听得寺庙中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霹雳声。众人惊恐地回头望去,只见天空中黑云滚滚,如同一顶巨大的盖子,将整个天空都遮蔽了。在那浓密的黑云中,一条巨龙身姿矫健,正蜿蜒盘旋,时而露出巨大的身躯,时而又隐没在云中。众人看得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巨龙随着那滚滚乌云,渐渐消失在了天际。房生和友人们这才长舒一口气,心有余悸地继续下山,一路上,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着刚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民妇眼中的蛰龙章丘的小相公庄,有一位民妇像往常一样前往野外劳作。那天,天气突然大变,狂风呼啸着席卷而来,扬起漫天的尘沙,扑面而来,让人几乎睁不开眼。民妇在风中艰难地前行,突然,她感觉有什么东西钻进了眼睛,眼睛一阵刺痛,仿佛含了麦芒一般。她赶忙用手揉眼睛,又努力地吹气,试图把异物弄出来,可无论她怎么折腾,眼睛的刺痛感始终没有消失。回到家中,她忧心忡忡地让家人帮忙查看。家人小心翼翼地翻开她的眼皮,仔细审视,却发现她的眼珠并没有什么异样,只是在眼肉之间,有一条细细的红线蜿蜒其中。村里的一些老人听闻此事,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这怕是蛰龙啊。” 民妇一听,吓得脸色苍白,心中充满了恐惧,她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如此倒霉,竟然遭遇了这样的怪事,只能整日忧心忡忡地等待着未知的命运,甚至以为自己命不久矣。就这样,三个月过去了,民妇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突然有一天,天空中乌云密布,一场暴雨倾盆而下。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雷,民妇只感觉眼睛一阵剧痛,随后,那条蜿蜒在眼中的红线竟从她的眼角处破出,直冲入云霄。奇怪的是,民妇的眼睛并没有受到丝毫损伤,只是经过这场变故,她的心中依旧充满了对那神秘蛰龙的敬畏,这件事也在村里传开,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奇谈。苏州龙现在繁华的苏州城,有一天,天空突然变得阴沉沉的,压抑的氛围笼罩着整个城市。不久,电闪雷鸣,霹雳之声大作。街上的行人纷纷停下脚步,惊恐地望向天空。只见在那低垂的云层之中,一条巨龙若隐若现。巨龙的鳞甲在闪电的映照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一片片张动着,仿佛在诉说着它的威严。它的巨大爪子中,紧紧抓着一个东西,仔细一看,竟然是一颗人头,那人头上的胡须和眉毛都清晰可见。众人都被这奇异而又恐怖的景象惊呆了,纷纷驻足观望,口中发出阵阵惊叹。有的人甚至吓得瑟瑟发抖,躲在一旁。过了一会儿,随着一阵狂风,巨龙带着那颗人头,缓缓升入云层之中,最终消失不见。奇怪的是,苏州城中并没有人传出丢失头颅的消息,人们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充满了疑惑,这个神秘的事件也在苏州城迅速传开,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让这座城市一时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3.林四娘

陈公与林四娘的奇情在青州,有一位道台陈公宝钥,他来自闽地。一日夜晚,万籁俱寂,陈公独自坐在书房中,屋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他略显疲惫的面容。他正沉浸于思绪之中,忽然,门帘轻轻晃动,一位女子悄然走了进来。陈公抬眼望去,只见这女子面容陌生,却生得绝美动人,身着长袖宫装,身姿婀娜,仿佛从画中走来。女子嘴角含笑,轻声说道:“如此清冷的夜晚,您独自枯坐,莫不是觉得寂寞了?” 陈公心中一惊,忙问道:“你是何人?” 女子柔声回应:“我家并不远,就在西邻。” 陈公心中暗自揣测,这女子深夜到访,莫不是鬼怪?可他又被女子的美貌深深吸引,心中泛起一丝别样的情愫。他不由自主地伸手拉住女子的衣袖,邀请她坐下。两人交谈起来,女子言辞优雅,对诗词歌赋、古今典故信手拈来,令陈公大为欣喜。陈公越看越心动,情不自禁地将女子拥入怀中,女子并未强烈抗拒,只是略带羞涩地环顾四周,轻声问道:“此处可还有他人?” 陈公急忙起身,关上房门,说道:“并无他人。” 随后,他急切地催促女子宽衣解带,女子面露羞怯之色,陈公便更加殷勤地为她服务。女子娇嗔道:“我年方二十,仍是处子之身,您这般急切,我实在难以承受。” 一番**过后,床单上留下点点落红。之后,两人在枕边私语,女子自报家门,称自己为 “林四娘”。陈公好奇地详细询问她的身世,林四娘却略带嗔怪地说:“我一世坚守贞洁,如今却被您轻薄至此。您若真心爱我,只愿与我长相厮守便好,又何必这般絮絮叨叨追问不休?” 正说着,窗外传来鸡鸣声,林四娘急忙起身,匆匆离去。自那以后,林四娘夜夜必至。每到夜晚,她与陈公便关上房门,在屋内雅致地饮酒作乐。谈及音律,林四娘总能精准地剖析宫商之理,陈公由此猜测她必定擅长作曲。林四娘微笑着回忆道:“这都是我儿时所学。” 陈公请求她演奏一曲,林四娘却有些犹豫:“我已许久未弹奏,许多节奏都已遗忘,怕是会被懂行之人笑话。” 陈公再三恳请,林四娘这才低下头,轻轻击节,唱起了 “伊”、“凉” 之调。那歌声哀婉动人,如泣如诉,仿佛带着无尽的忧伤。一曲唱罢,她已泪流满面。陈公也被她的歌声所感染,心中酸楚,紧紧抱住她安慰道:“你莫要再唱这亡国之音,徒增伤感。” 林四娘却叹道:“声音是用来表达心意的,心中哀伤之人无法唱出欢快的曲调,就如同心中喜悦之人无法唱出悲伤的旋律。” 两人这般亲密无间,感情甚至超过了寻常夫妻。日子久了,家中的仆人偷偷在门外倾听,听到她的歌声,无不感动落泪。陈公的夫人偶然间窥见林四娘的容貌,心中不禁疑惑,这世间怎会有如此妖冶艳丽之人,若非鬼怪,必是狐仙。她担心林四娘会给陈公带来灾祸,便劝说陈公与她断绝往来。陈公却不为所动,只是再次向林四娘询问身世。林四娘神色黯然,缓缓说道:“我本是衡王府中的宫人,遭遇变故后去世,至今已有十七年。只因您为人高义,我才与您结为夫妻,我实在不敢给您带来灾祸。倘若您因此对我有所疑虑和畏惧,那我便从此离开。” 陈公连忙说道:“我并非嫌弃你,只是我们如此恩爱,我实在想知道你的真实身份。” 于是,他又询问宫中之事,林四娘深情地回忆着,讲述得绘声绘色,陈公听得津津有味。可每当谈及衡王府衰败之时,林四娘便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林四娘很少睡觉,每到夜晚,她总会起身诵读《准提》、《金刚》等经咒。陈公好奇地问:“身处阴间,诵经咒能忏悔吗?” 林四娘回答:“是一样的。我一生沦落,只希望能超度来生。”林四娘还常常与陈公一起品评诗词,遇到瑕疵之处,她便直言不讳地指出,而遇到好句,她则会轻声娇吟,那意态风流,让人忘却了疲倦。陈公问她:“你擅长作诗吗?” 林四娘答道:“活着的时候偶尔也会作一些。” 陈公恳请她赠予自己一首诗,林四娘笑着说:“我那些儿女情长的诗句,怎能拿给您这样的高人看。”就这样,两人恩恩爱爱地过了三年。一天夜里,林四娘突然神色凄惨地前来与陈公告别。陈公大惊,忙问缘由,林四娘回答:“冥王念我生前无罪,死后仍不忘诵经咒,决定让我投胎到王家。今晚便是我们分别之时,此后再无相见之日。” 说着,她的眼中已满是泪水,陈公也不禁潸然泪下。两人于是摆下酒席,相对痛饮。林四娘慷慨悲歌,歌声依旧哀婉动人,一字一句都饱含深情,每到悲伤之处,她便泣不成声。她几次停下,又几次继续,直到唱完最后一曲,可这酒却再也喝不下去了。她起身,犹豫着想要离开,陈公紧紧拉住她,又挽留了一会儿。忽然,鸡叫了,林四娘叹道:“我真的不能再久留了。您一直怪我不肯献丑,如今即将永别,我便勉强作一首诗吧。” 她要来纸笔,很快写成,说道:“我此刻心悲意乱,无法仔细推敲,这诗韵律或许有误,您可千万别拿给别人看。” 说完,她掩面而泣,转身离去。陈公一直将她送到门外,看着她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夜色中,心中惆怅不已,久久伫立。陈公回到屋内,拿起林四娘留下的诗,只见字迹端正秀丽,他将诗珍而重之地收藏起来。诗中写道:“静锁深宫十七年,谁将故国问青天?闲看殿宇封乔木,泣望君王化杜鹃。海国波涛斜夕照,汉家箫鼓静烽烟。红颜力弱难为厉,惠质心悲只问禅。日诵菩提千百句,闲看贝叶两三篇。高唱梨园歌代哭,请君独听亦潸然。” 诗中有些重复和脱节之处,想来是林四娘当时心情太过悲伤,未能仔细斟酌。陈公望着这首诗,心中满是对林四娘的思念,这一段与林四娘的奇妙缘分,也成为了他心中永远无法忘怀的回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