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书生们的故事 > 第1章 江中 鲁公女 道士

书生们的故事 第1章 江中 鲁公女 道士

作者:一块儿咸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7 03:30:34 来源:书海阁

1.江中

江心夜遇明朝末年,江南才子王圣俞,饱读诗书,心怀壮志,却在科举之途屡屡受挫。心灰意冷之际,他决定踏上南游之旅,一来排遣心中烦闷,二来增长见闻,寻觅别样的人生感悟。这一日,王圣俞乘船行至一片宽阔的江面,暮色渐浓,他便吩咐船夫将船停泊在江心。待夜幕完全笼罩,王圣俞躺在舱内,望着舱外洒下的月光,如白练般皎洁,心中思绪万千,辗转难以入眠。于是,他唤来童仆,为自己按摩舒缓身心。万籁俱寂之时,王圣俞突然听到舟顶传来一阵细微声响,恰似小儿行走,踏在芦席上窸窣作响。那声音从舟尾方向传来,由远及近,逐渐靠近舱户。王圣俞心中一惊,第一反应便是遭遇了盗贼。他急忙起身,叫醒童仆询问。童仆睡眼惺忪,却也点头称听到了那奇怪动静。就在两人交谈之际,王圣俞眼角余光瞥见一个身影伏在舟顶,正垂首向舱内窥探。这一幕让他大为惊愕,瞬间抽出佩剑,大声呼喊众仆。刹那间,一舟之人皆被惊醒。王圣俞急忙将所见告知众人,众人听后,有的面露惊恐,有的则满脸疑惑,甚至有人怀疑是王圣俞看错了。然而,话音刚落,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响声再次传来。众人纷纷起身,手持武器,在舟中四下张望。可环顾四周,唯有疏星点点,月光洒在漫漫江波之上,一片空荡,哪里有人影的踪迹。众人心中虽稍安,却仍满心疑惑,只能暂且坐回舟中。没过多久,奇异之事再度发生。只见水面上突然冒出一团青火,形状如灯一般,在水面上漂浮游动,缓缓朝着船只靠近。众人皆屏气敛息,死死盯着那团青火。待青火靠近船只时,却陡然熄灭。紧接着,一个黑人身影骤然从水中跃起,屹立在水面之上,双手攀住船舷,缓缓推动船只前行。众人见状,齐声惊呼:“必定是此物在作怪!” 有人迅速搭弓射箭,欲将其射杀。可就在刚拉开弓的瞬间,那黑人竟猛地潜入水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王圣俞等人惊魂未定,忙向舟人询问缘由。舟人神色平静,缓缓说道:“此处曾是古战场,多年来,鬼魂时常出没,这般景象,不足为怪。” 听闻此言,众人心中虽依旧忐忑,但知晓并非人力所能抗衡,只能无奈地在不安中等待天明,继续这充满未知与惊险的旅程。

2.鲁公女

张于旦的奇幻姻缘在招远之地,有个叫张于旦的男子,生性疏狂不羁,喜爱在幽静的萧寺中读书。彼时,邑令鲁公来自三韩,其女喜好打猎。一日,张于旦偶然在野外与鲁公之女相遇,只见她风姿绰约,身着锦貂裘,骑着一匹小骊驹,身姿翩然,宛如画中仙子。张于旦回到住处后,那女子的容华始终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他满心钦慕,难以忘怀。然而,命运弄人,不久后张于旦听闻鲁公之女突然暴毙,他悲痛万分,哀悼叹息,几近绝望。鲁公因家乡路途遥远,便将女儿的灵柩寄放在萧寺中,而此处正是张于旦读书之所。张于旦对女子的灵柩敬重如神明,每日清晨必定上香,吃饭时也必定祭祀,每次祭奠时都虔诚祝祷:“只睹卿半面,却长系我梦魂。未曾想玉人竟如此匆匆物化。如今你近在咫尺,我却感觉与你邈若河山,这恨该如何消解!但我生者有诸多拘束,你逝者却无禁忌,若九泉之下有灵,望你能姗姗而来,慰藉我满心倾慕。” 就这样,他日夜祝祷,将近半月。一日夜晚,张于旦正挑灯夜读,忽然抬头,竟见那女子含笑站在灯下。他又惊又喜,赶忙起身询问。女子轻声说道:“感君深情,我情难自抑,便不避私奔之嫌前来相见。” 张于旦大喜过望,自此,二人夜夜欢好。女子对张于旦说:“我生前喜好弓马,以射獐杀鹿为乐事,罪孽深重,死后恐无归所。若君诚心爱我,烦请代我诵读《金刚经》一藏之数,我生生世世都不会忘记君的恩情。” 张于旦恭敬领命,此后每夜起身,便在灵柩前捻珠诵经。每逢节日,张于旦想带女子一同回家,女子担忧自己脚力不足,难以长途跋涉。张于旦便提议抱着她走,女子笑着应允。张于旦抱着她如同抱着婴儿,并不觉得沉重,此后便成了惯例,甚至考试时也带着她同行,不过出行必定选在夜晚。后来,张于旦准备赴秋闱考试,女子却劝他:“君福薄,此番前去也是徒劳奔波。” 张于旦听从了她的话,放弃了考试。时光匆匆,四五年过去,鲁公罢官,家境贫寒,无力将女儿的灵柩运回故乡安葬,正苦恼没有葬地。张于旦主动表明:“我在寺庙附近有块薄地,愿葬女公子。” 鲁公大喜,张于旦又尽心尽力为其操办葬礼。鲁公对他心怀感激,却不明白他为何如此。鲁公离去后,张于旦与女子依旧如往常般恩爱。一夜,女子侧身倚在张于旦怀中,泪落如豆,哀伤地说:“与君五年恩爱,如今却要分别!受君恩义,数世都不足以报答!” 张于旦大惊,忙问缘由。女子哭着说:“承蒙君诵经咒之恩,如今我经咒藏满,得以投生到河北卢户部家。若君不忘今日之情,过十五年,八月十六日,烦请前去相会。” 张于旦落泪道:“我已三十多岁,再过十五年,都快入土了,相会又有何用?” 女子也哭泣着说:“我愿为奴婢来报答君恩。” 过了一会儿,女子又说:“君送我六七里路吧,此去多荆棘,我衣长难以通过。” 于是,她抱住张于旦的脖子,张于旦将她送到大道上。只见路旁车马簇拥,有的马上坐一人,有的坐两人;车上有的坐三人、四人,甚至十数人不等。唯独一辆钿车,绣缨朱幰,车上只有一位老媪。老媪见女子到来,喊道:“来了吗?” 女子应道:“来了。” 然后回头对张于旦说:“就送到这里,你且回去!勿忘所言。” 张于旦点头答应。女子走近钿车,老媪伸手将她扶上车,车帘一展,车马便喧闹着离去了。张于旦怅然若失,回到住处,将约定的时日记在墙壁上。他想到诵经咒的神奇功效,持诵愈发虔诚。一日,他梦到神人告知:“你志向甚佳,但须到南海去。” 他问:“南海有多远?” 神人答:“近在方寸地。” 张于旦醒来,领悟了其中深意,一心向佛,修行愈发高洁。三年后,他的次子张明、长子张政,相继在科举中高中高科。张于旦虽骤然显贵,但依旧坚持善行。一日夜里,他梦到青衣人邀他前去,只见宫殿中坐着一人,宛如菩萨模样。那人迎上来对他说:“你为善令人欣喜,可惜寿命不长,幸而我已向上帝求情。” 张于旦伏地叩头致谢。那人将他唤起,赐座,并奉上一杯茶,茶香芬芳如兰。又让童子带他去池中沐浴。池水清澈,游鱼清晰可见,入水便觉温暖,捧起水还有荷叶的清香。过了一会儿,张于旦渐渐走入深处,不慎失足陷入水中,水没过头顶。他惊醒过来,觉得此事十分奇异。从此,他身体愈发强健,目光愈发明亮。他捋自己的胡须,白的纷纷簌簌落下;又过了许久,黑的也掉落了。脸上的皱纹也渐渐舒展。数月后,他颔下光秃,面容如孩童般,宛如十五六岁时的模样。他还变得喜好游戏之事,如同孩童一般。有时过于注重修饰外表,两个儿子便会纠正他。不久,夫人因年老多病去世,儿子们想为他在富贵人家求娶继室。张于旦却说:“等我从河北回来后再娶。” 屈指一算,已到了与女子约定的期限,于是他带着仆人马匹前往河北。到了河北,四处打听,果然有卢户部。原来,卢公生了一个女儿,这女儿生下来便能说话,长大后愈发聪慧美丽,父母极为宠爱她。许多富贵人家前来提亲,女儿都不愿意,父母奇怪询问,她便详细讲述了前世的约定。父母算了算时间,大笑道:“傻丫头!张郎如今都快五十岁了,人事变迁,说不定他的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就算他还在世,也已经头发稀疏、牙齿脱落了。” 女儿却不听。母亲见她心意坚定,便与卢公商量,告诫守门人不要让客人进来,过了约定的期限,好让女儿断了念想。不久,张于旦来到卢家,守门人拒绝他入内,他只好退回旅舍,心中怅恨,不知如何是好。他闲来在城郊游玩,顺便暗中打听卢家女儿的消息。卢家女儿以为张于旦负约,整日哭泣,不吃不喝。母亲劝慰道:“他不来,想必已经去世了。就算他没死,背盟的罪过也不在你。” 女儿默不作声,只是终日卧床不起。卢公忧心忡忡,也想看看张于旦究竟是怎样的人,于是借口出游,在野外与张于旦相遇。卢公见张于旦竟是个少年模样,十分惊讶。二人席地而坐,略作交谈,张于旦言辞倜傥,卢公心中欢喜,便邀请他到家中。卢公正准备询问他的情况,突然想起女儿,急忙起身,嘱咐张于旦暂且独坐,自己匆匆进入内室告诉女儿。女儿听闻,欣喜万分,挣扎着起身,偷偷窥视张于旦,却发现他的容貌与记忆中不符,顿时落泪返回,埋怨父亲欺骗自己。卢公极力解释,女儿却只是哭泣不止。卢公无奈走出,心中懊恼,对张于旦也不再热情。张于旦问:“贵府中有在户部任职的人吗?” 卢公随意应了一声,目光看向别处,似乎并不在意张于旦。张于旦察觉到他的怠慢,便告辞离去。卢家女儿为此哭泣数日,最终香消玉殒。夜里,张于旦梦到女子前来,女子悲伤地说:“前来探望的果然是君吗?只因年貌不同,我们当面错过。我已忧愤而死。烦请君速到土地祠招我魂魄,我或许还能活过来,迟了就来不及了。” 张于旦醒来,急忙赶到卢家,得知卢家女儿果然已经去世两日了。他悲痛万分,进入卢家吊唁,随后将梦境告诉了卢公。卢公听从他的话,到土地祠招魂。回到家中,打开女儿的衾被,抚摸着她的尸体,呼唤祝祷。不一会儿,便听到女子喉中咯咯有声。忽然,女子朱唇微启,吐出一块如冰般的痰块,众人将她扶到榻上,她渐渐恢复了呻吟。卢公大喜,恭敬地请张于旦出去,设酒摆宴。席间,卢公细细询问张于旦的家世,得知他出身名门,愈发欢喜,便择良辰吉日,为二人举办了婚礼。婚后半月,张于旦带着妻子回到家中,卢公送他们到家,半年后才离去。张于旦夫妇相处,宛如年少夫妻,不知情的人常常误将他们的儿媳当作婆婆。一年后,卢公去世。卢公的小儿子因年幼,被豪强中伤,家产几乎败尽。张于旦将他接来抚养,卢家小儿子便在张家安了家。3.道士

韩生奇遇在那繁华与古朴交织的小镇,韩生出身世家,秉持着世家子弟的豪爽与热忱,好客之名远近闻名。同村的徐氏,常被韩生邀至家中,在酒桌上谈天说地,尽享美酒佳肴。一日,韩生家中大摆宴席,高朋满座,欢声笑语回荡在庭院。此时,门外传来一阵有节奏的敲击钵盂声。韩家的仆人前去查看,只见一位道士,身着陈旧道袍,虽面容清瘦却眼神矍铄,正托着钵盂静静伫立。仆人拿出钱财谷物相赠,道士却连连摆手,既不接受,也没有离开的意思。仆人几番劝说无果,心中恼怒,便转身回屋,不再理会。韩生在屋内,那持续不断的敲击声传入耳中,令他心生疑惑,询问家人。家人如实相告,话还未说完,那道士竟自行迈入屋内。韩生见此,并未生气,反而展现出一贯的好客,连忙热情招呼道士入座。道士不慌不忙,向在座的主客们从容地拱手示意,随后稳稳坐下。一番交谈后,众人得知道士初来乍到,暂居村东那座破败的庙宇之中。韩生略带歉意地说道:“道长何时在东边道观落脚,我竟全然不知,实在是有失地主之谊。” 道士微笑回应:“我这山野之人,初来此地,尚未结交朋友,听闻居士慷慨好客,一心只求一杯酒喝。” 韩生听闻,立刻命人摆酒。酒桌上,道士展现出惊人的酒量,一杯接一杯,转眼间便连饮二十多杯。徐氏坐在一旁,看着道士那破旧不堪的衣服,又瞧他饮酒时的洒脱模样,只觉此人行为傲慢,心中便有了几分轻视,态度也冷淡起来。韩生虽依旧客气,但也只当道士是个普通过客。酒过三巡,徐氏借着酒劲,嘲讽道:“道长每日都来做客,难道就不想做一回主人?” 道士闻言,不恼反笑,说道:“我与诸位一样,不过是双肩扛着一张嘴罢了。” 徐氏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应。道士接着说道:“话虽如此,我一直心怀诚意,定会竭尽全力略表酬谢。” 宴毕,道士嘱咐道:“明日中午,还望二位赏光。”次日,韩生和徐氏相约前往,心中满是怀疑,猜测道士是否真能设宴款待。二人刚走到约定之处,便见道士早已在路边等候。一路上,三人边聊边走,很快来到那座破庙前。踏入庙门,韩生和徐氏瞬间瞪大了眼睛,只见原本破败荒芜的院落焕然一新,楼阁高耸,仿佛直插云霄。韩生满脸惊讶,问道:“许久没来,这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道士平静地回答:“刚竣工不久。”走进屋内,奢华的陈设让他们大为震惊,远超世家府邸。二人顿时收起轻视之心,肃然起敬。刚一落座,便有身着锦衣、脚蹬朱履的年轻童子,有条不紊地呈上酒菜。酒菜香气四溢,每一道都精致可口,尽显丰盛。饭后,又有珍果呈上,这些果子大多叫不出名字,盛放在晶莹剔透的水晶玉石器具中,光彩夺目,照亮了几案和床榻。用来盛酒的玻璃盏,足有一尺来宽,在灯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酒兴正浓时,道士开口道:“唤石家姊妹来。” 童子领命而去,不一会儿,两位美人袅袅婷婷地走进来。一位身姿修长,如弱柳扶风,步步生姿;另一位身形娇小,稚气未脱,却难掩妩媚。少者拍板,清脆的声音响起,长者以洞箫相和,那声音清细婉转,如潺潺流水,在屋内流淌。一曲唱罢,道士举杯劝酒,又让美人依次为众人斟酒。随后,道士询问美人是否还能跳舞,话音刚落,便有僮仆在筵下展开华丽的地毯。两位美人翩翩起舞,长衣随风飘动,香尘弥漫整个房间。舞毕,她们斜倚在画屏旁,如同一幅绝美的画卷。韩生和徐氏看得如痴如醉,心旷神怡,不知不觉沉醉其中。道士却自顾自地饮尽杯中酒,起身说道:“二位暂且自便,我稍作休息,马上回来。” 说罢,便走向南屋壁下那张精美的螺钿床。女子们为他铺上锦被,扶他躺下。道士拉着修长的美人一同就寝,命娇小的美人在床边为他挠痒。韩生和徐氏见状,心中顿感不平。徐氏大喊:“道士不得无礼!” 便冲过去想阻止,道士急忙起身逃走。徐氏见娇小的美人还在床边,借着酒劲,将她拉到北榻,公然相拥而卧。韩生见此情景,也登上南榻,想与修长的美人亲昵,却发现她睡得十分沉,怎么推都推不醒,无奈之下,只好抱着她一起睡。天亮后,酒意与梦境一同消散。韩生只觉怀中冰冷刺骨,睁眼一看,竟抱着一块冰冷的长石,躺在青阶之下。他急忙看向徐氏,只见徐氏还未睡醒,头枕着粪便石块,在破败的厕所中酣睡。韩生将徐氏踢醒,二人面面相觑,眼中满是惊愕。环顾四周,哪还有昨日那华丽的楼阁,唯有一庭荒草和两间破旧的屋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