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书生们的故事 > 第4章 封三娘 狐梦 布客

书生们的故事 第4章 封三娘 狐梦 布客

作者:一块儿咸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7 03:30:34 来源:书海阁

1.封三娘

范十一娘,身为页羌谰浦女,自小就生得倾国倾城,面容姣好如春日盛开的繁花,明艳动人。她举止间尽显优雅从容,仿佛自带诗意,才情更是出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出口成章,引得众人啧啧赞叹。其父母对她疼爱备至,视为掌上明珠,但凡有求聘之人登门,皆交由女儿自行定夺。然而,范十一娘眼界甚高,寻常男子难以入她法眼,面对众多求亲者,她往往只是微微摇头,甚少中意之人。?上元佳节,水月寺内众尼精心筹备 “盂兰盆会”,当日,寺中热闹非凡,前来游玩的女子如潮水般涌动,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范十一娘兴致盎然,精心梳妆打扮一番后,也随着人流踏入寺中。她漫步其间,满心欢喜地四处随喜,目光流连于寺内的飞檐斗拱、古木繁花,尽情欣赏着这难得的景致。忽然,一道倩影悄然步至她身旁,如影随形般紧紧相随。那女子不时侧目望向范十一娘,眼神中满是复杂的情愫,似有千言万语,却又碍于种种,欲说还休。范十一娘不禁心生好奇,停下脚步,仔细打量眼前之人。只见她年方二八,正值青春妙龄,眉眼恰似精心描绘的水墨画,弯弯如月,顾盼生辉,身姿婀娜,如弱柳扶风,风姿绰约,当真是一位世间罕见的绝代佳人。范十一娘心中瞬间涌起一股莫名的好感,也不由自主地回以热切的目光,眼中满是欣赏之意。?女子见此,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迷人的微笑,轻声开口问道:“姊姊莫不是范十一娘?” 声音轻柔婉转,如同山间清泉,清脆悦耳。范十一娘微微点头,轻声应道:“正是。” 女子接着说道:“久仰姊姊芳名,如雷贯耳,今日有幸得见,果然如世人所言,名不虚传,姊姊风姿才情,实乃令人钦佩。” 范十一娘听闻夸赞,心中欢喜,也礼貌地询问起女子的居处。女子笑语嫣然,回应道:“妾姓封,排行第三,家在近村。” 说罢,二人自然而然地挽起手臂,相视而笑,女子言辞温婉,每一句话都说到范十一娘的心坎里,举止大方得体,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二人越聊越投机,仿若多年未见的知己,彼此之间的情谊迅速升温,仿佛被一根无形的丝线紧紧缠绕,依恋不舍。?范十一娘心中疑惑,不禁开口问道:“妹妹为何独自前来,不见有伴侣相随?” 封三娘听闻,神色微微一变,略显哀伤,轻声说道:“父母早已离世,家中如今仅有一位年迈的老妪看守门户,故而无人陪伴前来。” 待到范十一娘准备归家之时,封三娘凝视着她,目光中满是不舍,眼眶微微泛红,似有泪光闪烁。范十一娘心中也不禁泛起一阵怅然若失之感,于是诚挚地邀请封三娘日后到家中相聚,一同谈诗作画,共享美好时光。封三娘却面露难色,推辞道:“姊姊出身朱门绣户,身份尊贵,而我与姊姊并无亲属关系,贸然前去,恐遭人非议,惹人闲话。” 范十一娘却心意坚决,再三恳请,言辞恳切,眼神中满是期待。封三娘见状,犹豫片刻后,这才说道:“那改日吧。” 范十一娘见她松口,心中欢喜,随即摘下自己头上的一股金钗,递到封三娘手中,金钗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象征着她对这份情谊的珍视。封三娘也不推辞,回赠了自己髻上的绿簪,绿簪材质奇异,色泽温润,非金非玉,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范十一娘归家之后,那颗心却仿佛遗落在了与封三娘相遇的地方。她时常拿出封三娘所赠的绿簪,置于掌心,细细端详。这簪子造型别致,纹理细腻,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家中众人皆不识得这簪子的材质,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范十一娘每日都倚在窗边,目光望向远方,盼望着封三娘能前来赴约。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太阳东升西落,却始终不见封三娘的身影。她心中的怅惘如春日里疯长的野草,肆意蔓延,竟因此愁闷成病,茶饭不思,整日卧于榻上,形容憔悴。父母得知缘由后,心疼不已,赶忙派人到近村四处打听封三娘的消息,然而,访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询问了每一个人,却一无所获,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一丝线索。?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到了重九佳节。范十一娘因思念封三娘,身体愈发虚弱,精神萎靡不振,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致,百无聊赖。她在侍儿的搀扶下,勉强来到园中。此时,园中的菊花正开得绚烂,黄的似金,白的似雪,红的似火,五彩斑斓,香气四溢。她在东篱下摆好褥垫,想要稍作休憩,舒缓一下疲惫的身心。忽然,她不经意间抬起头,瞧见一个女子在垣墙之上探头张望,那熟悉的面容瞬间映入眼帘,仔细一看,正是封三娘。封三娘见她发现了自己,轻声呼喊:“能否助我一臂之力,让我下来?” 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侍儿赶忙上前,伸手拉住封三娘的手,协助她翻过垣墙。范十一娘惊喜交加,原本黯淡的眼眸瞬间焕发出光彩,顿时精神一振,快步上前,拉着封三娘坐在褥垫上。她佯装嗔怪道:“妹妹,你可让我等得好苦,为何爽约这么久?” 同时,急切地询问她此番前来的缘由。?封三娘微微喘气,解释道:“我家离此地甚远,平日里常到舅家玩耍。之前说家在近村,便是因为舅家在此。分别之后,我对姊姊思念甚苦,日日夜夜都盼着能与姊姊重逢。只是我出身贫贱,与姊姊这样的贵人相交,还未登门拜访,便已心怀惭愧,生怕遭婢仆轻视,所以一直未能前来。今日恰好路过墙外,听到女子说话声,心中一动,便忍不住攀墙一望,没想到真的见到了姊姊,实在是如愿以偿。” 范十一娘听后,心中感动不已,眼眶湿润,将自己因思念而生病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封三娘。封三娘听闻,泪如雨下,一颗颗晶莹的泪珠顺着脸颊滑落,说道:“我此番前来,还望能严守秘密。那些喜欢造谣生事之人,总是喜欢搬弄是非,添油加醋,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范十一娘连忙点头应允,紧紧握住封三娘的手,以示承诺。?二人携手回到房中,同榻而眠,彻夜长谈。她们倾诉着彼此的心事,分享着分别后的点点滴滴,从诗词歌赋到人生理想,从日常琐事到心中的烦恼忧愁,无话不谈。范十一娘心中积压已久的愁绪瞬间消散,仿佛被一阵春风拂过,心中豁然开朗,病情也随之渐渐痊愈。自此,二人情同姐妹,亲密无间,衣服鞋袜,常常互相交换着穿,不分彼此。每逢有人前来,封三娘便迅速隐匿于夹幕之间,动作敏捷,以免被人发现,守护着她们之间这份珍贵而又独特的情谊 。?时光悠悠,不知不觉间已过五六个月,范公与夫人也渐渐听闻了十一娘与封三娘频繁往来之事。一日,十一娘与封三娘正于闺房之中对弈,二人沉浸在棋局的博弈里,气氛静谧而融洽。突然,夫人悄然推门而入,原本带着些许疑惑的目光在触及封三娘面容的瞬间,瞬间化为惊喜,不禁脱口而出:“果真是我儿的良友啊!” 随即看向十一娘,又道:“闺中有这般好友相伴,我与你父亲都深感欣慰,你为何不早些告知我们呢?” 十一娘听闻,便将封三娘因顾虑身份悬殊,担心遭人非议,故而不愿公开往来的心意转达给母亲。?夫人听罢,转而望向封三娘,和颜悦色地说道:“能有你陪伴吾儿,我满心欢喜,又何必如此见外,藏藏掖掖呢?” 封三娘闻言,只觉一股热意涌上脸颊,羞得满面通红,她微微低下头,默默拈着衣带,不知该如何回应,模样甚是娇羞。待夫人离去后,封三娘便向十一娘提出告辞,十一娘心中不舍,苦苦挽留,封三娘终究还是留了下来。?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一晚,封三娘神色慌张,从门外匆忙奔入,泪水夺眶而出,哭诉道:“我早说过不宜久留,如今果真遭受这般奇耻大辱!” 十一娘见状,大为震惊,忙不迭询问缘由。封三娘抽泣着说:“我方才出去更衣,竟有一少年男子,蛮横无理地前来冒犯,幸而我奋力逃脱,可如今这般,我还有何颜面继续待在此处!” 十一娘眉头紧皱,详细询问那少年的形貌特征,而后满怀歉意地说道:“妹妹莫要见怪,这定是我那糊涂兄长所为。我定会告知母亲,让她重重杖责兄长,为你出气。” 但封三娘去意已决,坚决要离开。十一娘见此,请求封三娘等到天亮再走,毕竟此时夜色已深,独自离去恐有危险。封三娘却摇头拒绝,说道:“舅家离此不远,只需让婢女帮我翻过墙去便可。” 十一娘深知无法强留,只好命两名婢女陪同封三娘翻墙而出。?封三娘与婢女们行了半里多路,便辞谢了她们,独自离去。婢女们返回后,将此事告知十一娘。十一娘听闻,满心悲戚,无力地扶着床边,哀声长叹,心中仿若失去了至爱之人,悲痛万分。她望着封三娘离去的方向,久久伫立,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心中满是自责与懊悔,暗暗发誓,一定要寻到封三娘,向她赔罪,挽回这份珍贵的情谊 。?数月后的一天,家中婢女因事前往东村,直到暮色沉沉才踏上归程。途中,婢女远远瞧见封三娘正与一位老妪同行。婢女心中大喜,赶忙上前,恭敬地行礼问候。封三娘见到婢女,神色间也透着几分伤感,关切地询问起十一娘的近况。婢女紧紧拉住封三娘的衣袖,急切地说道:“三姑,您快随我去吧。我家姑姑盼您都快盼疯了!” 封三娘轻叹一声,说道:“我也甚是想念她,只是不想让家中其他人知晓。你回去后,打开园门,我自会前去。” 婢女应下,匆匆赶回范府,将此事告知了十一娘。?十一娘听闻,满心欢喜,赶忙按照封三娘所说,打开了园门。不多时,封三娘便悄然出现在园中。二人相见,眼中满是重逢的喜悦,彼此诉说着分别后的种种,聊至夜深,仍毫无睡意。待婢女们都沉沉睡去,封三娘起身,挪到十一娘的枕边,与她并肩而卧,轻声私语道:“妹妹深知娘子至今尚未许配人家。凭娘子的才貌与门第,何愁找不到尊贵的夫婿。只是那些纨绔子弟,骄纵傲慢,实在不值一提。若想寻得如意佳偶,万不可只看贫富。” 十一娘微微点头,深以为然。?封三娘接着说道:“去年咱们相遇的水月寺,如今又要举办道场了。明日还烦请娘子再去一趟,我定让您见到一位如意郎君。我年少时读过相人书籍,看人从未出过差错。” 天刚破晓,封三娘便告辞离去,与十一娘相约在水月寺相见。十一娘依约前往,到了寺中,只见封三娘早已等候在那里。二人在寺中四处游览,观赏了一番后,十一娘便邀请封三娘一同乘车。?她们携手走出寺门,此时,一位年轻秀才映入眼帘。那秀才大约十七八岁,身着朴素的布袍,虽无华丽装饰,却难掩其俊伟的容貌与不凡的气质。封三娘暗中指着秀才,对十一娘说道:“此人将来必是翰苑之才。” 十一娘微微侧目,打量了那秀才一眼。随后,封三娘说道:“娘子先回去吧,我随后就到。”?傍晚时分,封三娘果然来到了范府。她对十一娘说道:“我已仔细打听过了,这位秀才名叫孟安仁,就住在咱们同村。” 十一娘得知孟安仁家境贫寒,心中有些犹豫,觉得此事不妥。封三娘见状,劝道:“娘子怎能如此世俗呢?此人若长久贫贱,我愿挖出自己的眼珠,从此不再给人看相。” 十一娘问道:“那该如何是好?” 封三娘说:“我希望您能送他一件信物,与他订下盟誓。” 十一娘惊讶道:“姐姐为何如此草率?父母尚在,若他们不同意该怎么办?” 封三娘说:“我这般做,正是担心此事不成。但只要心意坚定,生死都无法将人分开。” 十一娘还是坚决不同意。封三娘无奈道:“娘子的姻缘已然降临,只是魔劫尚未消除。我这么做,不过是为了报答往日的情谊罢了。就此别过,我就用您之前赠送的金凤钗,假托您的名义送给他吧。” 十一娘还想再与封三娘商量,可封三娘已转身出门,快步离去,只留下十一娘在原地,满心纠结,不知该如何是好 。?彼时,孟生虽家境贫寒,却才华横溢,腹有诗书,一心想着寻觅一位情投意合的佳偶,因而年方十八,却仍未娶妻。这一日,他偶然外出,正巧目睹了范十一娘与封三娘二人,那绝美的容颜与出众的风姿,令他瞬间心驰神往。归家之后,孟生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两位女子的身影,久久无法释怀,陷入了深深的冥想之中。?夜已深沉,一更将尽,万籁俱寂之时,忽听得一阵轻轻的敲门声。孟生疑惑起身,掌灯前去开门。门开处,只见封三娘亭亭玉立在门前。孟生借着昏黄的灯光仔细一瞧,正是白日里见过的女子,心中顿时涌起一阵惊喜,急切地问道:“姑娘深夜到访,所为何事?” 封三娘轻声说道:“妾姓封,乃范十一娘的女伴。” 孟生一听,心中更是大悦,一时情难自抑,不假思索地便上前想要拥抱封三娘。封三娘急忙侧身避开,正色道:“公子莫要误会,妾并非毛遂自荐之人,而是为十一娘做说客的曹丘生。十一娘倾慕公子才华,愿与公子缔结良缘,特让妾前来传信。” 孟生听后,先是一愣,继而满心欢喜,可又有些不敢相信。封三娘见状,便拿出那支金凤钗,递到孟生面前,说道:“这便是十一娘的信物。” 孟生见此,欣喜若狂,信誓旦旦地说道:“承蒙十一娘如此垂青,若我不能娶得十一娘,宁愿终身不娶!” 封三娘见孟生心意已决,便告辞离去。?次日清晨,孟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赶忙恳请邻村的老妇人前往范府,向范夫人提亲。范夫人一听孟生家境贫寒,眉头顿时紧皱,心中嫌弃不已,连与女儿商量都不曾,当即一口回绝。老妇人无奈,只得返回,将此事告知孟生。孟生听闻,犹如当头一棒,满心的欢喜瞬间化为泡影。?而十一娘这边,得知母亲拒绝了孟生的提亲,心中失望至极,对封三娘也心生埋怨,觉得她此举太过莽撞,害自己陷入这般境地。可金凤钗已然送出,难以收回,十一娘满心愁绪,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暗自垂泪,心中暗自决定,此生非孟生不嫁。?又过了几日,有一位当地的绅士,为自己的儿子向十一娘求婚。这位绅士担心婚事不成,便恳请邑宰出面做媒。彼时,这位绅士正身居要职,权势滔天,范公心中畏惧,不敢得罪,便询问十一娘的意见。十一娘满心不悦,却又不敢公然违抗父命,母亲再三追问,她也只是默默流泪,一言不发。随后,十一娘偷偷派人告诉母亲,自己非孟生不嫁。范公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觉得女儿太过任性,竟背着自己与他人私定终身,一怒之下,不顾女儿的意愿,答应了绅士家的求婚,并匆匆选定吉日,准备让女儿成婚。?十一娘得知婚期已定,心中悲愤交加,自此绝食抗议,整日卧于床上,以泪洗面。转眼间,到了迎亲的前一晚,十一娘突然起身,对着镜子精心梳妆打扮。夫人见女儿这般模样,心中暗自欣喜,以为女儿终于想通了。然而,就在众人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侍女突然惊慌失措地跑来,大声喊道:“小姐自缢死了!” 举家上下顿时一片震惊,哭声震天,众人懊悔不已,却已无力挽回。三日后,十一娘被匆匆下葬。?孟生从邻媪那里得知十一娘即将出嫁的消息,心中愤恨欲绝,却又无可奈何。他四处打听消息,妄图挽回这段感情,可终究是徒劳无功。后来,听闻十一娘香消玉殒,孟生悲痛万分,恨不能随她一同赴死。傍晚时分,孟生独自一人走出家门,趁着夜色,前往十一娘的墓地,想要在墓前痛哭一场,以寄哀思。?就在孟生伤心欲绝之时,忽然,一个身影缓缓走来。孟生定睛一看,竟是封三娘。封三娘走到孟生面前,微笑着说道:“恭喜公子,姻缘有望了。” 孟生满脸泪水,哽咽着说道:“卿难道不知十一娘已经去世了吗?” 封三娘神秘一笑,说道:“我所说的姻缘可就,正是因为她的去世。公子可速速唤来家人,打开坟墓,我有奇药,能让她复活。” 孟生半信半疑,但此时已无计可施,只能按照封三娘所说,找来家人,挖开坟墓,打开棺木。孟生亲自将十一娘的尸体背回家中,与封三娘一起,将十一娘安置在床上。封三娘取出怀中的奇药,喂给十一娘。过了许久,十一娘终于缓缓苏醒。她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看到封三娘和孟生,疑惑地问道:“这是何处?” 封三娘指着孟生,说道:“这便是孟安仁公子。” 随后,封三娘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告知十一娘,十一娘这才明白自己已经死而复生。?封三娘担心此事泄露出去会引来麻烦,便与孟生、十一娘商议,一同前往五十里外的山村,隐居起来,避开众人的耳目。封三娘决然离去后,孟生和十一娘沉浸在巨大的震惊之中,久久回不过神来。二人相对无言,唯有眼中的惊叹与不舍,在寂静的空气中弥漫。他们深知,封三娘此番离去,怕是再难相见,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怅惘与失落。?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瞬一年已逝。孟生凭借着自身卓越的才学与坚韧不拔的努力,在乡试和会试中接连告捷,成功踏入仕途,任职翰林。荣耀加身的孟生,心中始终记挂着范公。他深知,若不是范公当年应允了自己与十一娘的婚事,即便历经波折,他也难以与挚爱长相厮守。于是,孟生恭敬地递上名帖,前往范府拜谒范公。?范公听闻孟生求见,心中五味杂陈。想起过往对孟生的种种误解与偏见,心中满是愧悔,竟一时不愿相见。孟生却并未放弃,再三恳请,言辞恳切,范公终究还是心软,答应相见。孟生踏入范府,见到范公,当即行起子婿之礼,伏地而拜,态度极为恭敬。范公见此,心中却陡然生出一股怒气,他暗自揣测,孟生如今飞黄腾达,这般恭敬莫不是有什么轻薄之意??孟生见范公面色不善,心中明白他心中疑虑,便恳请范公屏退左右,将自己与十一娘相识相知,以及封三娘相助的前因后果,一五一十地详细道来。范公听后,心中半信半疑,觉得这一切太过离奇。为了验证孟生所言,范公暗中派人前往孟生家中探听虚实。待得知孟生所言句句属实后,范公心中大喜,对孟生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但范公深知,此事若传扬出去,恐会引来诸多麻烦,于是私下告诫孟生,切不可将此事宣扬出去,以免惹来祸端。?又过了两年,那位曾经凭借权势强行向十一娘求婚的绅士,因科举舞弊之事东窗事发。朝廷得知后,雷霆震怒,将绅士父子发配充军到辽海。至此,压在十一娘心头的一块巨石终于落地。她思念父母心切,便与孟生商议,决定回娘家省亲。?回到范府,十一娘与父母相见,一家人相拥而泣。父母看着女儿如今幸福美满,心中满是欣慰。十一娘也向父母详细讲述了自己与孟生婚后的生活,以及封三娘的神奇相助。范公夫妇听闻,对封三娘感激不已,同时也对孟生刮目相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仿佛所有的苦难都已成为过去 。2.狐梦

在那文风鼎盛的时代,毕怡庵于士林之中颇具声名。他为人倜傥不群,行事豪纵洒脱,身形丰腴肥胖,络腮胡须浓密,举手投足间尽显豪迈之气。一日,因事前往叔父刺史公的别业。这别业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景色宜人,只是那座古旧的楼阁,传言常有狐仙出没。?毕怡庵闲暇之余最爱诵读《青凤传》,对书中人与狐仙的浪漫邂逅心生向往,常盼着自己也能有这般奇遇。在楼阁上,他常常闭目凝神,幻想与狐仙相遇的场景。傍晚时分,他回到自己的居所,此时正值暑月,天气闷热难耐,他索性敞开房门,躺在榻上。?睡梦中,毕怡庵感觉有人轻轻摇晃他,睁眼一看,一位年逾四十的妇人立于榻前。这妇人眉眼含情,风韵犹存,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别样的风情。“我乃狐仙,承蒙公子日夜牵挂,心中颇为感动。” 妇人笑意盈盈地说道。毕怡庵听闻,非但不惧,反而满心欢喜,与妇人言语调侃起来。妇人笑道:“我年岁已长,即便旁人不嫌弃,自己也难免自惭形秽。我有个女儿刚及笄,生得乖巧伶俐,明日便让她来侍奉公子。” 说完,便翩然离去。?第二日夜晚,毕怡庵在屋内焚香,满心期待地等待着。不多时,妇人携着女儿如期而至。少女身姿婀娜,面容姣好,眼神中透着灵动与娇羞。妇人对女儿叮嘱道:“你与毕郎有前世的缘分,今晚就留下吧,明日早些回来,莫要贪睡。” 说罢,便转身离去。?此后,二人恩爱情浓,如胶似漆。一晚,少女笑意盈盈地对毕怡庵说:“明日姐姐们要为我们举办庆贺宴,还望公子一同前去。” 毕怡庵欣然应允。第二日,他等了许久,少女才姗姗来迟。“让公子久等啦。” 少女歉意一笑,牵着毕怡庵的手,二人仿若瞬移一般,来到一处庭院。?庭院深深,雕梁画栋,中堂之上灯火辉煌。大姐身着素衣,淡妆之下尽显温婉气质,见到二人,微笑着上前祝贺。正准备入席,二姐蹦蹦跳跳地进来,一见到毕怡庵,便打趣道:“妹妹如今已找到如意郎君,看来甚是满意呀!” 少女羞红了脸,拿着扇子轻打二姐。?正热闹间,十二三岁的四妹抱着一只猫跑了进来。四妹模样稚嫩,却艳媚动人,如同春日里含苞待放的花朵。众人商议以猫为酒令,猫叫之处,持筷者饮酒。轮到毕怡庵时,猫总会适时鸣叫,众人见状哄堂大笑,毕怡庵也不推辞,接连畅饮。?大姐见毕怡庵酒量颇好,摘下髻子为他斟酒,看似小小的髻子,酒却似取之不尽。二姐也不甘示弱,拿出口脂合子要敬毕怡庵。毕怡庵刚要喝,身旁的少女眼疾手快,用小莲杯换下合子,原来合子转眼间竟变成了一个巨钵。毕怡庵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却发现手中之物竟是一只做工精美的罗袜,二姐见状,又气又笑,赶忙回屋换鞋。?随着时光的流逝,毕怡庵与狐女愈发恩爱。狐女还时常与毕怡庵对弈,在狐女的悉心指导下,毕怡庵的棋艺日益精湛。但毕怡庵生性豪爽,无意间将与狐仙的奇遇透露给了他人。狐女得知后,满脸怒容,指责道:“我再三叮嘱,你为何还是泄露出去!” 说罢,拂袖而去。?毕怡庵懊悔不已,多次登门道歉,狐女才逐渐消气,只是二人的关系,已不复从前那般亲密。一年后的一个夜晚,狐女神色落寞地来到毕怡庵身边,沉默许久后说道:“我和四妹被西王母征召为花鸟使,明日就要启程,此后难以相见。” 毕怡庵听闻,心中如刀绞一般,泪水夺眶而出。?次日,毕怡庵怀着沉重的心情,送别狐女。二人在村外洒泪分别,狐女安慰道:“只要心中有念,或许日后还有重逢的机会。” 望着狐女离去的背影,毕怡庵久久伫立,难以释怀。毕怡庵自狐女离去后,仿佛丢了魂,时常对着狐女曾出现的地方发呆。昔日的欢声笑语,此刻如同梦幻泡影,只留下无尽的孤寂。每到夜晚,他便在房中徘徊,期望能再次见到狐女的身影,可回应他的只有清冷的月光。?一日,毕怡庵在城中闲逛,行至一座破庙前。突然,一阵细微的呜咽声从庙内传出。他心生好奇,小心翼翼地走进庙中,只见角落里蜷缩着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正低声哭泣。毕怡庵上前询问,老妇哭诉道,自己的女儿被一伙强人掳走,生死未卜。毕怡庵向来心善,听闻此事,当下决定帮助老妇寻找女儿。?就在他四处打听消息时,城中接连发生离奇命案。死者皆是年轻男子,死状恐怖,胸口被挖去心脏,现场却找不到任何凶手的踪迹。毕怡庵虽被寻找老妇女儿之事缠身,却也听闻了这些命案,心中隐隐不安。?某夜,毕怡庵在追查老妇女儿下落时,误入一片阴森的树林。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仿佛鬼火般闪烁。突然,一道黑影从他眼前闪过,速度极快。毕怡庵大喝一声,追了上去。追到树林深处,只见一个身着黑衣的女子站在那里,月光照亮了她的脸庞,竟是狐女!?毕怡庵又惊又喜,刚要开口,狐女却神色慌张,急切地说道:“怡庵,此地危险,你快离开!” 毕怡庵还未反应过来,周围突然涌出一群身形诡异的怪物,张牙舞爪地向他们扑来。狐女迅速施展法术,与怪物展开殊死搏斗。毕怡庵见状,也捡起一根树枝,加入战斗。?一番激战过后,怪物纷纷倒地。毕怡庵这才从狐女口中得知,这些怪物是由邪祟操控,在城中制造命案。而狐女作为花鸟使,察觉到了邪祟的阴谋,赶来阻止。至于老妇,实则是邪祟所变,目的是引毕怡庵入局,进而加害于他。?为了彻底铲除邪祟,毕怡庵和狐女决定联手。他们四处搜集线索,探寻邪祟的巢穴。经过一番艰难的调查,终于发现邪祟藏身于一座废弃的古宅中。?深夜,毕怡庵和狐女潜入古宅。宅中弥漫着一股腐臭的气息,阴森恐怖。他们小心翼翼地前行,突然,一阵阴森的笑声传来:“你们来了,那就别想走了!” 随着声音,一群邪祟从四面八方涌出。?狐女和毕怡庵背靠背,与邪祟展开激烈战斗。狐女法术高强,一道道光芒从她手中射出,击中邪祟。毕怡庵也毫不畏惧,挥舞着手中的武器,与邪祟近身搏斗。在战斗中,毕怡庵为了保护狐女,不慎受伤。狐女心急如焚,爆发出更强大的力量,最终将邪祟全部消灭。?经过这次生死考验,毕怡庵和狐女的感情愈发深厚。然而,狐女身为花鸟使,职责在身,不得不再次离开。分别之际,狐女眼含泪水,说道:“怡庵,此次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你要保重自己。” 毕怡庵紧紧握住狐女的手,坚定地说:“我等你回来,无论多久。”?狐女离去后,毕怡庵时常回忆起与她相处的点点滴滴。他将这段经历写成文字,流传后世,希望能让更多人知晓他们之间的传奇故事 。3.布客

长清有一布商,常年在外以贩卖布匹为业。一日客居泰安,听闻当地有位精通星象命理的术士,便前往询问自己的吉凶祸福。术士推算一番后,脸色凝重地说:“你命中有大劫,须速速归家。” 布商心中大惊,急忙收拾行囊,带着积蓄往北赶去。途中,布商遇到一个身着短衣的男子,看模样像是衙门里的差役。两人渐渐攀谈起来,颇为投机。布商多次掏钱买酒食,邀请男子一同吃喝。短衣男子对布商的好意十分感激,布商便问他此行所为何事。男子回答说:“我要去长清,有公务在身。” 布商又问拘捕的是何人,短衣男子拿出公文,让布商自己看,布商一看,第一个名字竟是自己。他惊恐地问道:“我犯了什么事要被拘捕?” 短衣男子说:“我是阴间蒿里的差役,隶属东四司。看来你的阳寿已尽。” 布商听后,痛哭流涕地哀求救命。鬼差说:“这是天命,我无能为力。不过公文上名字众多,拘捕还需要些时日。你赶紧回去料理后事,我最后再来找你,这也算是报答你的交情了。”不久,他们来到河边,只见桥梁断裂,行人过河十分艰难。鬼差说:“你即将死去,一文钱也带不走。不如用这些钱建一座桥,方便行人。虽然要花费不少钱,但对你或许有些好处。” 布商觉得有理,回到家后,便告诉妻子儿女准备后事。他选定日子,雇来工匠开始建桥。过了很久,鬼差都没有再来,布商心中暗自疑惑。一天,鬼差突然来了,说:“我已经把你建桥的事上报给城隍,又转达给了冥司。他们认为你这一善举可以延长寿命。现在公文上已经把你的名字除掉了,我是来告诉你这个消息的。” 布商大喜,对鬼差千恩万谢。后来,布商再次来到泰山,为了感谢鬼差的恩德,他恭敬地准备了纸钱,呼喊着鬼差的名字祭奠。刚出庙门,就见短衣男子匆匆赶来,说:“你差点给我惹祸!刚才司君正在理事,幸好没听见。不然,可怎么办!” 他送了布商几步,又说:“以后别再来了。要是以后有事往北去,我会绕道来看你。” 说完便告别离去。布商建桥后,果然延寿多年。他常常对人说:“阴间的赏罚如此分明,人怎么能不积德行善呢?” 后来,布商活到了八十岁,无疾而终。临终前,他告诉家人:“我在阴间还有一位朋友,他会来接我的。” 说完便安然离世。家人按照他的遗嘱,在他的棺木中放入了一些纸钱和酒食,以答谢鬼差的恩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