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书生们的故事 > 第9章 禄数 柳生 冤狱

书生们的故事 第9章 禄数 柳生 冤狱

作者:一块儿咸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7 03:30:34 来源:书海阁

1.禄数

显者的命运:果报难违在繁华京城的府邸中,住着一位位高权重的显者。平日里,显者行事嚣张跋扈,做出诸多不道德之事。他的夫人深明大义,多次以因果报应的道理劝谏他,希望他能收敛恶行,可显者总是充耳不闻,依旧我行我素。一日,听闻城中来了一位神通广大的方士,能精准预知人的寿命和福禄。显者怀着好奇与侥幸的心理,前去拜访方士。方士见到显者后,上下打量许久,神情凝重地说道:“依我所见,您还能食用二十石米、四十石面,享尽这些口粮,您的福禄便会终结。”显者回到家中,将方士的话告诉了夫人。他心中暗自盘算,一个人一年最多食用二石面,如此算来,自己还有二十余年的福禄,区区善行又怎能轻易断绝自己的好运?想到这里,显者愈发有恃无恐,行为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时光匆匆,一年转瞬即逝。突然,显者患上怪病 “除中”。患病后的他,食量惊人,刚吃完没多久就又饥肠辘辘,一昼夜要吃十余餐。夫人看着日渐消瘦却又食欲大增的显者,心急如焚,四处寻访名医,可所有大夫都摇头叹息,束手无策。随着病情的恶化,显者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不到一年,曾经不可一世的显者,在病痛的折磨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的离世,印证了方士的预言,也让人们再次相信,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众人在感叹之余,也警醒自己,要多行善事,莫要重蹈显者的覆辙。显者的故事在城中迅速传开,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时刻告诫着世人,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2.柳生

姻缘迷局:周生的奇幻之旅在顺天府,有一位出身官宦世家的公子,名叫周生。他为人豪爽,与柳生结为莫逆之交。柳生机缘巧合,得到奇人传授,精通相面算卦之术,凭借这一技艺,在当地小有名气。一日,柳生端详着周生,直言道:“兄弟,你命中与功名无缘,不过想要积累万贯家财,尚可通过人为谋划。只是你妻子面相单薄,恐怕难以助你成就大业。” 没过多久,周生的妻子竟真的病逝。家中失去了女主人,冷冷清清,周生整日借酒消愁,内心孤寂万分。为了寻觅新的姻缘,周生来到柳生家。他在客舍中坐了许久,柳生却一直躲在内室不出来。周生多次呼唤,柳生才慢悠悠地走出来,笑着说:“兄弟,这几日我一直在为你寻觅佳偶,今日终于找到了。方才我在内室施展小法术,求月老为你系上赤绳呢。”周生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忙问:“兄长,快说说,是哪家女子?” 柳生反问道:“你方才进来时,有没有遇到一个背着行囊的人?” 周生回忆道:“遇到了,那人衣衫褴褛,看上去像个乞丐。” 柳生一拍大腿,说道:“那人就是你的岳父,你可要恭敬对待他。”周生听后,以为柳生在开玩笑,不悦道:“兄长,我们相交甚好,我才来找你谋划终身大事,你为何如此戏弄我?我虽家道中落,但好歹也是官宦后裔,怎么能与市井之徒结亲?” 柳生正色道:“兄弟,话可不能这么说。即便耕牛,也能生出良种牛犊,这又有何妨?”周生追问:“兄长见过他女儿吗?” 柳生摇头道:“还未曾见过。我与他素不相识,连姓名也是打听来的。” 周生笑道:“你连他女儿是美是丑都不知道,就断定她是我的佳偶?” 柳生自信地说:“我凭借术数推算得知,那人虽身份低贱、性情凶悍,但他女儿必定能享厚福。不过,若强行说合,你可能会遭遇大难,容我再为你祈祷消灾。”周生回到家后,并未把柳生的话放在心上,四处托人说媒,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一天,柳生突然登门,说:“兄弟,我已替你下了请帖,邀请了一位贵客。” 周生疑惑道:“兄长,来的是谁?” 柳生神秘一笑:“先别问,你赶紧准备酒菜。” 周生虽不明白柳生的用意,还是照做了。不一会儿,客人来了,竟是一位姓傅的营卒。周生心中有些不满,但还是表面上热情寒暄,柳生则在一旁恭敬地招待。酒过三巡,柳生起身对傅营卒说:“周公子对您仰慕已久,一直托我寻访您。昨晚得知您即将远行,便立刻邀请您过来,实在是招待不周。”席间,傅营卒担忧马匹生病无法骑行,柳生也低头帮他想办法。客人离开后,柳生责备周生:“兄弟,千金都难买这样的朋友,你为何如此冷淡?” 说完,柳生借了匹马,亲自送傅营卒回去。回来后,柳生假托周生之名,将一匹马送给了傅营卒。周生得知后,心里有些不痛快,但也无可奈何。第二年,周生打算前往江西,投奔臬司做幕僚。临行前,他到柳生家问卜。柳生掐指一算,笑道:“大吉!” 周生打趣道:“我没别的想法,就想多赚些钱,买个好媳妇,希望你之前说的不要应验。你帮我算算,能成吗?” 柳生胸有成竹地说:“都能如你所愿。”周生到了江西后,恰逢大寇叛乱,局势动荡不安,他被困在那里三年,无法回家。后来,叛乱渐渐平息,周生收拾行囊踏上归途。然而,在途中,他遭遇了土寇抢劫。同行的七八个人都被抢走钱财后放走,唯独周生被掳到贼巢。贼首得知周生的家世后,说:“我有个女儿,想许配给你,你应该不会推辞吧?” 周生听后,沉默不语。贼首见状,大怒道:“你竟敢不答应,拉出去斩了!” 周生吓得浑身发抖,心想不如暂且答应,日后再想办法脱身,于是说道:“小生犹豫,是因为自己文弱,无法跟随您行军打仗,恐怕会连累您。要是能让我们夫妇一起离开,那真是感激不尽。” 贼首点头道:“我正担心女儿拖累我,这有何不可。”贼首将周生引入内室,让女儿出来相见。只见女子年方十**,容貌绝美,宛如天仙下凡。当晚,周生和女子拜堂成亲,婚后生活远超他的想象。周生仔细询问女子的姓氏,这才发现,她的父亲就是当年柳生所说的背囊之人。周生感慨不已,向妻子讲述了柳生的预言。三四天后,贼首准备送周生夫妇离开。突然,大军来袭,贼巢被攻破,全家都被俘虏。有三位将官负责监斩,周生的岳父率先被斩,接着就轮到周生。周生万念俱灰,以为自己必死无疑。这时,一位将官仔细端详周生,惊呼道:“这不是周生吗?” 原来,傅营卒因军功被授予副将军之职。他对同僚说:“这是我同乡的世家名士,怎么会是贼呢?”傅将军为周生松绑,询问他的来历。周生谎称:“我刚从江臬娶亲回来,没想到途中被贼寇掳掠,幸得将军相救,真是再生父母!只是我妻子失散了,恳请将军帮忙寻找。” 傅将军命人将俘虏排列起来,让周生辨认,最终找到了周生的妻子。傅将军设宴款待他们,还赠送盘缠,说:“昔日承蒙你赠马之恩,我日夜不忘。只是战乱之中,来不及答谢。如今,我送你两匹马、五十两金子,助你返乡。” 此外,傅将军还派两名骑兵持信箭护送他们。途中,周生的妻子对他说:“我父亲不听忠告,导致母亲丧命。我早就料到会有今日。我之所以苟且偷生,是因为小时候相面先生说我能收葬亲人的尸骨。我父亲窖藏了大量金银,我们可以用这些钱赎回父亲的尸骨,剩下的钱,足够我们回乡后谋求生计。”于是,夫妇俩让骑兵在路边等候,两人来到旧居。这里早已被烧成一片灰烬,他们在灰烬中找到一把佩刀,挖了一尺多深,果然找到了金银。他们将金银装入袋子,返回途中,用百金贿赂骑兵,让他们埋葬岳父的尸体,并拜祭了岳母的坟墓。到了直隶地界,周生夫妇厚赏骑兵后,让他们回去了。周生许久未归,家人以为他已死,便肆意侵吞他的财产,家中的粮食、布帛和器具被洗劫一空。得知周生回来,家人吓得四处逃窜,只剩下一个老妇、一个婢女和一个老奴。周生历经生死,不愿再追究此事。当他去拜访柳生时,柳生却早已不知去向。周生的妻子持家有道,比男子还厉害。她挑选忠厚老实的人,给他们提供资本做生意,按比例收取利息。每当商人们在屋檐下核算账目时,她便在帘后倾听,一旦有人算错,她便能立刻指出。在她的管理下,内外无人敢欺瞒。几年后,合伙的商人达到上百个,周家积累了数十万财富。周生夫妇派人将亲人的尸骨移回故乡,厚葬了他们。3.冤狱

阳谷奇案:朱生蒙冤与真相大白在阳谷县,有一位名叫朱生的年轻人。他生性洒脱,言语诙谐,时常妙语连珠,给周围人带来不少欢乐。然而,命运对他并不眷顾,妻子因病去世,朱生沉浸在丧妻之痛中许久。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朱生的生活愈发孤寂,于是决定找媒婆帮忙,再寻一门亲事。一日,朱生来到媒婆家。刚到门口,便瞥见媒婆邻居家的妻子。那女子容貌秀丽,身姿婀娜,朱生不禁多看了几眼。他半开玩笑地对媒婆说:“刚刚看到你邻居家娘子,生得这般美貌。要是你帮我做媒,能把她介绍给我,那可就太好了。” 媒婆也笑着打趣道:“你若能杀了她丈夫,我就帮你促成这桩美事。” 朱生哈哈一笑,随口应道:“好啊!”一个多月后,邻居外出讨债,却不幸在荒野中遇害。阳谷县令得知消息,立即下令拘押邻居的保长。为了查明真相,县令对保长严刑拷打,可保长实在不知凶手是谁,案件陷入僵局。就在这时,媒婆向县令讲述了朱生和她之间的玩笑话。县令听后,心中顿生疑虑,怀疑朱生就是凶手,随即将朱生逮捕。朱生被带到公堂,面对县令的质问,他百口莫辩,坚决否认自己杀人。县令见朱生不肯招供,又怀疑邻居的妻子与朱生有私情,于是对她施以重刑。各种酷刑轮番上阵,女子不堪折磨,最终屈打成招。县令再次审讯朱生,朱生心想,女子一个弱质女流,都能承受如此酷刑,自己又怎能让她独自背负这莫须有的罪名呢?于是说道:“我身娇体弱,实在受不了这苦刑。之前说的都是假话。如今既然是冤死,又怎能让她背负不贞的骂名?即便鬼神不知,我又于心何忍?我如实招供吧,想要杀了她丈夫再娶她的,都是我一人所为,她并不知情。”县令问道:“你有什么证据?” 朱生回答:“血衣可以作证。” 县令派人到朱生家中搜查,却一无所获。县令大怒,再次对朱生用刑,朱生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朱生无奈,只好说:“我母亲不忍心拿出血衣,让我去死。让我回去亲自取来吧。” 县令派人押着朱生回家。朱生见到母亲,说道:“给我血衣,我是死;不给我,我也是死。反正都是死,晚死不如早死。” 母亲听后,泪如雨下,走进屋里许久,才拿出血衣交给朱生。县令拿到血衣,仔细查验,认定证据确凿,判处朱生斩刑。此后,案件多次复审,朱生始终坚持自己的供词。一年多后,眼看行刑的日子越来越近。这天,县令正在审理囚犯,突然有一人径直走上公堂。此人怒目圆睁,指着县令破口大骂:“你如此昏庸,怎么能治理百姓!” 数十名衙役见状,立刻冲上去,想要制服此人。没想到,此人振臂一挥,衙役们竟纷纷倒地。县令吓得脸色惨白,想要逃跑。那人高声喊道:“我是关帝面前的周将军!昏官要是敢动,我立刻取你性命!” 县令吓得浑身发抖,大气都不敢出。那人接着说:“杀人者是宫标,与朱生何干?” 说完,便倒地不起,气息微弱。过了一会儿,那人苏醒过来,脸色苍白如纸。县令一问,才知道此人就是宫标。在县令的审讯下,宫标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罪行。原来,宫标平日里游手好闲,得知邻居外出讨债,心想他腰包里必定装满钱财,便在途中将其杀害。可杀了人后,宫标才发现邻居身上并没有多少钱。后来听说朱生被冤枉定罪,宫标暗自庆幸。这天,他鬼使神差地来到公堂,却浑然不知自己的行为。县令问朱生血衣是怎么来的,朱生也一头雾水。县令叫来朱生的母亲审问,这才得知血衣是她割臂染成的。查验她的左臂,刀痕还清晰可见。县令见状,惊愕不已。事后,县令因这起冤案被上级参劾,免去官职。他被罚赎罪,最终羁留在阳谷,郁郁而死。一年多后,邻居的母亲想为儿媳再找个婆家。儿媳感念朱生的情义,最终嫁给了朱生。异史氏感叹道:“审理案件是为官者的首要职责,积阴德还是灭天理,都在此一举,不可不慎重。急躁残暴,固然违背天理;拖延不决,也会伤害百姓性命。一人打官司,就会耽误几个农民的农时;一个案件定下,就会让十户人家倾家荡产,这难道是小事吗?我曾说,为官者不随意受理诉讼,就是大德。而且,不是重大案件,不必长期羁押;没有疑难问题,何必犹豫不决?即便是乡里的愚民,因山村的豪爽之气,偶尔为了鹅鸭之争,引发矛盾,这不过是借官员的一句话来平息事端,不需要把所有人都拘押起来,只需让双方当事人到场,施以笞杖之刑,就能迅速解决纠纷。这难道不是神明的官员所为吗?“如今,我常见那些审理案件的官员:传票发出后,就像故意忘了一样。负责传唤的差役收受贿赂不够,就不让当事人见到官府的传票;负责行刑的衙役得到的好处不多,就不肯悬挂听审的牌子。他们蒙蔽上司,拖延时间,往往过了很久,当事人还没见到长官的面,就已经被折磨得皮骨皆损。而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却躺在床上悠闲自在,仿佛无事发生。他们哪里知道,在这水深火热的牢狱之中,有无数冤魂伸长脖子,期盼着能得到解救!那些奸民固然可恶,不值得怜惜,但良民被牵连,又怎能承受?况且,无辜被牵连的,往往良民多于奸民,而良民所受的伤害,更是奸民的数倍。为什么呢?因为奸民难以欺压,而良民容易被欺负。皂隶的打骂,胥徒的勒索,都施加在良民身上。“百姓一旦进入公门,就如同踏入水火之中。早一天结案,就能早一天让百姓安心生活。有什么大事,值得官员在堂上像死人一样无动于衷,似乎生怕自己的贪欲得不到满足,故意拖延时间?虽然不是残酷暴虐,但实际上罪责相同。我曾见过一个案件,其中真正重要的,不过三四人,其余都是无辜被牵连的百姓。有的是因为平日的小矛盾结怨,有的是因为拥有财富而获罪。所以,打官司的人用尽全力谋划正案,又用余毒报复小仇,在状纸上随意写上一个名字,就成了难以摆脱的灾祸;让无辜者在公门中遭受万罪,承受切肤之痛。别人跪,他们也跪,像乌鸦一样聚集;别人出,他们也出,如同被猴子拴住。而最终,官员不问,吏役不查,这些无辜者实际上毫无用处,只会倾家荡产,填满蠹役的贪囊;卖儿典妻,发泄小人的私愤。我衷心希望为官者,在接到案件时,稍微审问一下:该驱逐的就驱逐,不该驱逐的就放过。不过是动一动笔的事,就能保全多少身家,培养多少元气。从政者却从不考虑这些,又何必用刑具才能杀人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