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大宋河山 > 第76章 声声慢

大宋河山 第76章 声声慢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1:15:11 来源:书海阁

王棣很是矛盾,因苏轼而起。

这位大文豪才情万丈,为人豁达豪迈,但一生颠沛、仕途多舛,人生境遇终是不圆满的。

而这一切与王安石密不可分。可以这么认为,苏轼的仕途起伏正好与王安石变法的成败相辅相成。

神宗时期,新政从无到有乃至雷厉风行展开,作为旧党的苏轼因反对变法太急而外放杭州通判、被贬黄州;神宗皇帝殡天、王安石去世,高太后听政、司马光拜相,尽废新法,新党干将或去或贬,旧党人马入政朝堂,苏轼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待他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乃知杭州;元佑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六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绍圣四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虽然大宋朝在华夏历史上的“国土面积”羞于启齿,但与唐代一样,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涌现出大量影响深远的文学、艺术创作以及许多为后世所称道的文学家、艺术家。从范仲淹、欧阳修到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唐宋八大家”占了六人,更有数不尽的词人留下名篇无数。是时,星光璀璨,百花齐放。

只是,文人固有相亲,更有相轻。所谓“新旧党争”,所谓“元佑更化”,说到底既是政治理念相悖,又何尝不是文人之间的“争风吃醋”?

苏轼的仕途因王安石而跌宕起伏,王安石又何尝不是因旧党的围追堵截而使得变法之路一波三折?文人之争虽未见刀光剑影,却更为云谲波诡。

但王、苏皆是谠言直声、胸怀坦荡的正人君子,虽曾针锋相对,却终究一笑泯恩仇。

穿越之前的王棣,是个文学迷,也勉强算是文字工作者,尤其喜好宋词,很是诵读了多篇名作。制词大家如大小晏、李后主、柳三变、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的名篇更是熟读多遍,最推崇的便是东坡居士。

苏轼此人,尽管在仕途中没有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并没有因为自己人生的跌宕起伏而就此消沉,反而乐在其中,拥有豁达的胸襟,展现出其豪迈慷慨和与众不同的气质。

文为心声,从他的文章中不难看出,这是个率真孤傲、豁达洒脱之人。也唯有如此,词坛方能留下多篇不朽之作。

他敬苏轼之才华无双,自也希望其有幸福美满的人生,至少能避免流放儋州之苦。

他不知道蝴蝶效应能对这个时空产生怎样的影响,又或许这本就是平行宇宙的某个位面,与原本的时空纵横交错,却互不影响?!

但,或许是能做些什么的,唯求心安。

至少就目前来看,已是有了不同于原本的历史轨迹。既如此,顺心意而为之吧。

此次杭州涝害固然损失惨重,后续进展却是不错。

期间的民乱被及时有效地控制,貌似消弭于无形。

灾民因灾后重建的如火如荼的进行而不至于人心惶惶,吃饭穿衣住房,始终是国人的追求,有了安身立命之处,大抵是不再思变的。

另外,“社仓”一事也提上了日程。

灾前,王棣在苏轼面前粗粗谈了谈“社仓”。

社仓,即义仓,但王棣口中的“社仓”并不等同于以往的社仓,二者有着本质之别。

隋代长孙平倡设义仓时即立仓于乡社。《隋书·食货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窑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此类设仓于社,并由社司管理的义仓就是后代的社仓。时社仓、义仓无别。唐贞观二年,戴胄奏请仿隋制,并正式以“社仓”命名,但实际上大多设于郡、县。宋代亦有义仓设于乡社者,亦称社仓。诏各地乡村立社仓,市镇立义仓。

此时的社仓也好,义仓也罢,皆为民营,效果远不如常平仓,聊胜于无罢了。

先前,高俅曾建言道:“可借常平仓或富人粮于乡社设仓,责富户主持,由都社首、保正及在乡士大夫协同办理。至于收息可集思广益,理出个切实可行的章程……”

这,与百年后朱熹创导的路数已是高度吻合了,王棣不由得又高看了高俅几分。

在原本那个时空,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建宁府大饥。当时在崇安开耀乡的朱熹,同乡绅刘如愚向知府借常平米六百石赈贷饥民。贷米在冬天归还,收息二成,小歉利息减半,大饥全免。计划待息米相当于原本十倍时不再收息,每石只收耗米三升。后来归还了政府的常平米,至淳熙八年已积有社仓米三千一百石。这一年朱熹将《社仓事目》上奏,孝宗“颁其法于四方”,予以推广。在福建路的建阳、光泽,两浙路的金华、宜兴,江南西路的南城、萍乡,荆湖南路的长沙等县都建立了社仓。在建仓地区,数十年间“人无菜色,里无嚣声”朱熹分析社仓和义仓的区别,一在乡间,一在州县;一由民办(由“乡人士君子”主持),一由官办。义仓受益的是“市井游惰辈”,而且官吏“避事畏法”,不敢发粮救济饥民,粮食长期封闭直至化为尘土。他还分析了社仓收息同王安石青苗法的区别,其中提到青苗法通过钱、粮的折算增加了实际利率,为经办官吏的营私舞弊提供了有利条件。

嘉定十五年,真德秀以湖南安抚使知潭州,仿朱熹办法在十二县置社仓一百所,上奏后得到宁宗的批准。理宗时还有人创建新仓。但社仓在实行中也产生一些问题,如摊派粮食,只贷给有田之家,民困于纳息等。

王棣深知其中之弊,沉吟着说:“此议虽好,初期大抵效果显着,但长此以往必不可行。”

苏轼忙问其故。

王棣答道:“恐非蠧于官吏,而蠧于豪家。”

众皆不语,若有所思。

人心多贪,若是掌管社仓的豪户起了私心,定然无益于民。

但社仓之法又确是诱惑多多,究竟有些难以割舍。问题在于如何规避其中弊端呢?

王棣心知社仓之弊难以根除,但仍是有法子尽量不使其走上“邪路”的。

他整理思路,剖析社仓法要想真正发挥好作用,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推行社仓法离不开国家,必须保证国家不将社仓粮移作它用;二是不强迫借贷,不强迫还贷。这实际是很难办到的。因为官方办事,总是要讲政绩的。要见政绩,难免要有考核,难免要加入强制。贷者本应是穷困者,既是穷困者,到期不能还是难免的,到期不还的人多了,仓储就会越来越少,直至完全没有。这样,不加强制又几乎不可能。三是官必须是好官、主管的无官吏人必须是家境富裕而又品质高尚的人。这个要求也是难以达到的。如果官员有私心或者主管人有私心,如同上述是想借机盘剥百姓揩油水的人,社仓就会变味。

这一番长篇大论让苏轼等人陷入了沉思,大致是认同了王棣之言。

王棣趁热打铁,侃侃而谈:“社仓可为官督民办,即由地方官劝谕本乡之士民捐输。如准富民能捐谷五石者,免本身一年杂项差徭。有多捐一倍、二倍者,照数按年递免。超过四十石者,分别由州县奖给匾额,捐至二百五十石者,咨吏部给予‘义民’顶戴,照未入流冠带荣身。凡给匾额之民家,永免差役。仓米于春季支借,秋成还仓。遇灾荒则赈恤本地贫民。设正、副社长司其出纳,地方吏胥不得干预,但地方官有权稽查、监督……”

在那个时空,社仓之法几经变革停更,直至清末方消失。王棣采用的是清康熙五十四年的社仓法,虽有官方色彩,却是民办之仓,既杜绝了贪官污吏在其中上下其手,又尽可能避免主管之人从中牟利。

这种手法便是不懂经济官术的李格非也是频频颔首,更毋论是宦海沉浮的苏轼及精擅钻营的高俅了。

这套方案无疑是最完善的,当然,只是相对而言。

至少苏轼是高度认同并几乎全盘采用,朝廷的诏令很快下达,其中多有褒扬,深以为可“为国分忧解难、造福黎民百姓”,令以杭州一地试行之,而后可推行全国。

为官一地造福一方,此乃苏轼之所求,自是大力推行,这二日已有眉目。

杭州富庶,商贾云集,苏太守劝捐以建社仓,每捐粮几何可得相应褒奖,于豪商而言,乃是为己正名之举,怎不踊跃参与?那些个此前牟夺灾祸不义之财的粮商更是唯恐落人之后,不捐则已,动辄便是大手笔。

太守大人欣慰之余,不由苦笑:这些个奸商啊,倒是晓得趋避祸患,一时间不好拿他们开刀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