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179章 《粤语诗学的现代性重构》

粤语诗鉴赏集 第179章 《粤语诗学的现代性重构》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17 10:32:01 来源:书海阁

《大只讲》(粤语诗)

文/树科

话知你系口嗨

抑或你喺海口

唱出嚟啲歌仔

唱唔出嚟人心

啲水噈唔可能咸晒……

话时噈喺咁话

讲晒嘟系儿戏

呃鬼吃豆腐咩

仲估家阵清明

不宜噈通通自己讲埋……

《树科诗笺》2025.2.23.粤北韶城沙湖畔

《粤语诗学的现代性重构》

——论树科《大只讲》的方言诗学体系

文/一言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方言写作始终如暗河涌动。树科的《大只讲》以其独特的粤语肌理,构建起了一座连接古典诗学与现代文明的话语迷宫。这首创作于粤北韶城的诗作,既非简单的方言转译,亦非浮表的语言游戏,而是通过对岭南语系的深层解构,完成了对现代性困境的诗学审判。

一、方言诗学的现代性突围

当现代汉语诗歌深陷"普通话霸权"的困境,《大只讲》以粤方言的语音爆破实现了诗学突围。诗中"口嗨"与"海口"的语音镜像,在粤语九声六调的声腔系统中形成独特的声韵矩阵。"嗨"(hoi1)与"海"(hoi2)的声调差异,在岭南语系的音韵谱系里恰如楚辞中的"兮"字变体,既保留古楚语遗韵,又暗合现代语言焦虑。这种声调游戏突破了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能指/所指二元结构,在"唱出嚟啲歌仔/唱唔出嚟人心"的裂隙中,暴露出语言符号与情感真实的永恒悖论。

朱光潜在《诗论》中强调方言的"声音表情",在《大只讲》中具象为"水噈"的声响意象。粤语"噈"(zuk1)既是拟声词模拟水流,又暗含"急促"之意,其入声韵尾[-k]的戛然而止,恰似柳宗元《小石潭记》"如鸣佩环"的古典留白。这种声韵造型使水的物理属性(咸淡)与人性本质(真伪)在语音褶皱中彼此渗透,达成叶维廉所谓的"秘响旁通"之境。

二、语言符号的解构狂欢

诗歌第二段展开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式的符号解构。"讲晒嘟系儿戏"中的"晒"(saai3)作为粤语特有副词,其"完全、彻底"的语义在标准汉语中难以转译。这个方言微粒犹如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根茎",在"呃鬼吃豆腐"的民间俗谚中蔓生出狂欢化的意义网络。"鬼"(gwai2)在岭南文化中既是禁忌符号,又是狂欢图腾,其语义张力恰如巴赫金(Mikhail Bakhtain)笔下的"梅尼普讽刺"(Menippean satire),将严肃的生死命题消解于市井俚语之中。

清明时节的介入更显出语言的时间政治。"不宜噈通通自己讲埋"中的"噈"(zuk1)在此转化为时间副词,与"通通"形成悖论式组合。这种时空错位令人想起艾略特(T.S.Eliot)《荒原》中的"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但树科以粤语特有的"时态模糊性",将基督文明的线性时间观解构为岭南的循环时间场域。正如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指出的,中国古典诗歌擅长"在现时中凝聚往昔",而此诗通过方言的时间装置,将这种传统转化为现代性的共时批判。

三、岭南文化的现代转译

在诗歌地理学层面,"沙湖畔"的创作现场暗示着文化地理的诗学转喻。韶关作为岭南门户,其"南岭走廊"的地理特性在诗中转化为语言的跨界实验。"话知你"与"话时噈"构成的方言回环,恰似北江水流经南华寺的禅意旋涡。这种语言地理学让人想起宇文所安对谢灵运山水诗的研究——自然景观如何成为精神符号。《大只讲》中的"水"意象,既承袭了张九龄"海上生明月"的岭南诗脉,又在"咸晒"的现代转义中注入存在主义的荒诞感。

诗中谚语"呃鬼吃豆腐"的深层结构,实为岭南民间智慧的现代变形。该俗语源自珠江三角洲的丧葬习俗,原指以豆腐祭品欺骗亡灵,在此被重构为对语言异化的隐喻。这种"旧瓶新酒"的转译策略,与庞德(Ezra Pound)的"日日新"(Make it new)主张形成跨文化呼应,但树科的创新植根于方言土壤,展现出本土现代性的独特路径。

四、口语诗学的形而上突围

表面粗粝的粤语外壳下,诗歌暗藏玄妙的诗学架构。两段五行的规整形式,对应着《诗经》"二雅"的古典结构。首段"口嗨—海口"的地理对仗,尾段"清明—自己"的时空呼应,构成严密的诗学对位法。这种形式自觉令人想起闻一多的"三美"主张,但树科以方言颠覆了新月派的格律范式——"歌仔"(go1 zai2)与"人心"(jan4 sam1)的粤语押韵,在声调变化中达成现代汉语难以企及的音义共振。

李欧梵在《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中指出,方言写作是抵抗文化同质化的最后堡垒。《大只讲》通过"唔可能咸晒"的存在主义宣言,将方言提升为哲学语言。水的咸淡之辩不再是物理讨论,而转化为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式的"存在之澄明"。当诗人断言"通通自己讲埋",实则以方言的私密性对抗公共语言的暴力,这与阿多诺(Theodor Adorno)"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形成残酷对话,却在粤语的音韵褶皱中寻得救赎可能。

结语

树科的方言诗学实验,在《大只讲》中展现出惊人的现代性潜能。这首诗既是对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语言游戏说"的岭南诠释,也是对岭南文化精神的当代重构。当"沙湖畔"的涟漪荡漾开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粤语诗歌的新可能,更是汉语诗学在现代性迷宫中找到的方言罗盘——在声音的褶皱里,在语义的裂隙处,在文化的断层带,诗歌终将找到它回家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