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390章 寻找契机,暗通关节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第390章 寻找契机,暗通关节

作者:猫啃月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8 16:32:21 来源:书海阁

精心打磨的说辞如同箭在弦上,但何时射出,如何射出,却需要比制作箭矢本身更精妙的考量。驿馆之内,我对着那份凝聚了无数心血的竹简,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索。

直接由主公,或由我,将这份请求呈递给刘表,固然显得郑重其事,但也可能是一场毫无转圜余地的豪赌。一旦蔡瑁在场,以他的权势和对我们的敌意,必然会全力阻挠。刘表耳根子软,又依赖蔡氏,在蔡瑁的强硬反对下,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当场就被否决,再无转圜的余地。那样一来,我们不仅无法前往新野,更彻底暴露了不愿久居襄阳之心,处境只会更加艰难。

不行,必须增加成功的砝码。在正式摊牌之前,进行必要的试探和铺垫,或许是更稳妥的选择。我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关节”,一个在荆州高层中拥有足够分量,又并非完全与蔡瑁同气连枝的人物,通过他来窥探风向,甚至争取到一丝微妙的支持,或者,至少是中立。

目光,最终落在了两个人身上——蒯良、蒯越兄弟。

蒯氏兄弟,乃南郡望族,在荆州士人中影响力极大。蒯良据说性情更为刚直,深得刘表敬重,但似乎不太理事。而其弟蒯越,字异度,此人智计深沉,是刘表倚重的重要谋主,在许多关键决策上都有他的影子。更重要的是,根据我这几日的观察以及一些旁敲侧击得来的信息(这些信息自然经过我内心深处那不为人知的渠道进行了筛选和确认,但对外,只能归功于我的敏锐),蒯越虽然与蔡瑁同为刘表心腹,共同维护着荆州的统治格局,但两人之间似乎并非铁板一块。蒯越更着眼于荆州的整体利益和长远稳定,对于蔡瑁的某些过于跋扈和短视的行为,未必全然认同。他与蔡氏的合作,或许更多是基于现实的政治需要,而非真正的志同道合。

如果能争取到蒯越的默许,甚至哪怕只是让他不明确反对,那么在刘表面前,蔡瑁的阻力就会被大大削弱。刘表在没有明确支持的情况下,或许会更倾向于“不得罪人”的平衡之策,这恰恰为我们的请求创造了空间。

当然,接触蒯越同样风险极高。他心思缜密,若是我意图过于明显,被他看穿并告知蔡瑁,后果不堪设想。而且,他是否愿意见我,愿意见一个“外来投奔、前途未卜”的刘备的幕僚,也是未知之数。

我决定,必须亲自走一趟。拜访的名义,可以是“请教荆州防务”,或者“为主公分忧,特来求教异度先生高见”,总之,要显得谦恭而自然,不带有强烈的目的性。谈话的内容,也要层层递进,点到即止,以试探为主,绝不直接提出屯兵新野的要求。我要做的,是观察他的反应,捕捉他言语间的细微之处,以此判断他的真实态度。

打定主意后,我开始着手准备。首先,我需要一个合适的由头。恰逢近日有消息传来,曹军在汝南一带活动频繁,虽未有大举南下之象,但已足以让荆州上下感到一丝紧张。这便是我登门拜访的绝佳契机。

数日后,我备了些薄礼——几卷我亲手抄录的古籍,这既符合我的“文士”身份,也不至于显得过于市侩,然后便乘车前往蒯越的府邸。

蒯府位于襄阳城南,宅院深邃,门禁森严,与州牧府的奢华不同,这里透着一种世家大族的内敛与威严。递上名帖后,我静静地在门前等候。心中反复模拟着即将到来的会面,每一个可能的问题,每一种可能的回答。

出乎意料,也或许在情理之中,蒯越并未拒见。片刻之后,一名管事模样的中年人出来,将我引入府中。穿过几重庭院,来到一处雅致的书房。

蒯越已等候在那里。他年约四旬,身材中等,面容清癯,留着整齐的胡须,眼神锐利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他身着一袭素色长袍,端坐于主位,面前摆着一盘棋局,似乎刚才正在独自对弈。

“陆别驾,请坐。”他的声音平和,听不出太多情绪。

“异度先生。”我躬身行礼,依礼落座。“冒昧来访,还望先生海涵。”

“陆别驾客气了。”蒯越微微颔首,“听闻别驾文武兼备,辅佐玄德公屡建奇功,今日得见,幸会。”

客套话不必多说。我开门见山,但切入点却放在了时局上:“近日听闻北面曹军似有异动,昭心中忧虑,特来向先生请教荆州防务之策。玄德公蒙景升公厚恩收留,常思报效,只是身无寸土,力有不逮,每每扼腕。昭身为幕僚,亦是焦虑。”

我将姿态放得很低,主动提及主公“身无寸土,力有不逮”的窘境,同时表达了“思报效而不得”的焦虑。这既是实情,也是一种试探,看他如何回应。

蒯越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我,仿佛在审视我话语背后的真实意图:“陆别驾过虑了。荆襄之地,带甲十万,粮草充足,非曹操所能轻易觊觎。景升公自有安排,玄德公乃当世英雄,又是宗室贵胄,景升公待以上宾之礼,正显仁厚。至于报效一事,徐图之即可,不必急于一时。”他的回答滴水不漏,既安抚了我(或者说,是安抚了刘备),又暗示我们安心待着,不要多想。这正是典型的官场话术,听不出任何实质性的倾向。

但我不能就此放弃。我必须将话题引向更具体的方向。

“先生所言极是。只是……”我故作迟疑,脸上露出一丝忧色,“主公并非贪图安逸之人。久居襄阳,虽得景升公厚待,却终日无所事事,于心不安。且……昭斗胆直言,襄阳城内,人多眼杂,我等新来,根基浅薄,行事多有不便,亦恐无意中滋生误会,辜负景升公一番美意。”

这句话,就比较露骨了。我直接点出了在襄阳的“不便”和可能产生的“误会”,这几乎是在暗示蔡瑁的排挤和监视。我在观察蒯越的反应,看他是否会装傻,还是会流露出哪怕一丝一毫的认同。

蒯越的眼神似乎闪动了一下,端着茶杯的手指微微一顿,但他很快便恢复了平静,淡淡道:“陆别驾多虑了。玄德公仁德之名,天下共知。景升公亦是宽厚长者,岂会因些许小事而生疑?安心住下便是。”

他依旧在打太极,不愿正面回应。但我捕捉到了他那一瞬间的停顿。这说明,他听懂了我的潜台词,并且,内心并非毫无波澜。他知道我们在襄阳的处境并不像表面那么风光。

时机差不多了。我决定再往前推进一步,但不是直接提新野,而是换一种方式。

“先生明鉴。”我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主公之心,唯有报效二字。听闻荆州北鄙,如新野等地,常受曹军袭扰,边民困苦。主公常言,若能身赴前线,纵使兵微将寡,亦愿为景升公、为荆州百姓,略尽绵薄之力,挡在刀兵之前,虽马革裹尸亦无憾。只是此等险地,非大智大勇者不能守,我等初来乍到,人微言轻,此等想法,也只能在心中想想罢了,不敢轻易上达天听,恐贻笑大方。”

我将“前往新野”这个核心诉求,包装成了主公“不切实际的、只能在心中想想的、为国牺牲的悲壮愿望”,并且主动点出了“兵微将寡”、“人微言轻”的现实,显得既忠勇又识趣,还带着几分自嘲。这样一来,既表达了我们的意愿,又留足了退路,不至于让蒯越觉得我们是在逼宫。

这次,蒯越沉默的时间稍长了一些。他放下茶杯,目光投向窗外,似乎在思索着什么。书房里只剩下窗外隐约传来的蝉鸣声。

终于,他缓缓开口,语气依旧平静,却似乎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玄德公忠勇可嘉,令人敬佩。新野之地,确是冲要,亦是险地。守之不易,非有百折不挠之志,不可为也。”

他没有直接评论主公的想法是否可行,也没有表示支持或反对,只是客观地评价了新野的“冲要”与“艰险”,并强调了守卫此地需要“百折不挠之志”。

这番话,看似什么都没说,但对我而言,已经包含了足够的信息。

他没有斥责我异想天开,没有警告我安分守己,甚至没有重复之前让我“安心住下”的话。他只是强调了新野的困难。这在我听来,更像是一种隐晦的提醒,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如果你有这个决心和能力去面对困难,那么……”的潜台词。

至少,他没有明确反对。这已经达到了我此行的最低目标。

我心中有了底,知道该如何进行下一步了。

“先生教诲,昭谨记在心。”我站起身,再次躬身行礼,“今日叨扰先生多时,受益匪浅。昭这便告辞。”

“陆别驾慢走。”蒯越也站起身,象征性地送了两步。

走出蒯府,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我回头望了一眼那座深邃的宅邸,心中暗自忖度:蒯异度果然名不虚传,滴水不漏,深不可测。但他终究没有关上那扇门。

看来,时机正在成熟。曹军北面的威胁是客观存在的,刘表需要有人去承担这份压力。而我们主动请缨前往最艰苦的新野,姿态足够低,理由也足够冠冕堂皇。蒯越的不反对,至少为我们在州牧府的博弈中,争取到了一丝微妙的平衡。

下一步,就是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或许是曹军又有新的异动,或许是刘表对蔡瑁的某种不满达到临界点——然后,由主公亲自出面,将那份精心准备的文书,正式呈递上去。

暗通关节的目的已经达到,虽然并未获得明确的支持,但至少排除了一个强力反对的可能,并对荆州的政治气候有了更深的体察。接下来的正面交锋,虽然依旧艰难,但我已更有把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