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228章 西蜀吴子论、李国祯(按此传未确当考)

身为臣子,应全心全意侍奉君主,君主忧虑便是臣子的耻辱,君主蒙受侮辱,臣子便应以死相报,君主存在臣子便一同存在,君主灭亡臣子便一同灭亡,这是天地间的大义,不应因年龄大小、在朝为官、在外任职、闲居家乡、身处南北地域等而有所区别。然而自古至今,忠义的表现形式其实有两种:一种是自杀殉国,另一种则是隐居避世,如采薇而食,放歌山林,或游离于世俗之外,文章记事仅以天干地支纪年,不写当时统治者的年号,也有人手持铁如意,痛哭招魂。对于这些忠贞之士,君子无不为之哀悼。在我朝遇到大难的艰难之际,诸多正直忠烈之士以最为激烈的方式舍身赴死,还有葛衣翁、河西佣、补锅匠、雪庵和尚等人在峨眉亭留下了题诗,凭借他们独特的孤高清傲性格,深深地触动了后人的情感和凭吊,使得人们在翻阅残破的书籍了解他们的事迹时,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感慨万分。我们国家遭受如此巨大的灾难,宗庙震动,皇帝以身殉国,而殉难的臣子仅有京城的二十余人,那些身受国家深恩的在朝、在籍大臣,竟无一人奋起抗争。唉!君臣之间的道义于天地之间无处不在,怎能因为地域的远近而有所改变呢?当皇帝遇难的诏书到来时,有十二位学校的教授与学生聚集于明伦堂,他们悲痛互问:“这‘明伦堂’三字为何物?”众人相拥而泣,随后撞柱自尽。东湖的樵夫听到皇帝遇难的诏书,也投水自尽。唉!他们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们究竟是何许人也!君子对此怎能不三度悲痛!

我查考,甲申年京城文臣殉难者中,得到南明朝廷追赠谥号的,自范景文(谥号文贞)以下直到金铉(谥号忠节),共计二十一人。这二十一人中,浙江籍最多,占了六人。其次是南北两京,各有四人。山西、江西各有两人。至于河南、湖广、福建各有一人。可见,以死明节实属不易。再看其他省份,如山东、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七省竟无一人殉难,实在令人羞愧!唉!这难道不是文皇帝(明成祖朱棣的谥号)滥杀忠良所致吗!

李国祯(按此传未确当考)

李国桢,号兆瑞,是丰城人,世袭继承了襄城伯的爵位。他身材矮小但言辞犀利,有口才,多次上书讨论军事事务,并主动请求在京营之外选拔和训练卫所的官员。皇帝对此非常高兴,在研究商议军队粮饷时,给予了非常丰厚的待遇,每年的花费超过二十万。李国桢还上书请求从内库中获取大量的兵器、火枪和火药,并且请求皇帝亲自书写匾额。皇帝亲自书写了“共武堂”三个字赐予他。不久之后,他代替了恭顺侯吴惟英成为京营的总督,被提升为都督,同时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当贼寇进攻京城时,他奉旨守城,采取了多种策略进行防御。三月十六日,他骑着一匹马进入宫殿,汗水湿透了衣服,但侍奉太监因为不是适当的时间而阻止了他。李国桢说:“在这个紧急时刻,君臣之间多见一刻,就能多处理一点紧急事务。”其他大臣们感到惊恐,询问原因。他说:“守城的士兵都疲惫且傲慢,不听从命令,鞭打一个起来,另一个又会躺下。这该怎么办!”皇帝召见他后,命令太监们都上城。到了三月十九日,京城被攻破。

三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将崇祯皇帝和皇后的棺材抬到东华门外,设立了一个灵堂,所有经过的官员都不敢进去看。李国桢跌跌撞撞地跑过去,在棺材前跪下,大哭起来。贼军抓住了他,带到李自成面前,他又大哭起来,用头撞地,血流满面。贼人们连忙制止住他,李自成好言好语劝他投降。李国桢说:“如果你能答应我三件事,我就投降。一是皇家祖宗陵墓不可以被挖掘,二是必须用天子的礼仪安葬先帝,三是太子和两位亲王不可以被伤害,应该用古时分封杞国、宋国的礼仪对待他们。”他再三哀求,李自成答应了他,他被扶了出去。

在此之前,皇帝和皇后的棺材是用普通柳木制成的,因为李国桢的请求,换成了上好的梓木棺材。不久,李自成为皇帝和皇后举行了葬礼,用天子的礼仪安葬了在田贵妃的陵园。当时只有李国桢一个人,穿着丧服,步行去参加葬礼,葬礼结束后,他悲痛地哭泣并作了数首诗,然后在皇帝和皇后的墓前自缢身亡。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师,晋升为侯爵,谥号为贞武。

还有一种说法是皇帝葬礼结束后他就自杀了,另一种说法是京城被攻陷的那天,贼人抓住了李国桢,起初他坚决不跪,贼人再次用危言恐吓他,说如果不听命就要屠杀全城的人。李国桢于是跪下说:“我是为了全城的人民而跪的。”几天后,他和其他大臣一同被贼军追缴银两,被夹棍夹打了两次,当他听说朱纯臣被杀后,就自缢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国桢掌管着京营,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兵力,皇帝非常信任他。一天,他去见皇帝说:“我统帅的士兵不能说不强,只是缺乏粮饷。”等到外城被攻陷时,他匆忙去报告皇帝。皇帝问:“京营的兵力在哪里?你平时训练的兵力在哪里?”他回答说:“哪里还有什么兵力?我练的兵都已经散了。我只能劝皇帝离开。”京城被攻陷的那天,李国桢被捕,被逼上缴财物,遭受了残暴的酷刑,最后死去。

沈国元在《大事记》中说:先帝和皇后被收敛和安葬时,棺材被更换,有人说是太子争辩的,有人说是李国祯争辩的,还有人说是贼人最初使用了非常简陋的棺材,暴露在东华门外的道路旁,所有的官员没有一个发言的,也没有一个哭泣的,即使是默默参拜行礼的,也只有几十个人。第二天早晨,有一百多名武官和运粮的人向贼人哭诉,贼人才更换了梓木棺材,将棺材移到僧人施茶的庐篷内。当棺材从德胜门暗中运出安葬时,所有官员没有一个送行的,也没有一个哭泣的,于是草草地埋在了田贵妃的坟内。这种说法与许多其他记载中所说的,贼人答应了百官的请求,同意对先帝使用天子的礼仪,并且不禁止人们哭泣和拜祭,派人押送东宫太子出城去长陵斜坡送葬的说法,都不相同。根据逻辑推断,李国祯是世受国恩的臣子,当然有哭泣争辩和自尽的道德义务,因此其他说法未必是真的,太子被贼人忌惮,迫于情势也不可能去守丧和送葬。当时人们的心情各异,他们默默无言,草率行事,这点应该没有冤枉他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